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3日,天安门广场上,盛大的抗战胜利80周年阅兵式震撼世界。铁流滚滚,战鹰翱翔,先进的武器装备和整齐划一的方阵,展现了我国强大的综合国力和军事实力。那一刻,全球目光聚焦于此,无不感受到一个东方大国的崛起力量。就在这股热潮尚未消退之际,印度尼西亚旅游
2025年9月3日,天安门广场上,盛大的抗战胜利80周年阅兵式震撼世界。铁流滚滚,战鹰翱翔,先进的武器装备和整齐划一的方阵,展现了我国强大的综合国力和军事实力。那一刻,全球目光聚焦于此,无不感受到一个东方大国的崛起力量。就在这股热潮尚未消退之际,印度尼西亚旅游部,发出一则令人瞩目的消息,宣称巨港市,曾是明朝的海外飞地,印尼对此深感荣幸。这番表态不仅勾起了历史记忆,更折射出一个深刻的现实:当一个国家强大时,曾经的短暂“被统治”不再是耻辱,而是被解读为,与强者的共荣。本视频将围绕巨港,作为明朝飞地的历史,结合印尼的示好,探讨大国崛起,如何重塑国际认知,并以史为鉴,剖析我国今日的国际影响力。
巨港,位于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东南部,穆西河下游两岸,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水城。早在公元7世纪,这里便是室利佛逝王国的都城,商贸繁荣,船舶云集,被誉为“东方威尼斯”。然而,巨港与中国的最深渊源,始于明朝初年的郑和下西洋。据史料记载,1407年,明成祖朱棣在巨港设立旧港宣慰司,标志着这座城市正式纳入明朝的海外行政体系。这片“飞地”面积约400平方公里,管辖范围却一度扩展至20万平方公里,涵盖今马来西亚、新加坡及印尼部分地区,人口规模达数百万。 旧港宣慰司的设立,不仅是明朝海外扩张的象征,更是大国影响力的直接体现。
明朝为何能在遥远的南洋设立飞地?这一切离不开郑和的七次下西洋。1405年,郑和率领庞大船队,携2万余名士兵、数百艘宝船,开启了人类航海史上的壮举。巨港作为马六甲海峡的咽喉要道,战略位置至关重要。然而,当时的巨港并非一片和平之地。广东潮州人陈祖义,原本因犯罪逃亡至此,聚众成为海盗首领,麾下战船百艘,部众万人,劫掠商船,扰乱南洋秩序。永乐五年(1407年),郑和船队途经旧港,陈祖义假意归顺,实则图谋偷袭。郑和早有防备,果断出击,歼敌5000余人,烧毁敌船10艘,生擒陈祖义,并将其押回南京斩首示众。 这一战,不仅清除了南洋航道的威胁,也为明朝在巨港设立宣慰司铺平了道路。
旧港宣慰司的首任宣慰使施进卿,是关键人物。他原是广东南海人,率众在巨港立足,建立新三佛齐政权,抵御外敌入侵。施进卿协助郑和平定陈祖义,功不可没,因此获明廷封赏,成为旧港的最高行政长官。 宣慰司的设立,意味着巨港在政治、经济、文化上与明朝紧密相连。明朝在此设立官厂,作为贸易和军事基地,促进了与南洋诸国的商贸往来。据《郑和航海图》记载,巨港与满剌加(今马来西亚马六甲)同为明朝在南洋的战略枢纽,商船云集,货物琳琅满目。 这种繁荣景象,正是明朝国力强盛的缩影。
巨港作为明朝飞地的历史,深刻影响了当地的文化面貌。郑和的到来,不仅带来了中原的行政管理模式,还将中华文化播撒至此。今天,巨港仍是印尼华裔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郑和清真寺、华人寺庙等遗迹,诉说着当年的历史交融。 据印尼媒体报道,巨港的饮食文化中,至今保留着许多源自中国的烹饪技艺,如糯米饭、烧腊等,深受当地人喜爱。 此外,巨港的水上集市、安佩拉大桥等地标,无不带有中华文化的影子。这种文化影响,远比短暂的行政统治更为深远。
然而,旧港宣慰司的辉煌并未长久。1424年,施进卿去世,其子施济孙与妹妹施二姐因继承权发生争执。郑和奉命调停,最终封施二姐为宣慰使。然而,到1440年,满者伯夷王国崛起,巨港逐渐被其吞并,明朝的直接控制随之终结。 这块飞地仅存在33年,便退出历史舞台。究其原因,一方面,明朝的“海禁”政策限制了海外扩张的持续性;另一方面,南洋地区的复杂局势和地方势力的崛起,使明朝难以维持远距离的行政控制。尽管如此,巨港作为明朝飞地的历史,仍是中华文明在海外的耀眼篇章。
印尼旅游部此次的表态,绝非偶然。今年的九三大阅兵,展示的不仅是我国的军事力量,更是综合国力的全面跃升。从“东风”系列导弹到歼-20战机,从北斗导航到航空母舰,我国在科技、军事、经济等领域的突破,让世界刮目相看。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5年我国GDP已达68.9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军费开支占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 这种硬实力的提升,伴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让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显著增强。印尼作为“一带一路”沿线重要国家,与我国的经贸合作日益紧密。2023年,中印尼双边贸易额突破1270亿美元,雅万高铁的开通更是两国合作的标志性成果。 在此背景下,印尼重提巨港的明朝飞地历史,显然是对我国强大实力的一种认可。
崇尚强者,确实是国际社会的主流逻辑。当一个国家弱小时,历史上的“被统治”往往被视为屈辱;当其强大时,同样的历史却可能被重新解读为荣光。巨港的案例,正是这一现象的生动写照。印尼旅游部的表态,表面上是缅怀历史,实则是对当下我国崛起的积极回应。类似的例子,在历史上并不鲜见。譬如,日本在明治维新后,主动学习西方文化,将其视为现代化之路;而当日本国力衰退时,战败的历史却被放大为耻辱。反观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腾飞、科技进步、文化输出,让周边国家对我们的历史关联重新审视。东南亚各国,如越南、泰国、马来西亚,都曾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中华文化的浸润,如今无不以“自古以来”自豪地追溯与我国的渊源。
这种现象的背后,是大国崛起带来的文化自信和国际吸引力。巨港的故事,只是我国海外影响的一个缩影。明朝时期,郑和船队所到之处,传播的不只是商品和军事力量,还有儒家思想、造船技术、农业经验。这些软实力,构成了中华文化的深远影响。今天,我国在全球舞台上延续了这一传统。从孔子学院的全球推广,到《流浪地球》等文化产品的输出,中华文化正以全新的方式走向世界。2024年,全球孔子学院数量已超过550所,覆盖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累计培养学员超千万。 这种文化辐射力,让周边国家在历史回顾中,更多地感受到与我国的共荣,而非对抗。
当然,印尼的示好也需理性看待。国际关系中,利益永远是核心驱动。印尼作为东盟重要成员,近年来在南海问题、区域经济合作等方面,与我国既有合作,也有博弈。其重提巨港历史,既是对我国实力的认可,也可能是为了在双边关系中争取更多主动。毕竟,一个强大的邻国,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但无论如何,印尼的表态表明,我国的影响力已从经济、军事延伸到历史文化的重新诠释。这种影响力,恰恰是九三大阅兵所展现的国力自信的延续。
回望历史,巨港作为明朝飞地的33年,是一段短暂却辉煌的篇章。它见证了中华文明的开放包容,也彰显了明朝作为世界强国的自信风采。今日的我国,正以更强大的姿态,重塑国际格局。无论是“一带一路”的全球布局,还是科技领域的弯道超车,都让世界感受到一个东方大国的脉动。正如印尼旅游部所言,巨港的明朝飞地历史,是一段值得骄傲的记忆。这种骄傲,不仅仅属于印尼,更属于每一个为国家崛起而努力的国人。
展望未来,我国的崛起之路仍需脚踏实地。巨港的历史告诉我们,强大的国力不仅是军事和经济的堆砌,更是文化的深远传播。唯有在硬实力与软实力并重的道路上持续前行,我们才能让更多国家在回顾历史时,感受到与我们的共荣与共鸣。九三大阅兵的震撼,早已超越了当天的广场,它是我国迈向世界舞台中央的宣言。而印尼的示好,不过是这宣言回响中的一抹余音。
来源:历史侦查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