深读 | 县中振兴的“人才密码”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12 10:55 1

摘要:建设好县域普通高中(以下简称“县中”),关系到成千上万学子特别是农村孩子的成长成才。县中振兴,教师为本。此前,部分县中曾面临优秀教师“引不来、留不住、教不好”的问题,严重制约了县中办学质量。

张茂香在辅导学生。

核心提示

建设好县域普通高中(以下简称“县中”),关系到成千上万学子特别是农村孩子的成长成才。县中振兴,教师为本。此前,部分县中曾面临优秀教师“引不来、留不住、教不好”的问题,严重制约了县中办学质量。

县中如何振兴?福建日报教育全媒体中心(海峡教育报社)记者走访了我省不同地区的多所县中发现,各地都将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县中振兴的核心,通过“引才”筑基、“育才”提质、“留才”暖心、“用才”增效,全链条发力,破解县中师资薄弱的困境,激活县中振兴“一池春水”。

东南网9月12日报道(福建日报报业集团记者 郑武杰 林密 罗菊熙 杨金城)

“引才”入县中:

悄然改变了学习轨迹

“大家有没有想过,一根铁钉为什么会生锈?”9月3日,在晋江市养正中学高一化学课上,介晓轲老师举起一枚锈迹斑斑的铁钉提问。

讲台下,有的学生开始小声讨论,有的学生陷入沉思。介晓轲并不急于给答案,继续引导道:“我们从颜色变化、质地改变聊起,一起推开氧化还原反应的大门。”

2018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博士介晓轲入职晋江市养正中学,成为当地教育系统引进的首位博士。如今,他已是学校的化学竞赛教练,同时负责高一高二化学竞赛班的教学。

他的到来悄然改变了许多孩子的学习轨迹,今年夏天被北京交通大学录取的周彩堡同学就是其中之一。

“介老师让我明白化学不只是背方程式、记实验现象。”周彩堡回忆说,介晓轲带给学生的是一套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他擅长从大学视角反观高中内容,譬如引导学生用“价态-介质”二维分析法解读氧化还原反应,引入热力学和动力学概念研判反应可能性等。

“这些方法在竞赛中特别实用,不是靠刷题能实现的。”周彩堡感慨,“他让我们学会像科学家一样思考:质疑、验证、再建构。”

2022年,泉州出台《泉州市“基础教育人才引进行动”工作方案》,通过公开招聘、基础教育人才引进等多元引才体系,累计引进博士研究生、部属院校毕业生及优秀教育人才共2891名至基础教育一线。

记者从泉州市教育局了解到,2022年10月以后,从泉州市外引聘至泉州市的博士研究生可享受总额度80万元的经济补助。

因此,像介晓轲一样,越来越多走出实验室的博士选择走上中学课堂的讲台,带来更广阔的科学视野和前沿学术理念。

与此同时,我省一些县中以另外一种方式引才:返聘优秀退休教师。

3年前,建瓯一中首次实行校长外聘制,聘请厦门外国语学校原副校长叶穗灿担任校长,为山区县中吹来一股新风。

在特区厦门数十年的教学和管理经验,让叶穗灿非常重视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山区学生对英语应用能力普遍重视不够,他就举办一系列英语活动,如“Let Me Show You the Various World”高中英语演讲比赛、“Tech & Tales”用英语讲中国故事视频创作大赛等,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024年1月,在叶穗灿牵线搭桥及多方努力下,建瓯一中获批成立“钱学森班”,首批选拔50名学生,实行独立编班。“设立这个班的目的,就是为县中培养兼具科学创新能力与综合人文素养的拔尖创新人才。”

“我们希望‘钱学森班’的教学成效影响和带动更多县中学生向上,也让家长对县中教育重拾信心。”3年聘期即将结束,叶穗灿说,自己退休后没有选择私立校任职,而是回到了家乡的公立高中发挥余热,他无悔自己的选择。

“育才”在县中:

被重视的感觉真好

9月初,在仙游一中任教7年的语文老师陈萍在接受采访时感慨道:“学校和家乡在青年教师专业成长上的投入,让我觉得‘被重视’的感觉真好。”

2018年,从福建师范大学研究生毕业后,陈萍回到家乡仙游任教。受益于学校新教师培养的“1369”计划(即为新教师设定1年称职、3年优秀、6年校骨干、9年区域名师的奋斗目标),陈萍的职业生涯一路向上。

“为了实施‘1369’计划,学校还实施了师徒结对的‘青蓝工程’,在老教师黄洪金、郑丽莺的‘传帮带’下,我才迅速找到在讲台上的感觉。”

之后的几场教师技能大赛,更是让陈萍在磨炼中快速成长。

“从学校到县里,都在为我的备赛充当坚实后盾。”陈萍回忆说,在2023年莆田市第六届教师教学大赛期间,仙游县教师进修学校聘请省、市级专家对她进行专业个性化的指导。最终,陈萍不负众望拿下第一名。

2024年,陈萍获评莆田市骨干教师。2025年,她加入了莆田市陈伟海名师工作室,并且申报了市级课题,顺利完成学校“1369”计划。

仙游一中校长郑加金告诉记者,学校还筹划了“二次腾飞计划”,支持鼓励具有一定资历的老教师通过做课题、评职称等方式更上层楼。数学名师陈炳泉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近5年来,陈炳泉主持省级课题4项,作为核心成员参与省级课题2项,主持并参与市级课题3项,其中省级课题《高中数学核心素养之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的研究》被评为省级优秀课题。48岁之前,陈炳泉分别评上数学正高级教师、福建省特级教师。

“扎实的理论基础是开展有效教学实践的前提,通过开展课题研究,可以聚焦数学教学的关键领域,进行系统深入的探索。”陈炳泉说。

仙游县教育局局长黄祥武告诉记者,2024年至2025年,仙游县新招聘教师431名(含中学141名);引进高层次人才及优秀毕业生69名,全部安排在中学岗位。

“‘引才’之后更要‘育才’,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方面,我们积极搭建多元平台,依托‘大蜚山教育论坛’、教学竞赛和送教下乡等途径,持续推动教师业务能力提升。”黄祥武说。

“留才”于县中:

小城生活的幸福感

宁化一中的张茂香老师,教龄已达27年。一直在县中教语文的她,对教师收入的变化深有感触:“当年刚毕业分配到农村中学,工资才400多元。如今每月实发到手9000元出头,再加上教高三毕业班的奖励,在小县城每月有近万元的收入。”

“县中师资流失的原因在于教师职业吸引力不足、地位和待遇有待提高、收入分配激励机制不完善等。”三明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为此,2019年7月,三明市出台《关于促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同时配套下发《三明市中小学班主任考评奖励办法》《三明市直属中小学名师名校长考评奖励办法》《三明市直属学校教师超工作量考评办法》《三明市直属学校教学绩效奖励考评办法》等4个文件(以下简称“1+4”),通过增加学校绩效工资总量,用于统筹发放班主任考评奖励、名师名校长奖励等补助。

记者从宁化县教育局了解到,“1+4”正向激励机制正在当地细化落实。此外,宁化县还有一项“葛藤人才行动”:对获评省“特级教师”、正高级职称的教师,在教学一线岗位从教期间给予每月1200元生活补助。对获评省、市名师(名校长)的教师,分别给予1万元、5000元一次性奖励。对获评省、市、县学科带头人的教师,分别给予1万元、5000元、3000元一次性奖励。对省级名师(名校长)、学科带头人在职期间分别给予每月1000元、600元的生活补助,市级名师(名校长)、学科带头人减半补助,县学科带头人每人每年2000元生活补助。

“我是市级名师,因此也享受到了这项政策,每月补助500元。”谈起自己当前的生活,张茂香很是知足,“小城市生活没压力,住房、车子都在能力范围内,无需背负沉重负担。同时,也有空多陪孩子一路成长。”

张茂香告诉记者,自己的幸福感还来源于县中学生的朴实、诚恳、友爱,“和他们建立起的深厚情感和终身友谊是一生的财富”。

“用才”为县中:

名师引领一方教育

在刚过去的暑期,福安一中科学教育捷报频传,斩获十一届全国青年科普创新实验暨作品大赛三等奖、第五届福建省青少年人工智能大赛一等奖等多项荣誉。近三年,该校学生在调查体验、科技创新类赛事中,累计获全国奖项9个、省级奖项70余个。2024年,福安市获评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福安一中也入选福建省中小学科学教育特色学校立项建设名单。

作为县域中学,福安一中何以突破科学教育先天条件限制?校长陈雄道出关键:“核心是吕少永老师带领的团队,他们在本职之外全心投入科学教育,不计得失。”

陈雄告诉记者,学校通过实施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成立名师工作室等方式,发挥学科带头人的示范引领作用,带动更多的老师通过自己的努力点燃学生的梦想。

福安市科技特派员、福安一中科技总辅导员吕少永,依托“吕少永科普工作室”“吕少永创客工作室”,已指导学生获市、省、国家级科创奖项近百项,他个人也先后获省十佳科技辅导员等荣誉。

“学校每年都安排一定的活动经费为名师提供良好的校外培训提升、带队参赛等机会,促进教师们成长,引领教师从‘经验型’向‘科研型’甚至‘专家型’转变。”吕少永告诉记者。

2022年,福安一中还成立科创中心,创建了一套“科技创新”主题校本课程群,包含“从物理到科创”“从化学到科创”“从生活到科创”等5个子校本课程。不同学科的老师纷纷化身科技辅导员,带领学生在“玩中学、学中做、做中创”,全方位发掘每个人的科创潜力。

“从前是单打独斗,如今学科支持、赛事指导全到位,全校参与赛事选拔,实力和底气大不一样!”吕少永感慨道。

像福安市一样,我省很多县市也充分发挥名师的引领带动作用,“以一人带万人”。

在永春县,高中数学李金进名师工作室秉持“全县抱团”理念,集结县域内多数数学精英。工作室领衔人李金进从永春一中毕业并回到母校任教,曾培养出奥赛获奖者与高考高分学生。他敏锐地察觉,县中发展的核心瓶颈是教师梯队断层,“缺乏完整可持续的教师培养体系,是最大软肋”。

于是,一场县域教师“抱团进步”的行动悄然展开。在县教育局和教师进修学校支持下,工作室频繁开展活动:上示范课、课题共研、教学比武……不搞形式、不喊口号,只有实打实的砥砺奋进。

“一个人可以走得快,但一群人才能走得远。”一名教师表示,老教师传经验、年轻教师献新思路,团队已成为真正的成长共同体。

今年,教育部启动“全国县域普通高中头雁教师岗位计划”,旨在通过头雁教师的示范辐射,打造县域一体化教师发展团队。这项政策让李金进深受鼓舞:“头雁计划为我们注入了信心和动力,接下来希望借助数字化把工作室做得更系统、开放,更能满足所有老师的不同成长需求。”

民生· 闽声

振兴县中,先强师资

□报业集团记者 林密

今年两会,教育部宣布推出国家“县中振兴”行动计划。5月,教育部就启动实施县中头雁教师岗位计划,支撑县中全面振兴。县域中学的振兴不仅关乎一方教育的未来,更是中国实现教育公平、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支点。这当中,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稳定化的教师队伍是实现县中逆袭的重要保障。

县中师资建设具有紧迫性,教师是教育质量的直接决定者,其能力水平、素养情怀直接影响学生的人生轨迹。更为深远的是,强大的师资队伍以及教育质量水平提升,能引导社会舆论、重塑县中声誉、遏制优秀生源的向外流失,使县中不再是教育体系的“薄弱环节”,而是扎根地方的育人沃土。

加强师资建设需要“输血”与“造血”并重:一是通过提供编制、提高待遇、完善职称体系增强吸引力,引进高学历高水平师资;二是实施科学化系统化培训,建立县域教师发展中心,依托名师工作室、城乡教研共同体,激活教师专业成长的内生动力;三是创新机制,促进优质师资流动,破解结构性失衡。

我们期待,通过持之以恒的师资投入,县中能重现勃勃生机——课堂充满智慧的启迪,校园成为梦想的启航地。当每所县中都拥有一支热爱教育、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时,教育公平将不再遥远,县中振兴也将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而持久的人才支撑。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近年来,建瓯一中学生的课余活动愈加丰富。

陈萍为学生讲授《虞美人》。

吕少永在福安市松罗中学参加送教送培下乡活动。

李金进和名师工作室成员共同教研。

陈炳泉在上数学课。

介晓轲博士给学生上课。

本版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来源:东南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