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厉害的老师,无非是做到了这“四个字”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06 08:18 1

摘要: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情境教育的创始人李吉林老师在总结自己的成长经验时说道:“这么多年,我定位我自己,总结了四个字:思、学、行、著。”纵观所有真正厉害的教师,也无非是做到了这“四个字”。唯有善思,我们才能把自己锻造成有进取心的研究型教师;唯有勤学,我们才能把自己栽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情境教育的创始人李吉林老师在总结自己的成长经验时说道:“这么多年,我定位我自己,总结了四个字:思、学、行、著。”纵观所有真正厉害的教师,也无非是做到了这“四个字”。唯有善思,我们才能把自己锻造成有进取心的研究型教师;唯有勤学,我们才能把自己栽培成有真才实学的成长型教师;唯有笃行,我们才能把自己发展成知行合一的创新型教师;唯有擅写(著),我们才能把自己修炼为一位德才兼备的教育家型教师。

做一个善思的老师

现在一谈到教育,很多专家学者就提倡要做一个有爱心的老师,似乎老师只要有了爱心这项法宝,就可以包治各种教育教学的疑难杂症。但是李吉林老师却说:“好教师除了要有一个‘爱’字,还要有一个‘思’字。”

很多老师都有这样的疑惑:为什么同样一个班级,人家去上课,学生学习积极主动,课堂气氛活跃,学习效果也很好。而自己去上,学生却是一声不吭,课堂死气沉沉,学习效果非常差。

我想,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对自己的课堂没有多思、善思和反思。老师们,你在上一堂课之前,有没有认真地去思考过这一堂课:教学到底要怎么设计才有效果,目标到底符不符合学情,重难点到底该如何突破,教学环节是否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上完一堂课之后,你有没有在心里反复衡量:我今天这堂课哪里上得比较出彩,哪里上得比较糟糕,学生的反馈如何,今后如果再上这节课要注意哪些细节?

如果我们从来没有对自己的课堂没有进行多方面的预设、思考和回顾,那么我们的课堂怎么可能会上得精彩,怎么可能会上出好的效果,怎么可能会上到学生的心坎上?

正如李吉林老师所说,多思,才能善思;善思,才能反思。

做一个善思的老师,不仅要反复思考自己的课堂,更要思考自己的教育认知是否正确,自己的教学观念是否落后,自己的教学方法是否单一,自己对待学生的方式是否恰当。

做一个真正的好教师,当然需要“爱”,但仅仅有“爱”是不够的,还要有智慧。智慧从哪里来?就是从每一天对自己教育教学行为的思考而来,就是从对教室里发生的每一件小事的思考而来,就是从日常工作中的多思、善思、反思而来。

做一个勤学的老师

一提起教师这份工作,我们就想到“教学”。但是很多老师常常只记得“教”,而忘记了“学”。一个只“教”不“学”的老师,他往往只能吃老本,最终的结果是困在自己的舒适圈里停滞不前。

而一个又“教”又“学”的老师,才能不断突破,不断前进,不断迭代,在帮助学生成长的同时,也实现了自我的精神成长和专业成长。

冷玉斌老师有一本书叫《教书·读书》,里面有一段话写得特别好。“我希望自己拥有最出色的学生,所以我必须让自己成为最出色的教师。要让自己的学生出色,教师必须出色;想让学生多读书,教师首先应当多读书,自觉地多读书。”

做一个勤学的老师,要从喜欢读书开始。唯有读书,我们头脑里一些落后的、错误的观念才能得到纠正。唯有读书,我们的教育认知水平才会提高,我们对教育本质的认识才深刻,我们的职业认同感才会越强。

做一个勤学的老师,还要从追求自我的专业成长开始。我们的眼睛要从向外看到向内看,从向上攀登到向下扎根,从被职称、考核、荣誉、表彰所束缚到自觉地去追求业务水平的提升、人格的独立、境界的阔大和精神的明亮。

做一个笃行的老师

一些老师说,我读了很多书,参加了很多课程的学习,也知道了很多时髦的理论和概念,可是为什么依然管理不好自己的班级,自己的课堂教学也依然没有任何起色。

我想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状况,就是因为一些老师没有做到明代学者王阳明所说的“知行合一”。王阳明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

读书而不运用,知道而不尝试,学习而不实践,是假知假行,不是真知真行。所以作为教师,我们要明白:除了读书、思考和学习,专业成长最关键的一步其实是笃行。

笃行意味着要敢于把学习到的和思考到的教育理论和前沿概念转化为具体的课堂实践,还意味着要敢于把自己读书读到的新理念、新方法和新技术运用到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在试错中前行,在纠正中改变。

做一个笃行的教师,要敢于把一切的教育教学理论都拿到课堂上来检验,看一看是不是真正地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有利于构筑理想、润泽的课堂,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做一个笃行的教师,不能迷失在眼花缭乱的课改名词和概念中,今天这样教,明天那样教,以至于最后不知道到底该怎么教。我们自己要对这些新出现的概念和理论有清晰的认识和判断,结合自己班级的教学实际,抓住一个小切口,笃定踏实地去实践,持之以恒地去革新。

做一个擅写的老师

很多老师一谈到写作就望而却步,或者是把教育写作狭窄地判定为写学术论文,而且是以职称晋级为目的的论文。其实教育写作的形式非常多样,按照李镇西老师的分类,有教育备忘、教育杂感、教育故事、教育案例、教学实录、教育书信、教育文学等。

还有的老师认为教育写作对自己没什么用,是一种华而不实的奢侈品,自己又不想成为什么名师,只想当一名普通老师,何必把时间都浪费在教育写作上。

关于这个问题,李镇西老师的答案是:一线教师写文章,不是为别人,而是为自己;不是为物质,而是为精神。一线教师为什么要写文章,是为了让自己的教育更加有滋有味,让自己的生命更加有声有色。

做一个擅写(著)的老师,绝不是为了成名成家,而是为了走上幸福完整的教育人生。做一个擅写的老师,是为了用自己的那支笔记录下那些值得记录的教育事实,记录下那些一闪而过的教育灵感,记录下那些和学生相处的温暖瞬间,记录下自己在三尺讲台上的青春热血。

教育写作是一个教师对自我学习、思考和阅读的系统性输出:只有写得多,我们才能学习得深入;只有写得好,我们才能思考得准确;只有写得精,我们才能读得透彻。

一个擅写的老师,他的教学水平绝对不会差到哪去。一个擅写的老师,他一定有着自己对教育教学的理性思考和成熟判断。一个擅写的老师,他一定走在自我反思、自我研究和自我成长的道路上。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建议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教育日记并不是什么对它提出某些格式要求的官方文献,而是一种个人的随笔记录。这些记录是思考和创造的源泉,那种连续记录了10年、20年甚至30年的教育日记,对于教师来说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所以,老师们,拿起笔,写起来。写得多才能写得好,写得好才能教得好。教得好,我们才能获得强大的专业底气,体验到教师这份职业的价值感。

每一个老师都想成为一个真正厉害的教师,但我想唯有做到李吉林老师所说的这四个字:思、学、行、著,我们才能自己发展自己,自己壮大自己,自己成就自己,把自己栽培成一个真正厉害的好教师,从而获得属于自己的、有意义的、美好的教育人生。

来源:光明日报教育家杂志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