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痛骂:李思齐误我!失败后不愿投降,隐居乡下当老农活到八十!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5-14 20:41 2

摘要:“李思齐误我!”张良弼这一声怒吼,不是气话,是命换出来的教训。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网络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请悉知。

李思齐误我!”张良弼这一声怒吼,不是气话,是命换出来的教训。

潼关失守那晚,张良弼站在城头,手指摸着祖上传下的鎏金错银剑鞘,脸上的血痕还没擦干,背后十五座连营的火光照得半边天亮。

他盯着远处明军的火把阵线,一语不发。

副将端来热酒,他却手抖得端不住,那副模样,和十几年前八百骑横扫三万红巾军时判若两人。

粮车又被截了。”斥候一声急报,把夜风都撕出个口子。

他没说话,抄起酒碗,直接砸在“天下第一关”的匾额上。

瓷片混着酒液流了一地。

他早就知道这是徐达的招数,可气的是,他的盟友李思齐,早把人马调走,连句招呼都不打。

兵器、粮草、援军,样样缺,样样靠不住,这城是守给谁看的?

李思齐当初拍着胸口答应一同守潼关,现在关还在,心却早飞了。

扩廓帖木儿那边扣着封赏,元廷软得像面摊饼,两边都靠不住。

张良弼手底下的“七条枪”骑兵,已经熬到没盐下锅。

他自己也明白,这仗不是怎么输,而是怎么死。

那晚,冯宗异带三千死士翻北坡,嘴里咬铜钱,赤脚踩冰霜,腰间挂着火油和轰天雷。

第一颗火雷砸进粮草营的时候,整片渭水北岸跟着炸响。

他披发跣足,单骑冲进火海,连斩七将。

火光照脸,他喊:“李思齐,你若敢见死不救……”话没说完,赵琦带人杀了出来,身上的盔甲还是李思齐营里的制式。

张良弼嘶吼,眼都红了。

他知道这不是战败,这是被出卖。

潼关的西门,是他弟弟张良臣死守的。

桐油煮沸,往城下明军头顶淋,惨叫声和焦糊味混成一片。

张良臣拼到最后,李思齐却带兵撤了,西门直接崩线。

张良弼被亲兵拉回来,连斩十二将。

那晚,他对着“雄关漫道真如铁”的残砖,咬牙说出那句:“李思齐误我。”

南京那边听说潼关破了,朱元璋高兴得拍桌子:“得此关者,得半壁江山。”这话一点不虚。

早些年,张良弼不是没机会走别的路。

他出身将门,父亲在关中守了二十年,他十岁能骑射,十四读透兵法,后来带着六个弟弟打出了“七条枪”的名号。

巩昌之战,他们几百骑冲散几万红巾军,打得敌人连夜逃命。

元廷看他能打,提他当湖广行省的政事参知,让他镇压红巾军。

打得越多,权越大,最后连陕西也交给他了。

可元廷是个烂摊子,孛罗帖木儿、扩廓帖木儿、李思齐,三家混战,个个心思都不在保朝廷。

张良弼和李思齐结盟,说是为了守潼关,实际上各打各的算盘。

扩廓要他听话,李思齐要他让地,谁都不是朋友。

等到明军徐达二十五万大军压上潼关,李思齐那边早就人心不在。

他还在等李家的援军,结果迎来的,是赵琦投降的消息。

潼关一丢,张良弼退守庆阳。

他弟张良臣假装投降,趁夜突袭明军,砍了徐达手下的薛显一臂。

庆阳守了仨月,粮也没了,人也扛不住。

张良弼知道完了,就和堂弟张良忠带着几人北上想找扩廓帖木儿借兵。

结果刚到宁夏,就被扩廓扣了。

他被关进地牢,消息传来,庆阳破了,张良臣带着几个子侄投井。

张良弼撞墙,撞得额头流血,喊:“恨不能马革裹尸!

也是命硬,一个亲信冒死把他救了出去。

他和张良忠一路逃,到了宁夏边缘,被扩廓的人追上。

张良忠拼死断后,死在那场追杀里。

张良弼一个人逃了出来。

从那以后,他不再打仗,也不再回朝廷。

他改了名字,跑到山东滕县,在一个叫王开村的地方种地过活。

人家都叫他张老头,以为他是逃荒来的。

没人知道他是当年潼关城头的“潼关之虎”。

他给地主家当长工,早上扛锄头种地,晚上烧火煮饭。

有小孩问他,脸上的伤是怎么来的,他笑着说是被野猪拱的。

只有夜里一个人坐在屋里,他才会摸出藏在梁上的那半块虎符,对着兵书喃喃自语。

有时候他会说:“那时要是没信李思齐,也许……

1409年的冬天,滕州下了大雪,张老头没起来。

几天后,村口新添了一座坟,碑文已经模糊。

徐达的儿子路过,看到田头一个佝偻着背的老农,身影眼熟,想追过去看看,走到村口,只剩那座荒坟。

他后半辈子没再提兵,也没人知道他是元末那位最后的名将。

就这么躲了一辈子,埋在了山东的雪里。

参考资料:

《明史·张良弼传》

《元史》卷二百八十五·列传第七十二

《续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八十七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大明实录·太祖实录》

来源:芯芯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