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川荣|靖本批语证明甲戌本并非早出①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06 12:06 1

摘要:校读靖批150条发现,甲戌本之底本曾搬离靖批重作组合,整理出一个新稿本。今选录靖批四条,分布在第十三回中。以下按我旧有的《校读》样式叙述②,以证其事。

崔川荣|靖本批语证明甲戌本并非早出

崔川荣

校读靖批150条发现,甲戌本之底本曾搬离靖批重作组合,整理出一个新稿本。今选录靖批四条,分布在第十三回中。以下按我旧有的《校读》样式叙述②,以证其事。

71.删却是未删之文(商议料理丧事及贾珍痛哭一段朱笔眉批)

校读:删,却是未删之文。

甲侧:删,却是未删之笔。③

注释:查甲戌本相同批语“删,却是未删之笔,”批在“另设一坛于天香楼上”句侧,针对秦可卿病死之后的一段文字下批。再按毛氏所抄,却是批在“商议料理丧事及贾珍痛哭一段”之眉端,而此一内容翻到前面才能看到,甲戌本原文如下(见图一):

贾珍哭的泪人一般,正和贾代儒等说道:“合家大小,远亲近友,谁不知我这媳妇比儿子还强十倍。如今伸腿去了,可见这长房内是绝灭无人了。”说着又哭起来。众人忙劝道:“人已辞世,哭也无益,且如何料理要紧。”贾珍拍手道:“如何料理,不过尽我所有罢了。”

这就是说,靖本眉批原先是批在这一段话之上的。准确点说,毛氏自“贾珍哭的泪人一般”开始看,看到“不过尽我所有罢了”,才回过头来说:“贾珍痛哭”,仍指向开头一句话“贾珍哭的泪人一般,”标注回转,落点明确。后来甲戌本(底本)在某次整理时将此批搬离了位置,移到了“另设一坛于天香楼上”句侧(见图一)。

图一 甲戌本第十三回上两条侧批

其次,上引一段文字的开头,在“贾珍哭的泪人一般”句旁,甲戌本另有一条侧批(见图一):

可笑,如丧考妣。此作者刺心笔也。

令人匪夷所思的是,甲戌本靖本都在抢后半段批语:“此作者刺心笔也”。因三四页之后靖本有一条相同的批语,批在“贾珍‘蹲身跪下请安道乏’之眉端。此一现象是原先就分开的,还是甲戌本在整理时合并为一条的?容后文慢慢叙来。

72.何必定用西字读之令人酸笔(“设坛于西帆楼上”一段朱笔眉批)

校读:何必定用“西”字?读之令人酸鼻(笔,音误)。

甲侧:删,却是未删之笔。

注释:从靖批第68条得悉,此回回目原为《秦可卿淫丧天香楼》,“老朽”(畸笏)见过写下“西”字批。之后“命删”事件发生,雪芹改“西帆楼”为“天香楼”;“淫丧”则改为病死。需要特别强调,靖本眉批都是从侧批转化而来,“西”字批原先也应该是侧批,④即:此一位置先有“西”字批,后被移过来的甲戌本侧批“删,却是未删之笔”占用。与此同时,甲戌本删去了“西”字批。某次靖本过录者将“西”字批转为眉批,两本各自发生变化,但仅限于批语调动和删改。

73.是亦未删之文(瑞珠触柱一段朱笔)

甲侧:补天香楼未删之文。

注释:由靖批“是亦未删之文”得知,“瑞珠触柱”为“命删”之后保存下来的一个情节。甲戌本使用“补天香楼未删之文”,是将“西帆楼”改为“天香楼”之后的事了,属整理过的批语。原批应如靖本所批“是亦(这也是)未删之文,”是顺着前批“删,却是未删之文”下的批。甲戌本用“补天香楼”替代“是亦(这也是)”二字,其修改痕迹明甚。

74.刺心之笔(贾珍蹲身跪下道乏朱笔眉批)

回位:批在“贾珍一面扶拐,扎挣着要蹲身跪下请安道乏。邢夫人等忙叫宝玉搀住,命人挪椅子来与他坐”之眉端。

甲侧:此作者刺心笔也。

注释:靖本此条是由“此作者刺心笔也”(见图二)删减而来。甲戌本却将此条靖批移到了四五页(AB面)之前,将“可笑,如丧考妣”与“此作者刺心笔也”合并成了一条批语。幸好靖抄“刺心之笔”旁标出“贾珍‘蹲身跪下[请安]道乏’朱笔眉批,”不可憾动,我们才发现前面有相同的批语:“此作者刺心笔也。”回看靖批,已删减为四字批:“刺心之笔,”形容作者对其行为的极度不满和悲痛,颇具嘲讽味。甲戌本把此条移到了四五页之前,放在“贾珍哭的泪人一般”句旁,仍针对贾珍而言,效果相当。但我们的着眼点并不在此,而要揭示靖本批语曾被甲戌本搬离。现经梳理,两本原始状态和变化过程如下:

一、两本原始状态------

1,甲靖:删,却是未删之文。(侧批)

2,甲靖:何必定用“西”字?读之令人酸鼻。(侧批)

3,甲靖:此作者刺心笔也。(侧批)

4,甲靖:是亦未删之文。(侧批)

二、靖本某次整理-----

1,靖本:删,却是未删之文。(侧批转为眉批)

2,靖本:何必定用“西”字?读之令人酸鼻。(侧批转为眉批)

3,靖本:刺心之笔。(侧批删减之后转为眉批)

4,靖本:是亦未删之文。(侧批转为眉批)

三、甲戌本某次整理------

1,甲戌:删,却是未删之笔。(侧批移出,批出一条新批“可笑,如丧考妣。”同时将第3条批“此作者刺心之笔”移来,合为一条侧批)

2,甲戌:何必定用“西”字?读之令人酸鼻。(侧批被删,移入侧批第1条)

3,甲戌:此作者刺心之笔。(侧批移出,与第1条“可笑,如丧考妣”,合为一条侧批)

4,甲戌:是亦未删之文。(侧批,改为“补天香楼未删之文”)

图二 第十三回模拟侧批

以上4条,甲戌本仍保持着原先的侧批状态,但做过调整增删和修饰。靖本4条皆为眉批,但都是从侧批转化而来,故知靖本在过录底本时主要做了二件事,一是删减侧批(详见第一节),二是都将侧批转化为眉批。自此两本同中有异,不存在谁过录谁的本子,也不存在谁过录谁的批语。两本之先后,自应以靖本为早,甲戌本为迟。尤为重要者,今传甲戌本之底本所做的操作显示:整理者手上拥有两个本子,一个是据以抄录的底本,一个是正在过录批语的新抄本。整理者除了搬离合并和修饰批语,也随手加评于新本之侧,如甲戌本第1条“可笑,如丧考妣”即是。从这一角度来说,整理者也是批书人。⑤

早年胡适曾说过:“此本(甲戌本)是海内最古的《石头记》抄本。”⑥赵冈和那宗训两位先生却说:甲戌本是一个新整理出来的稿本,⑦惜未能找到可以用来佐证的版本及批语为依据,而靖本恰好能证明这一点,可谓《红楼梦》版本史上的一次重要发现。

注释

①此小文选自《甲戌本搬离靖本批语浅探----试说两个底本同源和演变》第二节《甲戌本曾搬离靖批重做整理》,本次发网上题目做了改写。

②余撰有《〈红楼梦〉靖藏本批语校读》长文,序言中有言:前贤不乏校读者,余则采用季稚跃先生叙法,注重溯源和校读,并吸收其勤于耕耘所得的成果。凡标注“甲眉”“甲双”“甲侧”“甲前”“甲后”,均指甲戌本的批注形式。其他诸本亦安此表述,将靖批与有关批语集于一处,便于读者合看。此即“溯源”之谓也。所言“校读”,就是断句并校正靖批之错乱。所言“回位”是指靖批未标注对应的正文位置,需恢复原状,以期获得最精准的信息。所言“注释”多以补说为主,并发表对某一问题的看法。全部靖批采用1964年毛抄。文中凡靖批缺字用表示,误字用表示。

③靖批同回“是亦未删之文”与靖本“删,却是未删之文”用语相同,是顺着前批下的批,故知甲戌本为改笔。而甲戌本同回“补天香楼未删之文”又是对“是亦未删之文”所做的改笔,值得细读。

④据统计,靖批150条,标明双行批注的有3条,标明回前回后批的有11条 ,去除这里的14条还剩136条,而标明眉批的有118条,实则还剩18条。此18条,因未标出何种批语,又因靖本无1条侧批,似可忽略。如此看来,靖本之底本在某一时期将全部侧批转为眉批已属铁定的事实。

⑤整理时间约在乾隆二十七年(1762)夏秋,整理人为畸笏叟。理由很简单,重新整理并搬离批语只能是作者身边的人,而这一年的三月四月九月畸笏做了大量的批语,五月六月七月八月一度停止批书,很可能就是在做这件事情。

⑥见胡适《考证〈红楼梦〉的新材料》,载宋广波《胡适红学年谱》第237页,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10月。

⑦见赵冈《再论甲戌本〈石头记〉的成书年代》,载《红楼梦论集》,台湾志文出版社,一九七五年八月版。另见那宗训《谈甲戌本〈红楼梦〉》,刊台北《大陆杂志》第六十卷第三期(1980年三月出版)。

来源:芹梦轩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