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说起大唐,我们的印象往往停留在唐太宗“天可汗”威震四方、开元盛世、万国来朝,李白醉酒诗三千……
说起大唐,我们的印象往往停留在唐太宗“天可汗”威震四方、开元盛世、万国来朝,李白醉酒诗三千……
直到755年爆发的安史之乱,一锤砸碎了大唐的盛世气象。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场浩劫之后的大唐其实并没有立刻倒下——它挣扎着爬起来又求存了144年,直到907年才真正落下帷幕。
前面的辉煌我们都了解,但后面这一个半世纪的风雨飘摇,为何在历史书中总是被一笔带过?
安史之乱虽然平息,大唐却留下了上不得台面的历史痕迹。
安史之乱后的唐朝创造了中国历史上一个尴尬的记录——皇帝因战乱出逃京城达九次之多,而国都长安六次被叛军或外敌攻陷,即“天子九逃、国都六陷”。
763年,吐蕃趁着大唐元气大伤,一举攻入长安,唐代宗仓皇东逃——这是长安首次沦陷于外敌之手。
783年,泾原兵变再起,唐德宗又一次被迫出走。
最惨烈的是881年,黄巢起义军攻入长安,唐僖宗一路逃到成都,逃亡持续了整整四年。
还有后任的唐昭宗,在位期间基本等于傀儡,被挟持着前后四回逃离长安……
安史之乱后,这哪还有当年“天可汗”威震四海、统御万方的大唐盛世?
要说清楚大唐后期的困局,就得从一场被历史低估的关键战役说起——香积寺之战。
757年的香积寺之战,堪称中国古代战争史上最惨烈的战役之一。
当时长安还在安禄山叛军手中,唐肃宗李亨急于收复京师,任命郭子仪为天下兵马副元帅。
郭子仪率领来自安西、河西、朔方等地的15万精锐唐军,与安守忠、李归仁率领的10万叛军在长安城南香积寺以北的平原上展开决战。
唐军方面,由李嗣业率领精锐的安西陌刀队作为前军,这些重装步兵“如墙而进,人马俱碎”;郭子仪亲率中军坐镇;回纥骑兵则埋伏在侧翼待命。
叛军同样精锐尽出,其中同罗骑兵更是骁勇异常。
战斗从清晨持续到黄昏,双方反复冲杀数十回合。最惨烈的时候,叛军骑兵一度突破唐军前沿,直扑中军大帐。主将李嗣业赤膊上阵,手持陌刀连人带马斩杀数十骑,才稳住了阵线。
战至下午,回纥骑兵终于抓住时机,绕到叛军侧后方发起突袭,唐军趁势全面反攻。
此战的惨烈程度超乎想象——双方阵亡超过六万人,总伤亡高达十三万。战场上尸横遍野,血流成河,香积寺周围的平原密密麻麻全是战死的士兵。
虽然唐军最终取胜,收复长安,但这场胜利却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代价——大唐最精锐的中央军几乎损耗殆尽。
朝廷为了平叛,不得不倚重藩镇兵力,这直接导致了唐朝后期长时间藩镇割据的局面。
藩镇军阀手握重兵,自置官吏,自收赋税,形成了国中之国。比较厉害的河朔三镇(成德、魏博、卢龙)更是父子相承,完全不把朝廷放在眼里。
一代名将郭子仪虽然赢了战役,却输了战略,此事让后来的史家们都不愿多着笔墨。
到806年,唐宪宗李纯即位,开启了一段被称为“元和中兴”的复兴时期,也是唐朝后期唯一重振的机会。
唐宪宗李纯堪称自开元以来难得的“中兴之主”。他在位期间励精图治,重用李巽、程异等理财能手,改革漕运、整顿财政、强化中央军力,成功削弱了多个藩镇势力。
唐宪宗改革使国力稍加恢复后,他发动了一系列讨伐战争,想要把藩镇手中的权力收回。
815年,朝廷出兵平定西川刘辟;817年,派遣唐将李愬雪夜下蔡州,生擒淮西节度使;818年,成德王承宗、淄青李师道相继归降大唐。
宪宗时期藩镇情况
一时间,全国大部分藩镇纷纷表示臣服,出现了自安史之乱后未有的统一局面。
然而这场中兴如同昙花一现。
820年,宪宗突然暴毙(据史书记载极可能是被宦官毒杀),继任的唐穆宗无力维持强势政策,河朔三镇再次叛乱,中兴大业功亏一篑。
元和中兴,也成为了大唐最后的荣光——即使是有为之君,也难以撼动此刻已经根深蒂固的宦官势力和藩镇割据。
845年,唐武宗李炎在宰相李德裕支持下发动了大规模灭佛运动,史称“会昌灭佛”。
这场运动表面上是宗教整顿,实质上是大唐朝廷与宗教势力争夺人口和资源。
当时佛教寺院拥有大量土地和财富,僧侣免于赋税徭役,严重影响国家财政收入。全国有大中型寺院4600多所,小庙宇4万余处,僧尼26万余人,寺院奴隶15万人。这些寺院占有大量良田,却不用缴纳赋税,导致国家财政日益困窘。
会昌灭佛
武宗下令拆除寺院,迫令僧尼还俗,没收寺院数千万顷田地。
这场运动共还俗僧尼26万余人,解放寺院奴隶15万人,没收田地数千万顷。这些资源被重新纳入国家赋税体系,暂时缓解了财政危机。
然而灭佛运动也反映了唐王朝面临的深层危机——国家已经无力开拓新的财源,只能通过剥夺宗教团体来维持统治。
就像一个垂死的病人,在做最后的挣扎求生。
武宗去世后,继位的唐宣宗很快恢复了佛教,这场运动最终未能解决根本问题。
大唐后期狼狈的背后,隐藏着两个最致命的危机。
其一是宦官专政。
其实唐朝宦官篡权之恶劣远超其他朝代。自唐代宗开始,宦官就逐渐掌握了神策军兵权,形成了足以压制皇权的可怕力量。
唐德宗时期,宦官窦文场、霍仙鸣分别担任左、右神策军中尉,开创了宦官执掌禁军的先例。
此后的唐顺宗、宪宗、敬宗竟然都死于宦官之手,皇权沦落至如此地步,在中国历史上实属罕见。
到了唐文宗时期,皇帝不甘受制于阉人,于是发动“甘露之变”诛杀宦官,因计划泄露失败。此后,宦官集团气焰更加嚣张,连皇帝都感叹自己不如汉献帝。
这些挟兵自重的大唐宦官集团,废立皇帝如同儿戏,成为朝政真正的把持着。
其二是藩镇割据。
如果说宦官专权是慢性毒药,那么藩镇割据就是唐朝灭亡的特效药。
安史之乱后,各地节度使拥兵自重,形成了一片片独立势力。这些藩镇“喜则连衡而叛上,怒则以力而相并”,完全不受朝廷节制。
最嚣张的当属上文提到的河朔三镇,他们节度使的传承完全是父子相继,朝廷连表面上的任命权都没有。
一些强藩如淮西、淄青等,甚至长期不向朝廷缴纳赋税,不纳税的藩镇一度达到“天下三分之二”的程度。
甚至一些节度使去世前公然对儿子说:“我之所以能坐稳这个位置,全靠朝廷软弱,如果我死后你听朝廷的话,咱们家就完了!”
这种中央与地方的对峙拉锯不断蚕食大唐的生命力,直到朱温篡唐时补上了最后一刀。
朱温
首先啊,这段历史太“碎”了。
一会儿皇帝跑路了,一会儿太监当老大了,一会儿藩镇又闹独立了——后人写史书的时候也挠破了头:这乱七八糟的该怎么讲?
得,干脆从安史之乱直接快进到赵匡胤黄袍加身,中间这一百多年就草草带过。
再者,前期对比太强烈了。
唐朝历史先让你见识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空前盛况,李白醉酒唱着“云想衣裳花想容”;转头就给你看皇帝弃城跑路、宦官篡权,藩镇造反。
换谁都想多回忆盛世的荣光,不想提晚年的窘迫吧?
安史之乱后的大唐就像个家道中落的大户人家,外面看着宅子还在,里头早就被掏空了。这种“名存实亡”的状态,哪有那么多可大书特书的?
于是教科书上也就一笔带过:
“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转衰”,完事。
来源:历史那些事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