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见了”“更好开了”“贡献更突出了”,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12 08:45 1

摘要: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日前,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用“更多见了”“更好开了”“贡献更突出了”三句话总结了这五年来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成效。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刘凯 北京报道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日前,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用“更多见了”“更好开了”“贡献更突出了”三句话总结了这五年来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成效。

总体来看,新能源汽车产量从2020年的140万辆左右跃升到2024年的1300万辆左右,销售占比从5.4%提升到40.9%,具备组合辅助驾驶功能的乘用车新车占比从2020年的16.2%提升到今年上半年的62.1%。

新能源汽车成果丰硕,发展问题不容忽视

“十四五”期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不仅实现了规模上的跨越式增长,在智能化领域也取得了显著进步。辛国斌指出,新能源汽车是全球汽车产业绿色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我国实现从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转变的必由之路。党中央作出发展新能源汽车的重大决策后,国家先后制定了两部产业发展规划,为产业发展指明方向。

汽车行业观察员赵永琪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经过多年发展,中国已从‘跟随者’变为‘领跑者’之一,除了国内市场渗透率领先全球,国产品牌在欧洲、东南亚等地的市占率也在快速提升。这背后是产业链优势的体现。从电池(宁德时代、比亚迪)到智能化供应链(地平线、华为等),中国已形成闭环能力。”

回顾“十四五”期间的发展成效,辛国斌用三句话进行了概括。首先是“更多见了”,新能源汽车产量和销量在2020—2024年期间实现大幅增长,市场规模翻了三番多,销售占比从5.4%提升至40.9%。如今,不仅国内大街小巷新能源汽车随处可见,在许多汽车强国,中国品牌新能源汽车也日益增多,中国品牌正稳步走向世界,为全球汽车产业电动化转型贡献力量。

其次是“更好开了”,行业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攻克诸多技术难题,产品质量和性能显著提升。纯电动乘用车平均续驶里程接近500公里,动力电池单体成本降低30%的同时寿命提高40%,充电速率提升3倍多。具备组合辅助驾驶功能的乘用车新车占比从2020年的16.2%大幅提升至今年的62.1%。此外,充电桩、换电站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使得新能源汽车越来越受消费者,尤其是年轻消费者的青睐。

最后是“贡献更突出了”,过去五年,我国抓住汽车电动化、智能化发展机遇,推动产业整体竞争力大幅提升。2024年新能源汽车整车消费超过2万亿元,有力带动了产业链上下游及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形成巨大经济社会效益,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然而,辛国斌也坦诚地指出,目前产业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例如,高端制程车用大算力芯片存在短板,产业非理性竞争问题较为突出等。针对这些问题,下一步将进一步完善支持政策,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规范产业竞争秩序,持续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期待与疑虑交织,务实与理性并存

虽然具备智能辅助驾驶功能的乘用车新车占比在今年上半年提升到了62.1%,并且智能辅助驾驶也成为车企竞相宣传的核心卖点,但《华夏时报》记者在与消费者的交流中发现,他们对智能辅助驾驶系统既充满期待,又心存疑虑,呈现出复杂的心态。

一位准备购车的王先生对记者表示:“现在很多车都宣传智能科技配置,这确实很吸引人,在购车因素里占比挺高的。”据交流了解,“智能科技配置”在购车因素中的占比已相当可观,不过“安全性能”依旧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一位受访的女士着急地说:“安全肯定是第一位的呀,不管科技多先进,不安全我可不敢买。”

此外,绝大多数受访者都表达了对于智能辅助驾驶系统安全性的担忧。一位有着多年驾龄的张先生皱着眉头说:“我最担心的就是智能驾驶系统出错或者不可靠,万一导致事故,那可不得了。”这一忧虑远高于对数据隐私或者传感器维修成本的担忧。一位年轻的车主小李说:“数据隐私嘛,我觉得车企应该不会乱用吧,传感器维修成本高的话,大不了我小心点开。但系统出错导致事故,这是要命的事儿啊。”这充分反映出消费者在面对智能辅助驾驶技术时,秉持“安全优先”的务实态度,任何技术缺陷或偶发故障都可能严重打击消费者信心,成为车企必须全力解决的首要问题。

在行车数据方面,受访者表现出一定的开放性。一位参与采访的陈先生说:“如果车企收集匿名行车数据是为了优化系统,让车更好开,我觉得可以接受。”然而,对于车企“持续优化已购车辆”的能力,消费者的信任度却不高。一位车主无奈地说:“我交了数据,车企真能把我的车性能提升上去吗?我有点怀疑。”

由此来看,尽管智能辅助驾驶被行业寄予厚望,但目前消费者仍处于“感兴趣但谨慎”“愿尝试但不接受高价”的阶段。能否破解“信任难题”、理顺“责任机制”、提供“真正有用”的功能,将成为车企能否赢得消费者心智的关键。未来,智驾系统不仅需要在技术上不断迭代升级,更需建立一套让消费者“敢用、愿用、用得起”的完善体系。否则,即便技术再先进,也难以避免“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局面。

赵永琪对记者表示,在新能源汽车产业蓬勃发展的当下,智能辅助驾驶技术无疑是一片充满机遇与挑战的蓝海。车企在积极推进技术创新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消费者的需求和关切,以安全为核心,以实用为导向,以合理的成本和付费模式为支撑,才能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赢得消费者的认可和市场的成功。同时,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和标准制定也将为智能辅助驾驶技术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推动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迈向更高的台阶。

责任编辑:李延安 主编:于建平

来源:华夏时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