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驻村摄影日志:云乡画里——罗翁村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12 10:13 1

摘要:2025年7月,为深入实施“我的村庄”乡村振兴影像创作工程,湖南省摄影家协会组织著名摄影家和我省中青年摄影人,深入怀化洪江的翁朗溪村和罗翁村,开展驻村主题摄影创作。秉承“深入基层、扎根人民”的理念,驻村创作团队沉入乡村生活,深切体会乡村的脉动与呼吸,以平视视角

2025年7月,为深入实施“我的村庄”乡村振兴影像创作工程,湖南省摄影家协会组织著名摄影家和我省中青年摄影人,深入怀化洪江的翁朗溪村和罗翁村,开展驻村主题摄影创作。秉承“深入基层、扎根人民”的理念,驻村创作团队沉入乡村生活,深切体会乡村的脉动与呼吸,以平视视角、真诚情怀聚焦普通村民的日常生活、情感故事与精神风貌,捕捉接地气、充满泥土气息和人情味的鲜活瞬间。

此次驻村创作项目正逐步构建起可持续的乡村影像创作模式,既推动乡村影像从视觉表达到乡村档案的系统性建构,又推动创作者与乡村建立共生关系。作为摄影赋能乡村振兴一次积极探索,驻村创作通过将纪实、艺术、传播和展览等有机结合,不仅为湖南乡村振兴留存了珍贵的视觉档案,更深层地提振了乡村文化自信,为社会了解乡村振兴实践提供了真实窗口,努力用影像构建起反映湖南乡村振兴实践的鲜活档案与立体画卷,为时代留影,为乡村立传。

现刊发“我的村庄”驻村摄影创作选登:罗翁村。

罗翁村驻村创作分队队员 郭立亮:

◎ 罗翁村常年云雾缭绕,群山、村落、水库和稻田交织成一幅美丽乡村画卷。

◎ 7月20日傍晚,洪江市熟坪乡罗翁村,村庄里亮灯的屋舍伴着稻香宁静而美丽。

◎ 7月22日清晨,洪江市熟坪乡罗翁村,村民吴立国赶着鸭子去河边。

◎ 7月22日清晨,洪江市熟坪乡罗翁村,乡村家庭中“代际陪伴”的温情,以及田园生活的质朴美好让我感动按下快门。

◎ 7月23日,洪江市熟坪乡罗翁村,村民劳作后骑车回家,与路上小狗、家禽闲逛的瞬间场景,仿佛“田园牧歌”式生活的生动缩影,传递出乡村生活的质朴与宁静。

◎ 7月23日,洪江市熟坪乡罗翁村,水稻制种大户蒋明良带领技术人员在稻田里喷洒植物生长调节剂作业。

◎ 7月24日,洪江市熟坪乡罗翁村,9岁的谢芯辰在暑期跟随爷爷在稻田里干农活。

◎ 7月24日,洪江市熟坪乡罗翁村,村民抢抓晴好天气为水稻制种“赶花”授粉作业。

◎ 7月24日,洪江市熟坪乡罗翁村,一场阵雨袭来,挡不住村民劳作的脚步。

◎ 7月25日,洪江市熟坪乡罗翁村,村里的几代水稻制种技术人员在稻田里合影。

7月20日,我们跟随着赵青老师带领的“我的村庄”驻村主题摄影创作团队踏入洪江市罗翁村,开启了这场充满意义的摄影创作之旅。

我们围绕袁老的“一粒种子改变世界”核心主题开展创作拍摄。白天大家走村入户拍摄,晚上围坐在阁楼上选片、看片、交流讨论。大家从开始的茫然,到后来的得心应手,都感觉非常充实而有激情,不仅记录下乡村影像记忆,更收获了一段美好的回忆。

在罗翁村的一周时间里,我仿佛与这个村融为一体。让我的心静下来思考,镜头慢下来观看,以平视的视角、真诚情怀聚焦村民的日常生活、人文风情,捕捉充满烟火气、泥土芬芳的一个个鲜活瞬间。

罗翁不是风景,是活着的呼吸。我把这些呼吸,一张张收进相机,也收进心里。用影像为乡村振兴留下珍贵的视觉记忆。

罗翁村驻村创作分队队员 方阳:

◎ 胡顺祥家的房子依山傍水,是他这两年回乡花费80余万新建的一栋全木结构房屋,他准备在村里开民宿接待客人。

◎ 91岁的杨金荣每天清晨都要到菜地前看看菜的长势。

◎ 62岁的胡顺祥每天都有干不完的活。他曾是城里的包工头,因年迈的母亲需要照顾,他选择回乡陪伴。

◎ 胡顺祥家门前种的花和他动手做的鱼池流水。水流花放得大自在,这是他们宁静而美好的生活。

◎ 妻子向何山勤劳能干,两个孙子都是她一手带大,给孩子们减轻负担。

◎ 周末和节假日,在城里的年轻人回到老家看望父母和孩子。这是他们从城里带回来的“行囊”,有给孩子礼物和父母的日用品。

◎ 家常菜,家的味道。

◎ 男主外女主内,在厨房忙碌的姑嫂俩忙着给孩子们准备午餐。

◎ 胡顺祥和妻子忙碌着为回乡的儿女们准备一桌美味的饭菜。

◎ 胡顺祥一家四代同堂合影。

在罗翁村的驻村创作,是一段收获满满且刻骨铭心的经历。每次翻开在村里拍摄的照片,总能从中读出不一样的触动,感受到不同层次的温暖。

村里的胡顺祥家,是我镜头下“幸福家庭”的小样本。这是一个四代同堂的大家庭,十几口人用爱维系着家的温度。此前胡顺祥与妻子常年在外奔波,为了照料91岁的老母亲杨金荣,他们选择回到村里,亲手建起一栋木房,陪伴在母亲身边。如今,他们的一儿一女分别在长沙、怀化工作,刚满6个月的小孙子跟着老两口在村里生活,只有到了节假日,在外的孩子们才会拎着大包小包的心意回到老家,而父母早已忙前忙后,备好一桌可口的饭菜。

这份双向奔赴的牵挂,正是中国人对“幸福”最朴素的诠释,每一个细节里都裹着对“家”的深厚情感,是传承的故事,是藏在光影里的中国式家味,更是能留存进时光里的长久温暖。

这次经历让我愈发坚信,幸福从不在远方,它就藏在我们身边的日常里,等待我们去发现、去记录。

罗翁村驻村创作分队队员 董文博:

◎ 认真为自家水稻田喷洒农药的罗翁村民。

◎ 6岁的田雨微坐在自家门前开心的品尝西瓜,并好奇的看向旁人。

◎ 暴雨中收割水稻田里杂草的罗翁村民。

◎ 采摘下来的百合茎。

◎ 凯峰清泉。

◎ 罗翁村的农具一角。

◎ 罗翁村特色植物。

◎ 一位在罗翁村钓鱼的垂钓者。

◎ 一位在罗翁村淘宝的村民。

◎ 水渠与麦田的黄金分割。

此次罗翁纪实摄影实践,是一次从技法到心法的深刻蜕变。

在赵青导师的引领下,我们以“隐形观察者”的身份深入乡野,摒弃摆拍,捕捉最本真的动态瞬间——晨雾中插秧的身影、百年老屋前嬉戏的孩童、灶台边升腾的柴火蒸汽。我学会了用自然光书写阴雨天稻田的情绪,在抢突发场景中锤炼疾速构图能力,更突破了与村民的沟通壁垒,以尊重换取真情。这次经历彻底颠覆了我对影棚设备的依赖,让我在不确定性的淬炼中掌握了低照度曝光与高感纪实张力。

最珍贵的领悟是:最具温度的影像,源于对生活的真诚融入与对光影的执着守候。这不仅是一套方法论,更是指引我未来创作的路标。

罗翁村驻村创作分队队员 李鑫正:

◎ 在电站相守十年的李长池夫妇。

◎ 百合地里,老乡不辞辛劳,吃力地将丰收打包好的百合从地里挑往货车,汗水浸湿的衣衫见证着劳作的辛勤。

◎ 曾雨彬站在自家门口,身后爸爸跑乡村客运的两台车,是村里人与外界连接、便利出行的重要纽带。

◎ 老屋前,曾雨彬做完暑假作业,像个小盼星,倚着门,满心期待爸妈归来的身影。她是家族里年纪最小的妹妹。

◎ 在熟坪村,曾雨微、曾丽颖、曾雨洁、曾雨彬四姐妹,伴着小狗,悠闲坐在自家门前,满是乡村生活的惬意。

◎ 退休支书杨桃金与老伴曾照荣,和两个儿子儿媳、四个孙女齐聚村里生活,这在村里是难得的一家人齐齐整整生活的模样。

◎ 两位大爷从小一起在村子长大到现在,骑摩托车的大爷每次路过小卖部都要和这位发小唠嗑。

◎ 熟坪村村支书蒋建明与帮扶对象,立于满载着关怀的小船上,伴着发动机的轰鸣,破开涟漪,往帮扶对象家走访。

◎ 细雨笼罩的熟坪村,帮扶对象望着村支书蒋建明,眼神里满是期待与信任,两人在自家门前交流,一场饱含真情的走访正在进行。在村支书的带领下,原本困难的村民也是越来越好了起来。

◎ 村部楼前,熟坪村村干部与充满活力的帮扶小组并肩合影,他们是乡村美好变化的推动者,他们是乡村暖心事的践行者。

◎ 杂交水稻育种田的劳作时刻,村民们正专注在田间作业。杂交水稻有着产量高、抗病性强等显著优势,他们的每一个动作,都在为培育更优质的杂交水稻助力,为粮食增产、守护粮食安全默默付出,在这片土地上播撒着丰收的希望。

◎ 熟坪村的田间,村民刚结束农活,他们是这片土地上耕耘的注脚,每一次弯腰、每一次捧起稻株,都饱含着对丰收的期盼。

◎ 熟坪村田野旁,刚跳完广场排练的大妈穿艳舞服笑眯了眼,跟孙辈们合影,有些孩子住村里和奶奶外婆生活,有的从爸妈打工的城里回来过暑假。

回溯与赵青导师及诸位老师同赴罗翁村的影像创作之旅,每一段记忆都浸满沉甸甸的收获。此行不仅让我的摄影技法在实践中得以精进,更让创作理念完成了一次深刻的革新与重塑。

在与罗翁村的朝夕相伴中,我真正触碰到了纪实摄影的核心力量:唯有沉下心融入村民的日常烟火,才能捕捉到那些不掺修饰的真情瞬间;唯有耐住性子等候光影的最佳馈赠,方能为画面注入灵动的灵魂 —— 这份 “捕捉” 与 “等候” 的背后,是真诚的俯身,更是长久的坚守。我们以镜头为笔,循着稻文化的脉络探寻村庄的脉动,将村民的笑与故事、土地的温与厚重一一定格,这不仅是记录,更是一场对乡村生命力的致敬,一次向质朴本真的朝圣。

罗翁村驻村创作分队队员 周沛:

◎ 罗翁村是中国传统村落,村民们对木结构房屋有很深的情怀。

◎ 在罗翁村,人们的一日三餐均吃米饭。肖艺凯、肖艺成、肖艺含三兄弟准备吃早餐。

◎ 罗翁村的孩子,很少有零食吃。一碗米汤、一块锅巴就是他们经常吃的零食。

◎ 10岁的谢菲,认真地在田间编织野花。

◎ 罗翁村村民跳完广场舞后,整理头上的花饰。

◎ 在罗翁村,狗是最忠实的动物,也是村民们眼中的“自家人”。

◎ 罗翁村的孩子们。

◎ 罗翁村的老年人。

◎ 乡村农产品。

7月20日,“我的村庄”培训班结束后,我们随赵青老师来到熟坪乡罗翁村进行驻村创作。进入罗翁村第一眼看到的是田埂上“一粒种子改变世界”标语,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中年袁隆平选定这里作为“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如今,从罗翁走出去的制种人,已经遍布全国,走向了世界。

一周的驻村,从不适到不舍;厨房烟囱飘起一缕炊烟,向阿姨正在菜地里采摘蔬菜,准备为我们做饭。这些天住在她家,她早已把我们当作家人,将家里珍藏的食材都拿出来款待,就像对待自己的子女一般。

一周的拍摄,从相遇到感动;临行前,肖艺凯和肖艺成两兄弟从车前跑来向我打招呼。我把未发完的零食分给他们,两兄弟礼貌地道谢“谢谢叔叔,叔叔再见!”他们的童真,让我仿佛回到了童年时光。

一周的相处,从陌生到熟悉;我们白天拍摄,夜晚总结,讨论常常持续到凌晨,依然不知疲倦。大家相互学习、彼此鼓励,特别是赵青老师展现出极其认真负责的专业态度,让我们都深受启发。

湖南省摄协推出的“我的村庄”驻村摄影创作项目,对我们湖南青年摄影人而言,就像一次火种计划,导师们用自己的火焰为我们播下了一颗种子,我们回去后就要发光发热。

罗翁村驻村创作分队队员 邹艳娇:

◎ 云雾缭绕的雪峰山苏宝顶。

◎ 7岁的曾雨彬则是为数不多的大家庭成员之一。

◎ 7月21日,罗翁村百合基地开始采收。

◎ 村民家新出生的小鸭。

◎ 村民为制种田喷洒植物生长调节剂。

◎ 稻田前的小鸭群。

◎ 稻田中有灭蚊功效的太阳能灯。

◎ 糖果色的风谷车。

◎ 罗翁村保存有大量传统木结构房屋。

◎ 航拍罗翁村的千亩制种田。

2025年7月20日至26日,我们深入驻扎在洪江市熟坪乡罗翁村进行为期7天的摄影创作。

归来后整理数千张照片,我发现最珍贵的不是任何一张独立作品,而是整个观看方式的转变。乡村七日教会我的不仅是如何拍好照片,更是如何读懂用摄影的语言去倾听大地的脉搏,如何让技术退居二位而让感知引领摄影创作。

启程之初,我像从前一样沉迷于相机的参数与构图法则,直到赵青老师指着我拍摄的稻田边的小鸭群问我:“你在自己的照片中看到了什么?”我回答:“稻田和动物的关系。”老师轻轻摇头:“我看到了你以平视的眼光去看待它们,这个角度它们的神态是拟人化的,是有温度的。”这句话如当头棒喝,让我首次意识到技术与视角之间的鸿沟——相机可以记录影像,但唯有心灵能捕捉意义。

老师的话让我很触动,最好的相机不是最贵的那台,而是与你共情的那只眼睛。最好的摄影作品不在远方的风景里,而在重新学会观看的眼中。

罗翁村驻村创作组

主创、导师:

赵青

中国摄影家协会策展委员会委员、浙江传媒学院教授、世界新闻摄影比赛获奖者

组员:

郭立亮、方阳、董文博、李鑫正、周沛、邹艳娇

视频:林炜弘、马诚俊、刘成瑞

来源:新湖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