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绘画与世界交流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12 08:55 1

摘要:2009年,于林汉进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三工作室。大学期间,他的作品参与了诸多知名展览,如中国油画院在北京举办的“探索与挖掘”群展及OCAT美术馆在广东深圳举办的“自我世界”展览。

于林汉是毕业于德国不来梅艺术学院的艺术家,获得过奥特斯伯格艺术奖及国际基金会颁发的GOPEA奖等国际奖项。

跨国逐梦

于林汉于1990年在北京出生,自小将绘画作为唯一的业余活动,长时间的训练令他在各种业余爱好班里脱颖而出。

2009年,于林汉进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三工作室。大学期间,他的作品参与了诸多知名展览,如中国油画院在北京举办的“探索与挖掘”群展及OCAT美术馆在广东深圳举办的“自我世界”展览。

2014年,于林汉前往德国的不来梅艺术学院自由艺术系深造。德国教育方式与中国存在明显差异,课程注重与教授的交流和对创作理解的讨论。在一次线下参观美术馆的实践活动中,于林汉与教授针对一幅马奈早期古典主义的不知名画作进行了深入探讨,促使他反思自身的创作方式,并重新审视艺术家代表作品和其创作实践之间的关系。

2017年,于林汉从不来梅艺术学院毕业,此后奔走于各个不同城市,开启了忙碌又充实的日子。在中国青年旅德艺术家展、意大利那不勒斯圣埃莫堡群展与北京正观美术馆“青衿计划”群展等活动现场,他与志同道合的艺术家朋友交流绘画艺术。

于林汉的个人展览也广受关注与喜爱:北京蜂巢当代艺术中心的“既视感-作为符指艺术的绘画”以及今日美术馆举办的“墙艺术”等。他的作品在这一时期获得了奥特斯伯格艺术奖、德国GOPEA艺术奖与威悉堡美术馆的MESH艺术奖,并提名第40届不来梅艺术奖。

探索自我

2019年4月,于林汉第二次在北京蜂巢当代艺术中心举办个人展览“另一个人幻觉”。壁纸作品被粘贴至展厅独立展墙相对的两侧,延伸出相邻墙面边缘形成L形。作品由悬挂在白色墙纸上的35个相异丝网印刷和四幅大型竖形油画组成。

《紫药水》中强烈的紫色形状和黄色线条呈鲜明对比,为观众带来视觉震撼。对医学设备的关注源自于林汉年轻时两次长期住院治疗的经历,涂抹伤口的紫色碘消毒剂时常出现在回忆中,他试图用鲜明色彩重现抽象的心理感受。

2021年5月,于林汉再次与北京蜂巢当代艺术中心合作办展。他用3D建模的方式打造了一系列人工器官,从耳蜗到鼻腔、眼球乃至神经,将此系列命名为《与陌生共存》。策展人于非评价道:“艺术自然无法被用来解决实际的社会问题,但可凭借视觉建立与个体间高度的精神共振。”

2022年,于林汉与德国表现主义大师恩斯特·路德维希·基希纳跨时空“合作”,在德国柏林纳丹画廊举办双人展《对话》。两位艺术家所处时代相差一个世纪,所利用的材料媒介及艺术创作背后的知识结构不尽相同,但其内在工作逻辑一致,都将创作痕迹当作世界性的语言。

于林汉坦言:“他是早期帮助我理解现代艺术的精神导师。虽然我的艺术作品跟他有时代性的区别,但我对于线条、抽象绘画的解读还是会被他影响。”

文化交流

2023年,于林汉在日本东京举办个展“捕捉涟漪”,展出两套作品《破壁》和《色素》系列。

《破壁》系列利用热成像效果的图案,让观者看到球形物体被切开的效果,犹如超声波穿透细胞。《色素》系列通过夸张的补色关系及色块叠加重复的方式,破坏单个图像的形状。

在创作过程中,于林汉将画布六等分铺于地面,混淆上下左右的方向,并特意改变绘画方式。他说:“我的创作是理性和感性相互作用的过程,随机破坏我预设的秩序和规则来完成创作。”

于林汉也积极参与国内的艺术群展,包括上海阆风艺术空间的“穿越时空的方式”、深圳坪山美术馆的“未知·时序·物”、上海蜂巢当代艺术中心的“全系之境:90一代艺术家邀请展”以及重庆原美术馆的“星丛幻想曲”。

“绘画不只是在纸上画画,是涉及各领域的语言,也是与世界交流的媒介。”于林汉说,他通过画面摆明态度、抛出问题并诉说抽象的概念。

除了个人项目,于林汉作为策展人多次组织展览,与其他艺术家和合作机构不断沟通配合。办展过程繁琐冗长,但于林汉认为这是重要且有意义的工作。他努力推动中国艺术家在欧洲办展及德国艺术家作品来到中国展览,为中德文化交流作出不懈努力。

朱珍珍

来源:金台资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