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书法:毛泽东手书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1 02:27 1

摘要:毛泽东手书将个人情感与诗词意境完美融合。既传承了中国书法的传统精髓,又有自己独特的风格,观其作品,既能领略书法之美,又能感受诗词之韵,实乃艺术瑰宝,令人赞叹不已!

毛泽东手书古诗词墨迹堪称一绝!

毛泽东手书古人诗词有一百多首,成为毛体书法的传世经典!

毛泽东手书笔法自由奔放、洒脱不羁,整幅作品看起来气韵流畅、一气呵成!

毛泽东手书将个人情感与诗词意境完美融合。既传承了中国书法的传统精髓,又有自己独特的风格,观其作品,既能领略书法之美,又能感受诗词之韵,实乃艺术瑰宝,令人赞叹不已!

毛泽东手书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

毛泽东一生喜爱手书古诗词,这一活动贯穿其一生。从革命年代到建设时期,他均在案牍之余随心所欲地书写古诗词。因此,《登金陵凤凰台》的手书时间可能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之间。

毛泽东对李白的诗歌极为推崇,认为其“文采奇异,气势磅礴,有脱俗之气”,并多次手书李白的诗作。

毛泽东手书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原文: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此诗通过描绘凤凰台的荒凉景象和金陵的壮丽山川,抒发了诗人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诗中“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一联,更是被誉为千古名句,展现了李白诗歌的雄奇豪放和想象丰富。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年12月),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出生于蜀郡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绵阳市江油市青莲镇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在天宝年间(公元742—756年)创作的《登金陵凤凰台》是李白被排挤离开长安后,漫游金陵时所作。此诗为七言律诗,是李白集中为数不多的律诗之一,也是唐代律诗中的杰作。

毛泽东手书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不仅展现了毛泽东对李白诗歌的推崇,也体现了其书法艺术的独特魅力。其书法艺术自成一体,手书的《登金陵凤凰台》不仅忠实于原诗内容,更在书法上展现了独特的艺术魅力。毛泽东的书法风格经历了从临摹晋唐楷书、魏碑开始,向行书和草书发展,最后形成狂草风格的过程。其手书作品往往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在《登金陵凤凰台》的手书中,毛泽东以行草书体书写,笔画流畅自然,结构疏密有致,整体布局和谐统一。字迹大小错落有致,既有粗犷豪放之处,又不失细腻精巧之笔,充分展现了毛泽东书法的艺术魅力。

在章法处理上是很别致的。第一行字大径寸,所占空间广宽。第二行字小一半,但笔力不减,在空间上与第一行拉大距离。第三行与第二行紧靠,第三行又推开第四行,增大距离。第五、六行,笔法放纵,行据相当。这样的变化,给人一种运动感,启示着自然万物和人类生命的本质力量,就是运动,就是变化,就是变革,就是演进。在这里,意象的感情传递和形象的理性赏析,是完全融合在一起了。

三个“凤”字,个个不同,以及两个“凰”字,都在第一行里出现,犹如大鹏搏风,鲲鹏展翅,在有限的空间里,有五个翼大如天的大鸟在飞舞,这小小的地球,难以承受。从高空俯视,千山万壑,都成了土丸,江河湖海,都成了水珠。第二行和第三行,好像叠起的横断山脉,是那样的拥挤,又是那样的险要。“幽径”、“晋代衣冠成古邱”的斜体结构,也给人一种壁立千仞之感。不过,世界并不是处处如此。还有另一番天地,以流畅的笔法,散落的结体,书写了“三山半落青山外,二水中分白鹭洲”。啊,令人陶醉的一片两日绿洲!最后,以轻快的笔法,放大字体,写出了“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诗的结尾,给人留下的是愁肠未伸,而书法给人的意象,却是一种好风入怀的明快。

毛泽东手书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不仅是一件书法艺术珍品,更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它体现了毛泽东对李白诗歌的深刻理解和推崇,也反映了毛泽东作为一位伟大领袖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传承。同时,这一作品也为后人研究毛泽东的书法艺术和李白诗歌的传播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来源:荆轲次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