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门区三厂街道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把环境“问题清单”转为群众“幸福账单”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12 11:18 1

摘要: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三厂街道多措并举试行“60分钟环境信访服务圈”工作模式,推广纠纷矛盾化解“全响应”,注重“情、理、法”并用,“疏、导、治”并举,“镇、村、组、片、户”联动,有效提升纠纷化解率。明确实名举报的,一律在60分钟内采取电话、视频、上门走访等方式作

近年来,南通市海门区三厂街道积极化解环境信访矛盾,着力把环境“问题清单”转化为群众“幸福账单”。

快速响应,60分钟服务圈高效化解环境信访

群众有“求”才会“诉”,只有提升办理速度和透明度,才能有效控减重复诉和越级诉。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三厂街道多措并举试行“60分钟环境信访服务圈”工作模式,推广纠纷矛盾化解“全响应”,注重“情、理、法”并用,“疏、导、治”并举,“镇、村、组、片、户”联动,有效提升纠纷化解率。明确实名举报的,一律在60分钟内采取电话、视频、上门走访等方式作出回应;匿名举报的,一律在村部公示栏、涉诉企业公示栏或村企微信公众号予以公告答复,从而实现为民惠企服务“零距离”,生态环境治理“群共振”。做到主要领导开门接访、村组干部上门走访,把“被动上访寻帮助”变为“主动上门解烦忧”,全程跟踪问效环境矛盾化解、环境问题整改。

“60分钟环境信访服务圈”推动群众诉求就地反映、问题现场解决、矛盾及时化解,形成了诉源治理及法治信访“三厂样本”。

传承创新,“老舅妈”队伍筑牢环境安全网

环境纠纷大部分始于邻里“小矛盾”。三厂街道厂南村是享誉全国的“老舅妈”调解的发源地,早在2011年,海门区三厂街道厂南村创新提出“熟人调解”理念,由村里老党员、老干部等29名志愿者组成“老舅妈”工作室,以“化解矛盾、调解纠纷、沟通心灵、促进和谐”为宗旨,构建“小事不出格,大事不出村,矛盾就地化解”基层自治格局,提高了环境纠纷调解的成功率和满意率。同时,通过“青蓝结对”机制,把生态环境监管员培养成“老舅妈”接班人,持续增强环境信访队伍的战斗力、凝聚力,培育懂法律、会排查、善调解的新时代“老舅妈”。

三厂街道顺势而为,推广厂南经验,在各村居普遍建立了环境“老舅妈”志愿队伍。于是在三厂街道的田间地头、宅前屋后,经常能看到一群五六十岁的大妈围坐在一起,和村民唠家常、听民意,说情理、化矛盾,她们被大家亲切地称为“老舅妈”。“老舅妈”身兼数职,既是环境纠纷调解员、环境管理监督员,又是生态文明宣传员。她们推动了生态环境基层治理,织密织牢了生态环境安全祥和防线。2024年,三厂街道厂南村“老舅妈”工作室获评江苏省三八红旗集体称号,“老舅妈”工作举措被写入生态环境部工作简报,并在全国推广。

如今,生态环境“老舅妈”工作室已成为三厂居民对环境问题讲真心话、解烦心事的首选场所,越来越多的老党员、老教师、老干部、退伍军人、驻村民警和律师加入了环境信访调处队伍,并形成“预防+发现+处置”多元化解工作合力,和谐了区域环境,筑牢社会平安基石,获得了群众的广泛赞誉。

共商共治,“围炉夜话”议出乡村环境新面貌

如何发挥群众在生态文明和谐社会建设、乡村振兴人居环境提升中的重要作用,三厂街道在这方面做了有益尝试。

三厂街道抓牢矛盾纠纷的“前端”环节,进一步激发广大村(居)民在搜集社情民意、热心参与议事方面的热情,在全街道组织开展“围炉夜话”议事活动,听民声、察民情、解民忧,全力整治村居环境。中兴村邀请生态环境、检察院、司法、信访等部门共同参与,聚焦沟河黑臭、垃圾乱倒、养殖污染等农村环境问题,让村民遇到问题有地方“找说法”,变等问题上门为主动发现问题,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与此同时,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通过路灯亮化、垃圾分类亭建设、河道疏浚、农村改厕、三棚整治、最美庭院评比、农业废弃物治理、道路拓宽及绿化等工作举措,不断加强村庄绿化和清洁整治,推动环境整治工作由节点向全域、由薄弱向完善、由干净整洁向美丽宜居的华丽转身,擦亮乡村振兴底色,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老百姓心情舒畅了,邻里矛盾自然就少了,环境纠纷也从根本上得到遏制。

黄胜 茅鑫 张德

本文来自【新华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