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能源车企最近安静得有点诡异。还记得半年前某新势力发布会被骂“工业垃圾”,某顶流车评人单条视频报价80万的时代吗?现如今同一批人正在朋友圈低调的用“求资源”替换了“拍烂车”,用“深度体验”取代了“锐评暴击”。某千万级大V最近主动给车企PR发消息:“您新款试驾车
新能源车企最近安静得有点诡异。还记得半年前某新势力发布会被骂“工业垃圾”,某顶流车评人单条视频报价80万的时代吗?现如今同一批人正在朋友圈低调的用“求资源”替换了“拍烂车”,用“深度体验”取代了“锐评暴击”。某千万级大V最近主动给车企PR发消息:“您新款试驾车能安排我体验下吗?免费给你出三期内容”。
转变的背后是工信部牵头六部门发起的“清网行动”。简单说就是针对汽车行业虚假宣传、水军抹黑、数据造假的重拳整治。以前车企营销部门预算分两块:投广告和养KOL。现在后者可能直接触发行政处罚。某新势力因暗示续航虚标被罚400万,某品牌因组织水军诋毁竞品被吊销许可证。
行业生态现在正在重筑。某新势力CMO表示:“现在找KOL比找对象还谨慎,必须签合规承诺书,禁止‘最强’‘颠覆’这类绝对化的表述。”更戏剧的是,曾经靠毒舌人设涨粉500万的某博主,最近连续发布五期电池技术科普,评论区全是“你要是被绑架了就眨眨眼”的嘲讽。
这种转变本质是流量逻辑向产品逻辑的回归。早期新能源赛道需要极端观点才能引爆关注,如今行业已经进入淘汰赛阶段,政策之刀恰好砍断了畸形营销的输血管。有机构统计,2025年新能源舆情总量下降67%,但关于三电技术、智能驾驶的真实用户体验讨论反而上升41%。
清网行动最绝绝子的是连带责任制度。不仅处罚发布者,还追溯内容策划方和资金源。这意味着车企再也不能用“第三方外包”当挡箭牌了。现在所有传播内容必须留痕备案,“就像头上悬着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
沉默其实未必是坏事。当舆论场褪去浮沫,真正的好产品反而能获得平等发声机会。比如某新势力车企:“过去每月营销费用要给200家KOL的‘交保护费’,现在这笔钱直接让利给消费者做试驾补贴,转化率反而更高。”
行业终究是要回到长期主义的道路上。政策监管不是扼杀创新,而是铲除恶性竞争的土壤。当所有人都在合规红线内比赛时,真正的产品较量才能公开公平的开始。
来源:益者三友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