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不是虚构的宫廷剧,而是真实发生在唐玄宗手上的历史转折。开元盛世的荣光,最后毁在安史之乱,而这背后,唐玄宗要负很大的责任。
你有没有想过,中国历史上人口第一次突破8000万,文化经济都达到巅峰,却因为一个昏招,从此一蹶不振?
这不是虚构的宫廷剧,而是真实发生在唐玄宗手上的历史转折。开元盛世的荣光,最后毁在安史之乱,而这背后,唐玄宗要负很大的责任。
公元8世纪的长安,大街小巷人声鼎沸,四方使者络绎不绝。正如诗人所写,“小邑犹藏万家室”,哪怕一个小城,都能容纳数万户人家。这就是开元盛世的气象。
可是,繁华的背后早已埋下危机。
在我看来,这个危机最早来自于均田制的崩塌。
唐朝初期的强盛,靠的就是“人人有田种”,国家分地,百姓耕作。配合府兵制,农民既能养家,也能保家。可问题是,随着人口暴增、土地不足,分田越来越难。老百姓交不出足够的税,府兵也不愿再出力。
唐玄宗虽然试过修补,比如重申法令、招募流民,但效果甚微。看似国富民强,实际已经开始透支。
749年是个转折点。府兵制彻底废掉,换成募兵制。说白了,就是职业军人取代农兵。听上去合理,但后果极其致命:兵力大规模外移,形成了“外重内轻”的格局。
唐朝为了防御吐蕃、契丹等北方劲敌,只能把重兵屯在边境。于是节度使应运而生,成了既握兵权、又管财政、还管政务的地方土皇帝。
更离谱的是,唐玄宗允许他们长期任职,甚至一个人兼管好几个军镇。比如安禄山,直接坐拥三镇兵权,你说这样的藩将,忠心是给皇帝的,还是给自己?答案不言自明。
说到这里,我得提一句,唐玄宗其实并不是一开始就昏。前期的他勤政爱才,用宋璟、姚崇等贤臣,模仿唐太宗治国,才开创了盛世。但成功让他迷失了。
天宝年间,他开始沉迷声色,宠信李林甫、杨国忠。结果朝政腐败,外战失利,财政也被榨干。军费从200万两猛增到1500万两,而关中又遭旱灾,百姓饿死街头。诗人杜甫那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就是最好的写照。
真正压垮盛世的,是唐玄宗的战略误判。755年安禄山起兵叛乱,形势危急。
名将高仙芝主张死守潼关,等敌军疲惫再出击,这是典型的以逸待劳。但唐玄宗却嫌他“无能”,直接下令处死!接替的哥舒翰依旧主张固守,唐玄宗还是不耐烦,硬逼他出兵。
结果潼关失守,长安门户大开,皇帝只能仓皇逃往四川。这一刀,直接斩断了唐朝的国运。
换句话说,唐玄宗不仅没能稳住局势,反而亲手掀翻了棋盘。安史之乱打了整整八年,等平定下来,唐朝早已元气大伤。地方藩镇坐大,中央权威再也立不起来。
763年,吐蕃甚至攻入长安,皇帝被迫逃亡。盛世变乱世,巅峰成衰落,这一切都是唐玄宗亲手造成的。
唐玄宗其实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深刻启示:盛世从来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真正危险的,不是贫弱时的困境,而是强盛时的自满。国家如此,个人亦如此。
唐玄宗的失败不是偶然。他代表了历史上一种普遍规律:当制度松动、权力下放过度、领导者被成功冲昏头脑时,衰败往往就悄然而至。说白了,他既是创造盛世的英雄,也是亲手葬送盛世的罪人。
各位领导,你们怎么看?
来源:小梁故事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