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遇到问题,首先捋一捋哪些是自己可控的,哪些是自己不可控的,专心解决可控的,不可控的就let it be吧!——坤鹏论
遇到问题,首先捋一捋哪些是自己可控的,哪些是自己不可控的,专心解决可控的,不可控的就let it be吧!
——坤鹏论
让我们继续回归到《形而上学》,一起来学习和领悟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和逻辑分析。
第十三卷第七章(10)
原文:
现在这些思想家固然都没有说过诸单位是这样的完全不相通,
但照他们的原理推演起来,情况便是这样,虽则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
解释:
如今这些思想家虽然没有说过众单位是这样的完全互不相通,
但是,按照他们提出的原理推导出来,却就是这样的情况,
尽管这在实际上是不可能的。
原文:
因为这是合理的,
假如有第一单位或第一个1,
诸单位应有先于与后于之分,
假如有一个第一个2,则诸2也应有先于与后于之分;
解释:
这段话是一个严密的逻辑推理。
亚里士多德用了两个“假如……则……”的结构,将柏拉图的理型论逼到一个荒谬的角落。
首先,让我们再不厌其烦地回顾一下亚里士多德对“数”的哲学批判背景,
即,他反驳的是柏拉图学派理论中,特别是“理型数”理论的核心观点:
数,不我们日常计数的工具,而是独立于可感事物,存在于理型世界的理型实体,
并且,“1”是所有数的终极本源(第一单位)。
所谓第一单位、第一个1,指的是作为本源的1,1的理型,是最原始、最根本的实体,
所有其他数,比如:2、3、4……都由“1”的叠加而成,
且,这个“本源1”比其他所有“1”(比如组成“2”的两个“1”)更优先、更根本。
同时,理型数都是独立的,比如:“2”不仅是“1+1”的结果,更是一个独立的“理型2”;
以此类推,“3”是“理型3”,并且“理型2”、“理型3”之间也有先后顺序(2先于3,因为3由2+1生成)。
亚里士多德先是表示,上面那么说是很合情合理的,
因为,假设真的有第一单位或者说第一个1(即本源1、1的理型)的存在,
也就是承认了存在一个最原始、最完美、排在所有东西最前面的1的理型,
那么,我们就必须承认由其生成的(或者说摹仿它的)其他1便有先后之分,
也就是说,如果这个1的理型是第一个、是老大,那么其他1呢?
只要说“第一”、“老大”,就必然存在了比的关系,
那么比较肯定不会只有一个,
而且这种第一、第二和老大、老二的比较,必然是要有先后顺序的,
比如:用来和1的理型组成2的理型的那个“另一个1”,
它肯定是在1的理型之后被“制造”或“衍生”出来的,
因此,1的理型必然是“先于”“另一个1”。
因为所有数字都是1的叠加,于是还会有组成3的另一个1和另另一个1……
于是,所有的1就不再是平等的了,
它们会根据其“血统”和“出生顺序”排出一个资历辈分(先于与后于之分)。
同理,同样的逻辑完全可以照搬到2的理型上,
即:假设真的有一个第一个2,那么由它衍生的(或者说摹仿它的)其他2也应该有先后之分;
简言之,这段话的核心逻辑是:如果承认“第一单位(本源1)”的存在,
就必须承认“数的先后性”会无限延伸,最终导致“数作为实体”的理论自相矛盾。
由此便引出了这段话中的批判核心点:先后!
来来来,坤鹏论和大家再换个说法捋一捋。
柏拉图学派认为“第一个1”(本源1)是所有数的起点,
它比其他任何“1”都更“原始”(先于其他1)。
如果“本源1”是“先于所有单位的单位”,
那么,由它生成的其他“1”(比如组成“2”的两个“1”、组成“3”的三个“1”)就必须有“先后顺序”——毕竟它们的“本源”有先后,生成的“单位”也该有“谁更接近本源”的差异。
比如:“本源1”是“第一个1”,用它生成的“1a”(组成2的第一个1)就该“先于”“1b”(组成2的第二个1),因为“1a”更接近本源;
同理,组成3的“1c”又“后于”“1b”;
这样一来,所有“单位(1)”都不再是平等的,而是有了“先后”等级。
接着,亚里士多德又指出,如果有第一个2,即理型2,那么由其衍生的数也应该有先后。
因为,柏拉图学派不仅认为“1有本源”,还认为“每个数都是独立的理型实体”,
比如“2的理型”是一个独立实体,且是“第一个2”(本源2)。
亚里士多德追问:如果“第一个2”(本源2)是独立实体,那么由它衍生的其他“2”(比如“4”可以拆成两个“2”:“2a”和“2b”)也该有先后之分——“2a”更接近“本源2”,所以“先于”“2b”;同理,“6”拆出的“2c”又“后于”“2b”。
这就导致:
不仅“1”有先后,“2”“3”等所有数都有了“先后等级”,
每个数都有“本源版本”和“衍生版本”,且衍生版本之间还要分先后。
当然,亚里士多德并非真的认同“单位有先后”,
而是通过这个逻辑分析推演,暴露出柏拉图学派“数论”的矛盾:
矛盾1:单位的“普遍性”和“平等性”的冲突
日常计数中,“1”是平等的——两个“1”加起来就是“2”,无论哪个“1”都没有差异;
但按柏拉图的理论,“1”必须有先后,这与“数的计数功能”完全矛盾(若“1a≠1b”,那“1a+1b”凭什么等于“2”?),
这便是理型论的一个致命伤——摧毁了数学和概念的根本属性——普遍性和平等性,
因为,数学上的“1”就是“1”,
所有“1”在数学意义上都是完全相同的,
没有哪个“1”比另一个“1”更古老、更高级。
这是一个完美的、平等的抽象世界。
但柏拉图的理型论把它变成了一个“神话故事”,
即:里面有“创世神1”,有“神子1”,有“平民1”,而且还有着先后性。
这完全违背了数学的初衷。
矛盾2:“数的独立性”与“数的生成性”冲突
柏拉图认为“2的理型”是独立实体,但又认为“2由1生成”“3由2+1生成”;
如果“2”是独立实体,它就不该依赖“1”生成;
如果它依赖“1”,就不是独立实体。
亚里士多德通过“诸2有先后”的推演,进一步放大了这个矛盾:
如果“2”有本源和衍生,那衍生的“2”到底是“独立实体”,还是“本源2的附属品”?
最终的结论:数不是独立实体,而是“量的范畴”。
亚里士多德的真正主张是:数不是脱离可感事物的“理型实体”,而是我们对“事物数量”的抽象描述(属于“范畴论”中的“量”)。
比如“2个苹果”中的“2”,是对“苹果数量”的刻画,没有独立的“2的理型”存在;
“1”也只是计数的基本单位,不存在“本源1”或“先后1”——这样就避免了柏拉图学派的逻辑矛盾。
简言之,这段话是亚里士多德的“归谬武器”:
通过顺着柏拉图学派的预设推导,得出“所有单位和数都有先后”的荒谬结论,
从而否定“数是独立理型实体”的核心观点,为自己的“范畴论”和“实体论”铺路。
本文由“坤鹏论”原创,未经同意谢绝转载
请您关注本头条号,坤鹏论自2015年底成立至今,创始人为封立鹏、滕大鹏,是包括今日头条、雪球、搜狐、网易、新浪等多家著名网站或自媒体平台的特约专家或特约专栏作者,目前已累计发表原创文章与问答6000余篇,文章传播被转载量超过800余万次,文章总阅读量近20亿。
来源:坤鹏论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