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11日,河南多地遭遇新一轮强降雨袭击,许昌、郑州、周口等地相继发布暴雨红色预警,部分区域降水量突破历史极值。这场暴雨不仅考验着城市防汛体系的韧性,更将公众的注意力聚焦于极端天气下的应急响应与民生保障。
2025年9月11日,河南多地遭遇新一轮强降雨袭击,许昌、郑州、周口等地相继发布暴雨红色预警,部分区域降水量突破历史极值。这场暴雨不仅考验着城市防汛体系的韧性,更将公众的注意力聚焦于极端天气下的应急响应与民生保障。
暴雨红色预警:多地启动最高级别响应
9月11日凌晨,许昌市气象台率先将暴雨橙色预警升级为红色预警。数据显示,当日6时至7时,许昌市林科所站点1小时降水量达52.5毫米,魏都区、东城区等地累计降水量超180毫米,市区南立交、湖滨路立交等路段积水深达3米,多处隧道断行。许昌市防汛指挥部紧急启动二级应急响应,中心城区于5时起实施“四停”措施——停工、停业、停运、停课,地下商城、停车场等低洼区域24小时值守,危险路段封闭管制。
与此同时,郑州、周口、扶沟等地也接连发布红色预警。郑州市气象台指出,11日8时至12日2时为强降水核心时段,累计降水量预计达80-120毫米,局部140-160毫米,伴有6-7级阵风。郑州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启动四级应急响应,要求学校、企业实行弹性工作制,重点排查隧道、涵洞等易涝点。
交通瘫痪与民生保障:暴雨中的“生命线”
暴雨导致河南多条高速公路受限。洛阳市、焦作市部分路段禁止所有车辆通行;郑州市域内,九座以上客车及货车被限制上站;新乡市、鹤壁市则对危险品运输车辆实施交通管制。郑州机场虽维持运行,但11日4时至20时出现小到中阵雨,部分航班延误。
城市内部,地铁、公交成为关键通行工具。郑州市地铁集团加强排水设备巡查,在站口增设沙袋、挡水板;公交公司调整线路,绕行积水路段。社区层面,基层干部逐户排查危房,转移地质灾害威胁区域居民。在许昌魏都区,社区工作人员用皮划艇运送被困群众,成为暴雨中的“摆渡人”。
防汛体系升级: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防御”
此次暴雨暴露出城市排水系统的短板,也推动了防汛措施的创新。许昌市采用“网格化+数字化”管理模式,通过物联网传感器实时监测立交桥积水深度,自动触发报警系统。郑州市则依托“城市大脑”平台,整合气象、交通、水利数据,实现暴雨预警与应急资源的精准调配。
在技术层面,黄河水利委员会提前调度三门峡、小浪底水库泄洪,降低河道水位;农业部门指导农户疏通田间沟渠,防范农田渍涝。社会力量也积极参与,蓝天救援队在郑州、许昌等地备勤,民间志愿者协助搬运防汛物资。
公众应对指南:暴雨中的“自救法则”
面对极端天气,公众需掌握科学避险知识:
1. 出行安全:避开积水路段,遇深水区立即撤离;驾驶车辆时,若熄火勿二次启动,迅速弃车逃生。
2. 居家防护:检查电路、排水管道,低楼层住户用沙袋封堵门口;打雷时关闭电器,远离金属水管。
3. 信息获取:通过“河南气象”“郑州发布”等官方渠道获取预警,不传播未经证实的灾情信息。
4. 互助机制:邻里间共享手电筒、救生衣等物资,独居老人由社区安排专人联络。
反思与展望:构建韧性城市的长期命题
尽管此次防汛响应迅速,但暴雨仍造成部分区域内涝、交通中断。专家指出,城市需进一步提升“海绵化”水平,例如增加透水铺装、建设地下蓄洪池。同时,应完善极端天气保险机制,减轻商户、农户因停业停产造成的损失。
2025年的这场暴雨,既是自然对城市的考验,也是推动防汛体系迭代的契机。从预警发布到应急处置,从硬件升级到公众教育,河南正在用行动诠释“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当暴雨退去,留下的不应只是积水与狼藉,更应是对城市安全底线的深刻反思与长期投入。
来源:阿雅悦天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