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前砍完树,边角料只能当柴烧,现在有人专门开着小货车挨家挨户收,按斤算钱。
“村里那堆烂木头,现在比新柴还值钱。”
一句话,把不少人耳朵拎起来了。
以前砍完树,边角料只能当柴烧,现在有人专门开着小货车挨家挨户收,按斤算钱。
拉到镇上简单破板、削片,再卖给做颗粒燃料的小厂,一吨转手就能多赚三四百。
要是碰到带虫眼的榆木、槐木,直接做旧家具,价格能翻十倍。
木头还是那块木头,换了个名头,就成了“生物质原料”“复古原木”,听着就贵。
再说红白喜事。
村里人好面子,搭棚子、请师傅、借桌椅,一整套流程下来,比去酒店排场还大。
现在有团队直接开改装货车,锅碗瓢盆、折叠桌椅、音响灯光全在车上,随叫随到。
菜单也不只大锅菜,把本地散养的鸡鸭、现摘的野菜做成“土味私房菜”,一桌比城里网红店便宜,却比酒店更接地气。
提前在群里发个视频,谁家儿子结婚、闺女满月,直接线上订档期,节假日排得满满当当。
短视频卖农产品,听起来老掉牙,但门道一直在变。
平台现在给三农内容流量倾斜,拍法越简单越真实。
镜头对着掰玉米的手、沾泥的脚,评论区反而热闹。
有人干脆把直播间搭在地头,现摘现卖,运费算在价格里,城里人图个新鲜,农民省得跑集市。
最关键是回头客,只要一次不翻车,下次开播名字都不用改,销量自己往上涨。
育苗更卷。
以前随便撒种子,现在得先签单。
谁要多少棵辣椒苗、番茄苗,提前说好,大棚里一排排小格子,温度、湿度手机能看。
稀有品种更吃香,比如紫油菜、黄番茄,超市一斤能卖十几块,苗价自然水涨船高。
技术门槛不高,但得细心,死一棵都是钱。
有机肥最简单,也最稳。
村里谁家没几堆鸡粪、秸秆?
以前嫌臭,现在加点发酵菌,堆个十天半月,黑乎乎的肥料就能装袋。
镇上农资店、网上小店都能卖,政府还给补贴,一吨利润比卖粮食高得多。
地用得久,土不板结,种出的菜长得精神,买家也愿意多掏两块。
说到底,农村这些“小生意”不是一夜暴富的故事,只是把别人眼里的废料、旧俗、空地,换成了新名字、新渠道。
木头还是木头,酒席还是那几道菜,地还是那块地,换了个玩法,钱就留住了。
来源:村庄全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