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昆山,这座坐落于江苏省东南部,地处上海与苏州之间的城市,宛如一颗镶嵌在江南水乡的明珠,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其地理位置优越,北至东北与常熟、太仓两市相连,南至东南与上海嘉定、青浦两区接壤,西与吴江、苏州交界 ,总面积 931 平方千米,境内河网密布,吴淞江、娄江横
昆山,这座坐落于江苏省东南部,地处上海与苏州之间的城市,宛如一颗镶嵌在江南水乡的明珠,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其地理位置优越,北至东北与常熟、太仓两市相连,南至东南与上海嘉定、青浦两区接壤,西与吴江、苏州交界 ,总面积 931 平方千米,境内河网密布,吴淞江、娄江横穿东西,是典型的江南水乡风貌。
昆山的历史源远流长,可追溯到遥远的先秦时期。夏商时,昆山地属扬州,那时的它,或许只是一片孕育着文明种子的沃土,静静等待着历史的车轮滚滚驶来。春秋战国时期,这片土地见证了吴越楚的纷争与更迭,先后属吴、越、楚,因位于吴故都娄门之东,得名娄邑 ,开始在历史的舞台上崭露头角。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 221 年),秦统一中国,实行郡县制,昆山地区被置为疁县,属会稽郡,正式纳入了中央集权的统治体系。这一时期,疁县作为昆山地区的行政建制,承载着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重任,为后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其名称和归属历经多次变化,王莽新始建国年间(9 - 13 年),疁县更为娄治;东汉时,娄治改称娄县 ,每一次的变革都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局势和社会发展。
南朝时期,昆山迎来了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梁天监六年(507 年),分娄县置信义县,县治在正仪(今属巴城镇) ,这片土地的行政区划进一步细化。而南朝梁大同二年(536 年),分信义县置昆山县,辖区远及嘉定、太仓以及松江和青浦部分地区 ,“昆山” 之名首次出现,标志着这座城市独特身份的开始。此时的昆山,在江南地区逐渐发展起来,成为了一个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区域,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优越的地理位置吸引了众多先民在此繁衍生息。
时光流转至唐宋时期,昆山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代。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昆山地区开始形成集镇 ,商业活动日益活跃。海外贸易的兴起,更是让昆山逐渐成为水陆交通要冲。当时的青龙镇,作为海贸瓷器的重要港口,商业极度繁荣,被誉为 “东南第一大县” ,见证了昆山在对外贸易中的重要地位。
这一时期,昆山的经济蓬勃发展,农业、手工业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丝绸、棉纺织业成为昆山的支柱产业,产品远销海内外,为昆山赢得了 “衣被天下” 的美誉。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使得粮食产量大幅提高,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在经济繁荣的同时,昆山的文化也迎来了大发展。昆曲的前身昆山腔开始在这片土地上孕育。南宋光宗皇帝时期,浙江永嘉的南戏迅速崛起,它以南方民间音乐为主要演唱曲调,自由活泼,充满了生活气息。在发展过程中,南戏逐步吸收了唐宋以来多种成熟的传统音乐形式,日渐走向丰富和细致 。而昆山地区独特的文化氛围和艺术土壤,为南戏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活力,昆山腔在融合了当地的音乐、语言和表演风格后,逐渐崭露头角,为后来昆曲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苏绣在唐宋时期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其运用不仅仅局限于生活起居,开始延伸到书画方面,出现了 “画绣” 这一新的形式,即将书画作品用刺绣的方式展现出来。画家提供稿件,艺人将稿件制作成刺绣,这种画绣蔚然成风。为了使画面效果更加逼真传神,刺绣的技巧在很大程度上经过了调整改进,从而推动了平绣针法和设色处理技巧的发展 。当时的苏州城内街巷的命名很多也和苏绣有关联,如 “绣花弄”“绣锦坊”“绣线巷” 等,足见苏绣在当时的风靡程度。
明清时期,昆山迎来了文化发展的高峰期,与上海的文化交流日益密切,昆曲、苏绣等地方特色文化在上海广泛传播,同时也吸收了上海的文化元素,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貌 。
昆曲在这一时期达到了鼎盛,成为了当时社会各阶层喜爱的艺术形式。明代嘉靖、隆庆年间,流寓江苏太仓的魏良辅以昆山腔为基础,吸收了海盐腔、弋阳腔等南曲长处和当地的民间曲调以及北曲唱法加以丰富 ,与当时的老曲家过云适、笛师谢林泉、洞箫师张梅谷及其弟子,以及善北曲、长弦索的青年戏曲音乐家张野塘等人共同研究,改创出新的昆腔,“水磨调” 就此诞生。其 “委婉细腻、优雅动听”,很快就风靡一时,压倒了其他声腔,在大江南北广泛流传 。
当时的昆曲演出极为盛行,无论是宫廷贵族还是民间百姓,都对昆曲情有独钟。在昆山的街头巷尾,常常能听到悠扬的昆曲唱腔。每逢节日庆典,昆曲表演更是必不可少。许多文人雅士也热衷于创作昆曲剧本,为昆曲的发展注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像汤显祖的《牡丹亭》,以其浪漫的爱情故事和优美的词曲,成为了昆曲的经典之作,在昆山乃至全国都广为传唱。这部作品不仅展现了昆山的文化底蕴,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
昆曲在上海的传播也十分迅速,成为了上海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的富商巨贾纷纷邀请昆曲戏班到家中演出,一些文人墨客还成立了昆曲社团,共同研究和欣赏昆曲艺术。在上海的茶楼、酒馆等场所,也经常有昆曲表演,吸引了众多市民前来观看。昆曲与上海本地的文化相互融合,逐渐形成了具有上海特色的昆曲风格,进一步丰富了昆曲的艺术内涵。
这一时期,昆山的苏绣也取得了显著的发展。苏绣以其精湛的技艺和细腻的针法,成为了昆山的一张文化名片。苏绣作品不仅在国内备受推崇,还远销海外,受到了国际市场的青睐。在明清时期,苏绣的针法更加丰富多样,如平针、乱针、打籽针等,每种针法都有其独特的表现力。绣工们在绣制过程中,注重色彩的搭配和线条的运用,使绣品更加生动逼真。
昆山的苏绣艺人经常前往上海交流技艺,他们的作品在上海的市场上也备受欢迎。许多上海的达官贵人以拥有昆山苏绣制品为荣,苏绣成为了上海上流社会的时尚象征。同时,上海的商业繁荣也为苏绣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促进了苏绣技艺的不断创新和提高。
除了昆曲和苏绣,昆山的古镇建筑在明清时期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周庄、锦溪等古镇,以其错落有致的水乡建筑群落闻名,小桥流水人家,石板街巷,展现了江南水乡的柔美与宁静 。这些古镇的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江南传统建筑的特点和当地的文化特色。房屋多为砖木结构,粉墙黛瓦,飞檐斗拱,充满了古朴典雅的气息。
古镇中的桥梁也是一大特色,它们形态各异,有的小巧玲珑,有的雄伟壮观。这些桥梁不仅是交通的纽带,也是古镇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站在桥上,俯瞰古镇的美景,仿佛能感受到明清时期的繁华与宁静。在周庄,著名的双桥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赏,它由一座石拱桥和一座石梁桥组成,两桥相连,宛如一把钥匙,因此也被称为 “钥匙桥”。双桥的独特造型和优美的传说,使其成为了周庄的标志性建筑,也是昆山古镇建筑的代表之一。
在经济方面,明清时期的昆山商业繁荣,手工业发达。农业生产技术的进一步提高,使得粮食产量稳定增长,为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纺织业、制瓷业、造纸业等行业蓬勃发展,产品远销全国各地。昆山的丝绸、棉布等纺织品以其优良的品质,在市场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同时,昆山作为水陆交通要冲,商业活动频繁,形成了许多繁华的集市和商业街。
然而,明清时期的昆山也经历了一些动荡。明朝末年,战乱频繁,昆山地区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清军入关后,在江南地区推行剃发易服等政策,引发了民众的强烈反抗。昆山人民也积极参与到抗清斗争中,展现出了顽强的民族气节。尽管抗清斗争最终失败,但昆山人民的英勇事迹,成为了昆山历史上的一段悲壮篇章,也体现了昆山人民不屈不挠的精神。
近现代以来,随着上海成为国际大都市,昆山逐渐融入上海的经济体系。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昆山与上海的产业协作日益紧密,形成了以上海为龙头、昆山为配套的产业链 。
1949 年 5 月 12 日 18 时,解放昆山的战斗打响。解放军第 26 军 78 师 232 团、233 团由昆西向县城之敌发起正面进攻,234 团则迂回到县城东北的鸭脚浜等地。敌人未敢抵抗,弃城沿铁路东逃并炸毁青阳港铁路大桥,当晚 232 团、233 团占领县城。正面战斗发起时,76 师 226 团、227 团、228 团沿吴淞江分别向西巷、青阳港、陆家浜方向迂回,堵住敌人东逃上海的退路。5 月 13 日凌晨 1 时,解放军攻克西巷火车站。5 月 13 日拂晓,227 团、228 团分别抵达青阳港、陆家浜车站一带,歼俘残敌 200 余人。至此,解放昆山的战斗胜利结束,共歼灭俘虏敌人 2200 余人,昆山全境解放 。昆山的解放,标志着这座古老的城市迎来了新的历史篇章,人民从此当家作主,为后续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解放后的昆山,百废待兴,经济发展成为首要任务。1984 年,昆山划出一块 3.75 平方公里的农田,建立中国第一个自费开发区,走出了享誉全国的 “昆山之路”。在创办初期,昆山面临着资金短缺、人才匮乏、政策不明朗等诸多困难,但昆山人凭借着 “敢闯敢试、唯实唯干、奋斗奋进、创新创优” 的精神,迎难而上 。没有资金,就 “借鸡生蛋”,通过银行贷款、自筹资金等方式解决;没有人才,就从外地引进 “星期天工程师”,借助外部智力支持推动发展;没有项目,就到招商一线 “举牌招商”,主动出击寻找发展机遇 。
1991 年 1 月,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被江苏省人民政府列为省重点开发区,1992 年 8 月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国家级开发区,开创了在县级市设立国家级开发区的先河 。此后,昆山开发区以扩大开放、改革创新为主题,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为先导,不断发展壮大。辖区面积由最初的 3.75 平方公里拓展到 108 平方公里,累计引进欧美、日韩等 51 个国家和地区客商投资超 2970 个项目,投资总额超 450 亿美元,注册外资超 250 亿美元,注册内资近 2000 亿元 。
昆山开发区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在不同阶段也面临着不同的挑战。在发展初期,基础设施薄弱,配套服务不完善,难以吸引大型项目和高端人才。昆山通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完善交通、水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同时建立了完善的配套服务机构,成立外资企业服务中心,开通陆路口岸通关点,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逐渐改善了投资环境 。
进入 21 世纪,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产业升级的需求,昆山开发区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和创新能力提升的压力。昆山积极调整发展策略,一方面,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扶持力度,培育了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另一方面,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例如,昆山积极对接上海高新技术产业和创新资源,成功引进澜起科技、航天九院等一批优质项目;持续深化沪昆产业链协作,成为配套上海整车、芯片制造等方面的重要基地 。
“昆山之路” 的形成,是昆山人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不断探索、勇于创新的结果。其内涵不仅仅是经济的发展,更是一种精神的体现。这种精神激励着昆山人在面对困难时勇往直前,在追求发展时不断超越自我。在 “昆山之路” 精神的引领下,昆山从一个经济落后的农业县,发展成为全国县域经济的标杆,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百强县之首,创造了令人瞩目的发展奇迹 。
如今的昆山,已然成为了一座充满活力与创新的现代化城市,在经济、科技、文化、旅游等诸多领域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在经济领域,昆山的发展成就令人惊叹。2024 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 5380.17 亿元 ,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 6.1%,经济总量持续保持高位增长,在全国县域经济中独占鳌头,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百强县之首。其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2024 年三次产业结构为 0.6:51.8:47.6 ,第二产业占比较上年提升 0.6 个百分点,工业经济依然是昆山发展的重要支撑。全年新登记注册企业 15573 户,个体工商户 34380 户 ,市场主体活力不断迸发。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458.61 亿元,比上年增长 0.4% ,财政实力的增强为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工业是昆山经济的核心引擎,全年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 12398.42 亿元,比上年增长 7.6% 。年末拥有 1 个千亿级 IT(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和 12 个百亿级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效应显著。拥有大型工业企业 102 家、中型工业企业 289 家,产值超亿元企业 1096 家,其中十亿元以上企业 133 家、百亿元以上企业 12 家 ,形成了庞大而坚实的企业梯队。全年生产电子计算机整机 2170.09 万台、移动通信手持机(手机)7768.04 万台、液晶显示屏 1.20 亿片 ,这些产品不仅满足了国内市场的需求,还远销海外,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了重要份额。
近年来,昆山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高度重视科技创新,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人才引进方面,昆山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了大量高端人才汇聚于此,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智力支持。2024 年,昆山认定高新技术企业达 1054 家,连续 3 年认定数突破 1000 家,累计有效高新技术企业数超 3300 家 ,申报数、认定数、净增数、有效数在苏州市均居第一 。在这些高新技术企业中,不乏行业内的领军企业,如协鑫光电成功研制了全球首条 GW 级大面积钙钛矿光伏组件量产线,为推动能源转型注入强劲动力;维信诺打造全球领先的 1.5 英寸 3D 球面贴合穿戴显示解决方案;华辰精密成功研制出国际首台高速磨削轧辊磨床,奠定了细分行业全球技术领先地位;峰飞航空自主研发吨级以上货运版民用航空器,并获全球首个吨级以上 eVTOL 航空器型号合格证和生产许可证 。这些企业的创新成果,不仅提升了昆山的产业竞争力,也为中国在相关领域赢得了国际声誉。
文化领域,昆山也呈现出繁荣发展的景象。昆曲作为昆山的文化瑰宝,得到了更好的传承和发展。第五届百戏盛典在昆山举办,45 位 “梅花奖”“文华表演奖” 获得者同台竞演,戏曲百戏博物馆开馆即成 “网红打卡地” 。昆山以文塑城、以文兴城,做好人文经济这篇 “暖文章”,推动人文与经济相融互促,为城市发展 “插上双翼”。除了昆曲,昆山还积极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如第六届青少年文化艺术优秀节目汇演,为青少年提供了展示才艺的舞台,也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2025 迎新春中外文化交流融合活动,让在昆外籍人士体验 “中国年味”,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
旅游方面,昆山充分发挥旅游业在 “建设新城市、发展新产业布局新赛道” 中的作用,推进重大文旅项目建设、促进 “旅游 +” 融合发展,不断提升旅游产业实力 。全市现有 5A 级景区 1 个(周庄古镇),4A 级景区 3 个,3A 级景区 3 个,省级旅游度假区 1 个,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区 2 个,江苏省乡村旅游重点村 3 个,江苏省星级乡村旅游示范区 5 个,江苏省工业旅游区 1 个 。周庄古镇作为昆山旅游的名片,以其独特的水乡风貌吸引了大量游客。近年来,周庄致力于打造全域 “最美水乡”,以古镇游带动 “乡村游”,开发了香村・祁庄等乡村旅游产品,让游客可以在古镇周边畅享万亩良田、阡陌小道、密布湖荡,体味周庄不一样的乡土风情 。同时,周庄还打造了 “夜周庄” 品牌,形成夜影、夜娱等八大特色线路产品 ,为游客营造出原汁原味的江南水乡慢生活。除了周庄,昆山的锦溪古镇、千灯古镇等也各具特色,锦溪被誉为 “民间博物馆之乡”,千灯则以 “第一石板街之乡” 闻名,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探寻古镇的历史韵味。
在交通方面,苏州轨交 11 号线与 3 号线全面贯通,全年轨交 11 号线交通客运量 5860 万人次,日均旅客 16.01 万人次 ,加强了昆山与苏州的联系,也为市民的出行提供了便利。此外,昆山还开通全国首条跨省低空载客航线,完成昆山南站交通疏解改造 ,交通网络的不断完善,为昆山的经济发展和旅游业的繁荣提供了有力保障。
相信在未来,昆山将继续秉承 “敢闯敢试、唯实唯干、奋斗奋进、创新创优” 的精神,在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县域发展的典范,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续写属于这座城市的传奇 。
觉得小编讲的还可以的点点关注收藏吧!下集继续努力更新中,关注小编讲历史.说地理.论人文.看华夏各地奇观[作揖]
来源:繁华城市中的一粒尘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