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汽车工业奥运会”美誉的慕尼黑车展已经开幕,中国参展企业超过100家,占据了车展的半壁江山。路透社则用“欧洲与中国的较量”作为报道标题,确实颇有“中欧大战”的意思。
有“汽车工业奥运会”美誉的慕尼黑车展已经开幕,中国参展企业超过100家,占据了车展的半壁江山。路透社则用“欧洲与中国的较量”作为报道标题,确实颇有“中欧大战”的意思。
作为东道主,奔驰和宝马带来了它们对未来的想象——GLC EV和iX3。仔细研究了一下这两款车,我的感受……怎么说呢?就像1940年的欧洲——毫无波澜。
先看宝马iX3,这是宝马新时代New Class项目中的第一款车。这个“New Class”有必要和新车迷简单说两句。二战结束后,宝马无论产品还是经营都一塌糊涂。产品两极分化:一边是利润微薄的摩托车和Isetta这样的小怪物;另一边则是501/502这种成本高、销量低的亏钱豪华轿车。公司濒临破产,甚至在1959年差一点就被奔驰收购。
Isetta是宝马1955年推出的微型车,搭载一台单缸的摩托车发动机
“New Class”便是在这种背景下诞生的,随后推出了2002车型。全新的平台、全新的设计,宝马也将运动、敏捷、驾驶乐趣写入了品牌基因。在此基础上诞生了经典的3系和5系,往后便是我们熟知的宝马故事了。
而在今天面对电动化、智能化的浪潮,宝马重提“New Class”,似乎又是一副雄心勃勃的样子。但现在的宝马不是当年的宝马,德国也不是当年的德国,iX3以一种毫无新意的模样出现在了人们视野中。
800V平台、108kWh电池、400kW快充这些参数在国内电动车市场显得极为平淡。唯一有点意思的是,动能回收系统能够提供1.2G的制动效果。“1.2G”对于民用车来说,差不多就是能踩出ABS的感觉。这样强大的动能回收效果,对电池的充放电能力、系统散热都是考验。具体如何实现,还要等待官方技术说明。
智能层面则完全依赖供应商,目前得到的消息是国内版本将与Momenta、阿里巴巴等合作。
至于奔驰GLC EV,情况和宝马极为类似。800V架构、94kWh电池、330kW快充,相比iX3多了空气悬架、后轮转向,以及还算不错的前备箱。智能领域在国内依旧与Momenta合作,海外则是与谷歌、微软合作。
说到未来的汽车,电动化什么的倒是其次,智能化才是核心。首先,纯电、内燃机还是混合动力,这些技术路线并没有分出胜负,人们依旧在各取所需;其次,电动化并非有多么高的技术门槛,市面上已有很多成熟的解决方案。
但智能化则不同,它拥有极高的门槛,并且AI技术也是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核心。汽车设计、架构、电子电气系统也一定是围绕智能去设计。
就好比燃油时代的发动机与变速箱,若能玩转这两个部件,那么就站在了技术的制高点上,也拥有了定义汽车工业的话语权。为什么20年前的自主品牌,即便空间再大、配置再高也不被认可?因为不会造发动机、没有核心技术!
从这个角度再看宝马iX3和奔驰GLC EV,无一例外在智能层面都毫无建树,严重依赖科技公司的支持。这样会导致它们渐渐失去对产品的定义权。一台智能汽车,从设计伊始就得考虑智能驾驶的方案、电气架构等。比如是否需要激光雷达、该如何布置各种传感器。倘若没有相关的核心技术,只能被他人牵着走,如同20年前的自主品牌一样。
更糟糕的是,奔驰和宝马正在拆毁它们过去几十年才建立起来的品牌图腾。比如宝马的运动特性——市面上的宝马家用车很难和运动联系在一起,即使被誉为“运动标杆”的宝马3系,现在也是一台无聊的买菜车。
而“M”车系也与“驾驶乐趣”渐行渐远,取而代之的是臃肿和油腻——1.8吨的M3、2.5吨的M5实在让人提不起一点兴趣。说个暴论:方向盘偏心率越大,代表车企越不重视驾驶。因为只有正圆型的方向盘,才能带来最丝滑的驾驶体验。看看现在M3的平底方向盘,以及iX3那个更加诡异的方向盘,宝马对驾驶的理解已泯然众人矣!
奔驰也是如此,2.0T四缸的C63让所有AMG的粉丝都嗤之以鼻。另外,奔驰卓越的设计也越来越罕见,看看GLC EV,它和“优雅”、“庄重”这些词语都不沾边。内饰不过是把皮革和玻璃揉捏在一起,冰冷又黏腻。
技术革命没跟上、传统底蕴没守住。奔驰和宝马未来最好的结果,我想不过是成为优秀的代工厂罢了。
不仅奔驰和宝马,整个德国乃至欧洲的汽车工业都面临如此窘境。实在令人唏嘘。仅仅6年前的法兰克福车展,彼时我还站在大众展台上感叹ID.3多么前卫、MEB平台多么宏伟。无论如何也没想到,曾经的汽车工业灯塔竟然陨落得如此之快。
当然背后原因是复杂的,你可以说是美国政策的多变,可以指责朔尔茨的无能,也可以归咎于“俄乌战争”。但结果不变,德国并没有赶上AI带来的技术革命,并且被中、美远远甩在了身后。在这个背景下,德国把工业4.0玩成404也就不奇怪了。
反观国内市场,随着基础工业不断向“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汽车工业强得可怕。不仅是家用车,即便在欧洲人引以为傲的性能车领域,我们一款不到10万欧的车就拿到了纽北最快量产电动车的头衔,而在后面还有一款3000匹马力的怪兽虎视眈眈。
“油包纸”和“下水道”这类德国制造的“神话”必将破灭,而我好奇的是,中国制造未来会在欧洲写下什么传奇。
来源:新车新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