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世界,流量至上还是正义领航?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12 12:26 1

摘要: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已经深度融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获取资讯、社交互动、表达观点的主要阵地。打开手机、电脑,各种消息扑面而来,可这其中,到底是正义的呼声更响亮,还是流量的浪潮更汹涌呢?今天咱就来唠唠这网络世界里正义与流量的“爱恨情仇”。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已经深度融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获取资讯、社交互动、表达观点的主要阵地。打开手机、电脑,各种消息扑面而来,可这其中,到底是正义的呼声更响亮,还是流量的浪潮更汹涌呢?今天咱就来唠唠这网络世界里正义与流量的“爱恨情仇”。

先来说说网络上那些关于正义的事儿。前阵子,有个外卖小哥的事迹传遍网络。14岁少女骑行遭疯狂别车,外卖小哥孟世祥刚好路过,他啥都没多想,立刻挺身而出,大声斥责违法男子,那一句“你干什么?你要再不走我就报警抓你了!”,喊出了大家对正义的渴望。这件事被传到网上后,迅速引发关注,网友们纷纷为小哥点赞。在这个过程中,网络起到了很好的传播作用,让大家看到生活中平凡人的勇敢,让正义得到宣扬,激励更多人在面对不公和危险时勇敢站出来。

还有一些社会问题,比如食品安全、环境污染,因为网络曝光引发大众关注,最终推动相关部门介入调查,问题得到解决。像是某知名品牌食品被爆出质量问题,一开始只是小范围讨论,后来在网络上持续发酵,无数网友声讨,媒体跟进报道,巨大的舆论压力下,相关部门迅速行动,对企业进行检查、处罚,给消费者一个交代,也让其他企业引以为戒,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市场秩序和公众权益。

可网络上的正义并非一直这么纯粹。就拿前两年的网红saya与孕妇争执事件来说,事件刚在网上曝光时,网友们看到孕妇的哭诉,一边倒地指责saya,各种辱骂、诅咒的言论铺天盖地。saya的个人信息被曝光,生活受到极大影响。但随着更多细节披露,大家发现事情似乎没那么简单,孕妇一方也存在一些问题。可当初那些冲动的网友,有多少愿意回过头来反思自己当初仅凭一面之词就肆意攻击他人的行为呢?在这个事件里,网络舆论看似是在声张正义,讨伐“欺负孕妇”的坏人,实则是被情绪左右,在没有了解全部事实的情况下就盲目跟风,变成伤害他人的利刃 。

再聊聊流量。如今,流量在网络世界的地位举足轻重,甚至可以说达到“流量为王”的地步。很多人、很多事,一旦有了流量,就能迅速走红、名利双收。有些网红为了获取流量,使出浑身解数,甚至不惜突破道德底线。像是故意制造夸张、博眼球的内容,炒作虚假人设,或者恶意挑起话题争端。之前有个网红,为了涨粉,拍摄低俗恶搞视频,内容毫无营养,充满对他人的不尊重和冒犯,但因为够“吸睛”,一时间播放量、点赞数飙升,收获大量关注。这种现象的背后,是流量至上观念的作祟,只要能红、能有流量,似乎其他都不重要了。

各大平台也在有意无意地助推“流量为王”的风气。算法推荐机制下,平台把更多流量倾斜给那些能带来高点击率、高互动量的内容,而不管这些内容是否有价值、是否符合公序良俗。这就导致一些优质、有深度但不够“吸睛”的内容被淹没,得不到应有的曝光。比如一些科普知识类的视频,创作者花费大量心血制作,旨在传播知识、提升大众认知水平,可因为缺乏娱乐性,流量远远比不上那些娱乐八卦、搞笑段子,长此以往,创作者的积极性受挫,网络内容生态也变得愈发畸形。

从一些热点事件的发展就能更直观地看到正义与流量的博弈。就说前两年闹得沸沸扬扬的“江歌案”,这本是一起令人痛心的悲剧,江歌为保护好友遇害,案件核心本应是对凶手的审判以及对受害者的公平对待,可在网络上,却演变成一场流量狂欢。一些自媒体为了蹭热度,不断发布各种真假难辨的消息,煽动网友情绪,把焦点从案件本身转移到当事人的私人生活、人际关系上。网友们在海量信息中迷失,被情绪左右,开始相互攻击、谩骂,而真正需要关注的司法正义,反而在这场流量漩涡中被模糊。

再看2025年5月上海虹桥高铁站的“拦车门”事件,最初视频片段中,女子被工作人员拉至站台,配上“拦门等待老人”的字幕描述,迅速点燃舆论怒火,大家纷纷谴责女子的不文明行为。可后来铁路部门澄清,女子是因身体不适紧急下车被车门夹住,工作人员是在施救。但真相的传播速度远不及谣言,即便官方辟谣后,质疑声仍在社交平台发酵。部分自媒体为追逐流量红利,在事件反转后仍以“拦高铁门”为话题进行二次传播,利用“标签化”操作持续收割注意力。在这个事件里,流量让真相变得扑朔迷离,大众的关注点被带偏,真正该被关注的安全问题、服务问题等却被忽视。

那为啥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从传播特性来讲,网络传播速度快、范围广,信息碎片化严重。一条消息瞬间就能传遍全球,可也正因如此,很多信息来不及核实就被疯狂转发。短视频平台的“切片传播”特性,更是让事件容易被简化为单一叙事链,真相被掩盖。群体心理也是重要因素,在网络这个虚拟空间里,人们容易产生去个体化效应,觉得自己是匿名的,不用对言行负责,于是打着正义旗号肆意宣泄负面情绪,盲目跟风。

我们该如何在这复杂的网络环境里,让正义不被流量“绑架”呢?作为普通网民,得保持理性和客观,看到消息别急着转发、评论,多等一等,让子弹飞一会儿,等事情全貌清晰了再发表看法。媒体和平台更要承担起责任,媒体不能为了流量放弃新闻操守,要深入调查、客观报道;平台要完善算法机制,不能只看流量数据,还要考量内容质量、价值导向,加大对优质内容的扶持,对不良内容的整治力度。

网络本应是传递正义、弘扬正能量的地方,而不是流量至上、肆意宣泄情绪的“法外之地”。只有当我们每一个人都重视起来,让正义成为网络的底色,流量服务于有价值的内容,网络世界才能真正成为我们期待的样子,充满公平、正义与温暖。

来源:感性老道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