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岁抄完四大名著,他不叫书法家,只说自己是“白发学童”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11 07:44 1

摘要:你见过83岁还在一笔一画抄书的人吗?不是打印,不是复制粘贴,是用毛笔,一撇一捺,一个字一个字地写。西安的杨照钦,就这么干了13年。你说他闲得发慌?可他抄的不是日记,是《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四大名著全给他手抄成了线装本,一本比一本精致,纸

你见过83岁还在一笔一画抄书的人吗?不是打印,不是复制粘贴,是用毛笔,一撇一捺,一个字一个字地写。西安的杨照钦,就这么干了13年。你说他闲得发慌?可他抄的不是日记,是《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四大名著全给他手抄成了线装本,一本比一本精致,纸是特制的,装订是自己动手,连封面都画得像古书。他不收钱,也不出名,就图个心里踏实。

他老家在河南,年轻时因为家里穷,没上成大学,后来在西安安了家。一辈子干的是技术活,退休后,别人想着遛弯、跳广场舞,他却突然想:“要不,我试试把书抄一遍?”没人劝他,也没人觉得他疯。他自己倒乐呵:“反正闲着也是闲着,不如做点有意思的事。”这一抄,就是四年《水浒传》。他每天早上六点起,先泡杯茶,铺开纸,磨好墨,一写就是两三个小时。手不抖,字不歪,写得像印刷体,又带着人味儿。

你可能觉得,这不就是个老文青吗?可他不止会写字。他会用电脑做图,会用软件排版,还会说几句英语。朋友见了都笑:“杨老师,你这哪是退休了,分明是刚开学。”他听了也不恼,只摆摆手:“我哪算什么老师,就是个‘白发学童’罢了。”这话听着有点儿自嘲,可你细品,哪是自嘲?分明是种底气。他不跟别人比谁活得久,也不比谁儿女多,他比的是:我还能学,我还能做,我还能把一件事,认真地做完。

这让我想起广东那位83岁的林奶奶,每天画画、遛弯,四年来没进过医院。还有陕西的陈爷爷,退休后不念叨过去功劳,转头去学做糕点、练书法,日子过得比年轻人都有劲。他们不是不老,不是没病,是心里头有东西撑着。活得不靠药,不靠人陪,靠的是——我还能动,我还能学,我还能为自己的生活添点光。

我们总说,人到80岁,就该歇了。歇着,吃药,等日子。可你看这些老人,他们不是在等死,是在活着。活得有味儿,有劲儿,有尊严。他们不是在对抗衰老,而是在用行动告诉世界:我还没老,我还能做点事。

其实哪有什么“最好活法”?不就是让自己心里不空吗?你要是每天除了吃饭、看手机、等儿女回来,就只剩“我老了”这四个字,那再长寿,也是在熬。可你要是能抄一本《水浒传》,能学会用电脑,能跟老友唱一曲秦腔,哪怕只是每天晒半小时太阳,那这一天,就不是白过的。

我有时候想,人这一辈子,不就是一场自我成全吗?年轻时拼事业,中年时顾家庭,老了,别再被“老”字捆住。你不是废物,不是负担,你是有故事的人,是有热情的人,是还能写、还能画、还能笑的人。

80岁怎么活?别问别人。问问自己:今天,我有没有为自己的心,做点什么?哪怕只是写一行字,弹一首曲,跟老邻居说句“今天天气真好”。

杨照钦抄完四大名著,没发朋友圈,也没开讲座。他只是把最后一本《红楼梦》轻轻合上,放在书架最上面。他没说“我完成了”,他只是说:“嗯,这本写完了,下一本……等我有空再写。”

这话说得多轻,可你听懂了吗?

活着,不是为了结束,是为了——还能开始。

来源:小蔚观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