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之子怒批:18岁少年不知对啥感兴趣,刷题正抹杀中国未来!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12 11:00 1

摘要:“同学们,你们对什么最感兴趣?”杭州某中学报告厅里,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把这个问题抛给台下300名高一新生。鸦雀无声。十秒后,一个男孩举手:“考高分。”现场爆出笑声,钱永刚却心里一沉——18岁的孩子,除了分数竟说不出第二个答案。

“同学们,你们对什么最感兴趣?”
杭州某中学报告厅里,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把这个问题抛给台下300名高一新生。
鸦雀无声。
十秒后,一个男孩举手:“考高分。”
现场爆出笑声,钱永刚却心里一沉——18岁的孩子,除了分数竟说不出第二个答案。

这不是段子,而是“钱学森精神进校园”首场活动中真实的一幕。
两天时间,钱永刚连跑杭州6所中小学,每场都问同一个问题,得到的答案却惊人一致:
“不知道”“没想好”“爸妈说先别想”。
“当‘刷题’成为童年唯一底色,好奇心就被连根拔起。”面对记者,77岁的钱永刚罕见动怒,“如果再不刹车,我们失去的将是一整代探险家!”

一、18岁“空心症”:会算微积分,却不知为何而学
钱永刚给这种症状起了名字——“空心症”:
大脑装满标准答案,心里却没有一个问题。
他带来一组数据:
2023年浙江省抽样调查中,76.4%的高中生“除考纲外无课外阅读”;
全国青少年创新能力测评,浙江样本连续3年下滑;
浙大新生问卷,过半学生坦言“志愿是家长填的”。
“刷题机器”赢了高考,却输了人生方向。

二、钱学森的家教“反面教材”:父亲不让他背标准答案
钱永刚回忆,自己小时候也曾“死磕”数学题。
一次,他拿着满分试卷回家,父亲钱学森却皱眉:“这道题的第二种解法你想过吗?”
小永刚愣住——老师只要求一种。
当晚,钱学森把儿子拉到黑板前,用红蓝两色粉笔推导出三种解法,最后问:“哪种最优雅?”
“那一刻我第一次明白,分数之外还有‘更美’。”
钱永刚说,父亲从未检查过他的成绩单,却常把《十万个为什么》《星际航行概论》塞到他枕边,“读不懂没关系,先让问题在脑子里‘咬’你。”

三、“刷题”为何刹不住?三大利益链死死捆绑

学校:一本率=校长政绩;机构:焦虑营销,一小时奥数课收费千元;家长:朋友圈晒娃分数=社交货币。
“三方合围,孩子成了人质。”钱永刚直言,“要破局,必须让家长先松绑。”

四、钱氏“好奇心急救包”:每天三分钟,把课本“反”着读
钱永刚给出一张“处方”,任何人今晚就能用:

问题反抛:孩子问“为什么月亮不掉下来”,家长不急着给答案,反问“你觉得呢?”课外书“三不政策”:不限学科、不限字数、不限进度,哪怕一次只读半页;每周一次“失败分享”:全家轮流讲一件本周做砸的事,并总结“收获曲线”;把搜索引擎当“玩具”:随机输入“火箭+牙膏+蚂蚁”,看能跳出什么奇怪知识,再一起追根溯源。
“三分钟点燃火星,三年就能燎原。”

五、杭州试验:一所“垫底初中”的逆袭
钱永刚并非空谈。去年9月,他牵手杭州丁兰实验中学——一所此前排名靠后的“菜中”——推出“钱学森阅读实验班”。
每天第一节课改上“自主阅读”,学生带任何书进教室,老师只问三个问题:
你今天最好奇什么?
你用什么方法验证?
下一步打算怎么做?
一学期后,奇迹发生:
学生人均借阅量从0.7本跃升到14本;
科学探究类社团由3个增至19个;
全区统测,该校总分进步率第一。
更惊喜的是,七年级女生王嘉禾凭“如何用蚂蚁识味辨糖尿病”项目,拿下省青少年科创大赛一等奖。
“她原本连‘胰岛’两个字都不会写。”校长叶雪峰感叹,“当好奇心被允许,逆袭只是副产品。”

六、给家长的三个“灵魂拷问”
讲座尾声,钱永刚把三个问题抛给直播镜头前的百万父母:

如果高考不考,你还会让孩子读书吗?除了分数,你最近一次表扬孩子是因为什么?你愿意为“不确定”的兴趣,牺牲确定性的补课吗?
“答完这三个问题,你就知道孩子的‘空心’是天赋不足,还是大人不给土壤。”

七、尾声:让每一颗“为什么”都有机会长成参天大树
活动结束,钱永刚把一枚“钱学森问号徽章”别在最开始说“考高分”的男孩衣领上。
“十年后,我希望你再回答我‘对什么感兴趣’,答案不再是分数,而是‘我在做一件没人做过的火箭燃料’。”
男孩腼腆一笑,把徽章攥在手心,像攥住一颗刚刚发芽的种子。

钱永刚说,自己最大的愿望,是在不久的将来失业——
“当所有学校都能像守护视力一样守护好奇心,钱学森图书馆就可以关门了。”

来源:大卫行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