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老私塾到新书院,山西知名古村一座清代院落“变变变”…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2 08:48 1

摘要:走在阳泉市城区大阳泉古村的青石板路上,古建、古树、古物随处可见。大阳泉古村,因村中井水自平地涌出,故名“漾泉”,后谐音“阳泉”,阳泉市因此得名。这座始建于北宋、鼎盛于明清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曾是晋东地区重要的商业集镇,走出了富甲一方的

文物认领认养,

守护文明根脉。

2017年3月11日,

《山西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

“文明守望工程”实施方案》出台,

动员和鼓励社会力量

通过捐资、集资、出资、认养、

提供志愿者服务等多种形式,

参与文物保护利用。

“文明守望工程”实施8年,

截至目前,

累计已有512处文物认养点,

442处为正常认养状态,

成效突出。

山西省文物局联合山西晚报启动

“文物保护·凝聚原力”

文物认养优秀案例展示暨宣传推介活动。

该活动以现场探访、

专题推介、宣传片推广、

短视频、直播等形式进行,

遴选各市县15个优秀案例,

为全省“文明守望工程”中的文物认领认养

树立标杆。

本期,

继续推出第4个优秀案例的探访式报道,

助力低级别文物的认领认养。

往期回顾

从梁倾墙颓的危房,到游人如织的博物馆…

一座古宅,“明宿”如何变“民宿”?

山西万荣有个文昌阁: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抢救”

▲山西晚报2025年9月10日报道版面

走在阳泉市城区大阳泉古村的青石板路上,古建、古树、古物随处可见。大阳泉古村,因村中井水自平地涌出,故名“漾泉”,后谐音“阳泉”,阳泉市因此得名。这座始建于北宋、鼎盛于明清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曾是晋东地区重要的商业集镇,走出了富甲一方的商业望族郗家和清代大儒张穆。位于村内古街正中的“义学堂”,是一座有着140多年历史的清代院落,这里曾是私塾,后成为百年学堂,在文物认养的文保新模式下,它又以“一席书院”的新身份焕发活力。

“文物认养对我个人而言,不仅满足了理想中做研究的愿望,促进了个人成长,还能带领一群老师为家乡做点实事……”“义学堂”认养人闫伟说。从私塾到现代文化空间,百年“义学堂”的变迁不仅是建筑功能的转换,更是文物认养模式下传统文化“活态传承”的范本。

▲认养人闫伟(左)接受山西晚报·山河+记者采访

“义学堂”三大看点:

古建、儒学与古树

9月5日,秋风徐来。步入“义学堂”,阳光透过院内一棵近500年树龄的高大银杏树叶,在地面洒下斑驳的光影。

这是一座坐北朝南的清代院落,占地面积约500平方米,现存正房、东西厢房均为清代遗构。“义学堂”的历史可追溯至清代。据记载,这里最初是村内商业望族郗家的私塾。1874年,郗氏家族为培养族中子弟,修建了这座四合院,取名“广储馆”。作为私塾,它承载了晋商“耕读传家”的传统,见证了郗家鼎盛时对后辈成才的殷殷期望。

▲昔日的义学堂、如今的一席书院一角

时光流逝,“义学堂”随后转型为公共学校,开启了长达百年的教学历程。从私塾到近现代学堂,这里的青砖灰瓦间回荡着莘莘学子的朗朗书声,众多优秀人才由此走出:平定州历史上第五位解元杨大芳,阳钢、太钢、首钢的设计者郗三善,美国硅谷博士后梁安辉……他们从这座院落走出娘子关,将文明的种子播撒到更远的地方。

直至1980年,随着大阳泉学校搬迁至新校址,“义学堂”的教学功能才暂时告一段落,但百年教育的文脉早已深植于这座古建的肌理之中。

百余年的岁月里,“义学堂”不仅是知识传授的场所,更承载着当地民众对文化传承的期盼,成为大阳泉古村历史记忆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义学堂院内

说起“义学堂”,有三大看点:一是匠心独运的建筑艺术,其建筑堪称清代民居的典范,每一处细节都彰显着古人的智慧与审美。门楼为典型的“吞口门楼”,不宽却高深,顶部与两侧房屋连成一体,门楼两侧就是院内房屋的侧墙,既节约空间又不失威严。

门楼的木雕装饰更是精美绝伦,图案繁复细腻,虽历经百年风雨,仍色彩鲜艳。墀头砖雕是“义学堂”建筑的一大亮点,一对麒麟雕刻寓意“麒麟送瑞”,且不同于常见的砖雕,这里的墀头雕刻重心下移,更便于观赏。

第二大看点是浸润心灵的儒学文化。作为曾经的私塾和学堂,“义学堂”处处浸润着儒学文化的气息。主窑洞内供奉着孔子像,墙上“万世师表”的牌匾庄严肃穆。如今,“一席书院”传承义学堂“正衣冠、读论语、拜孔子”的仪式。通过这样的仪式,让学子们在追思圣贤中反躬自省,荡涤心灵,提升精神境界。

第三大看点是岁月沉淀的古树风韵。院内笔直高大的银杏,是义学堂的灵魂所在。2003年,这棵古树被评为阳泉市十大古稀树王之“银杏王”。树龄近500年的它,树干粗壮,枝繁叶茂,像一位沉默的老者,默默注视着琅琅书声与代代学子的成长,见证着“义学堂”从私塾到学校的变迁,也见证了大阳泉古村的岁月流转。

▲义学堂正门

“义学堂”焕新之路:

文物认养下的文化新生

1980年学校搬迁后,“义学堂”一度闲置,原有功能逐渐消失,建筑日渐残破。随着时代的发展,“义学堂”面临着如何保护与活化的难题。

接受采访时,阳泉市文旅局副局长樊江告诉山西晚报·山河+记者,一段时间以来,“义学堂”因年久失修,存在墙体开裂、屋顶瓦片破损、内部设施老化等问题。2022年,经阳泉市城区文物局协商,阳泉市一席教育培训学校有限公司通过资格认证等工作后,达成对市级不可移动文物大阳泉“义学堂”的认养工作,并将其命名为“一席书院”。

“一席书院”负责人正是闫伟,他积极响应“文物认养”的政策号召,在文物部门和阳泉市城区政府的引导下,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修复院落,邀请专业古建修缮团队,先后投入近30万元,对“义学堂”进行防水防漏修缮,并植入现代文化功能,赋予其文化新使命。他游走全国72家知名书店,借鉴先进经验,在确保文物原貌完整保存的基础上,将其改造为集公共文化服务、教育、文创、旅游于一体的文化空间“一席书院”。

▲文物认养人闫伟

百年“义学堂”,在文物认养政策的推动下迎来了新生。

“一席书院”在传承百年“义学堂”文化精髓的基础上,致力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书院以“深耕传统文化、传承非遗文化、弘扬本土文化”为理念,院内不仅保留了活字印刷字符字模、仿古学子服、古八仙桌和太师椅等传统物件,还配备了计算机等现代化设备,让历史与现代在这里和谐共生。让闫伟高兴的是,书院的学习内容还进入山西工程技术学院、阳泉职业技术学院和平定师范等当地高校,推动文化研究走进学术领域。共青团阳泉市委每年还会派志愿者前来,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和参与到这份文化事业中。

▲义学堂院内

作为从北京回来反哺家乡的文化创业者,闫伟坦言:“从我个人来说,离开家乡那么多年,理解了家乡对我的重要意义,所以想为家乡做点实事!”

对于闫伟数年来对“义学堂”的全身心投入,樊江给予了高度评价:“他在对文物本体进行修复的基础上,日常在安全防护,环境治理方面也下了很大的心血,定期对文物周边开展环境整治,清理积存垃圾,规划绿植种植区域,建立每日保洁制度,确保古建筑及其周边环境始终处于良好状态。”

▲一席书院内景

“义学堂”活化利用:

传统与现代的交融

从沉寂到焕新,认养“义学堂”的有益尝试,不仅让古建筑重获新生,更延续了教育基因。

目前,书院藏书已有2万余册。围绕“阅读”主题,书院以书会友,举办国学讲坛、一席读书会、诗歌会、写作交流会等文化艺术活动,让人们在阅读中细嗅纸墨芬芳,在交流中对话先贤。同时,书院开设了活字印刷、面塑、扎染、传统弓箭制作、瓦当制作等13门国学文化研学活动项目,让孩子们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一席书院内景

书院不仅培养了一批本土文化教师,还带动了大阳泉古村旅游发展。每逢节假日,村民与游客齐聚书院,在非遗体验中感受“慢生活”的魅力。每逢传统节日,书院还会为学龄孩子举办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如非遗研学活动、国学诵读活动。孩子们穿上学子服,阅读古典名著,学习非遗知识,制作手工艺品。“正衣冠、读论语、拜孔子”的仪式也得以延续,让孩子们在学习国学的过程中得到成长和进步。

自创办以来,书院已举办线上线下文化活动数百场,3000余名青少年参与研学交流。2022年9月,阳泉市关工委通过调研考察,认为书院设施设备和所开展的研学活动具有国学文化特点,符合“示范儿童之家”的建设标准,命名其为阳泉市关心下一代“优秀示范儿童之家”,并给予资金扶持。

▲一席书院内景

“一席书院”的成功活化,为大阳泉古村的文化旅游注入了新的活力。每逢周末和节假日,一群群学生、游客来到这里参观、研学。古槐深巷、青砖灰瓦、朗朗书声,构成了一幅和谐的文化画卷。如今的“一席书院”,已成为大阳泉古村乃至阳泉市的文化新地标。它不仅是优质的阅读空间和文化交流平台,更是传承阳泉文明的重要载体。来自各地的游客和阳泉市民在这里感受古建魅力的同时,体验传统文化的韵味,在闹市的喧嚣中寻找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

“一席书院起步时很难,多亏了文物部门和区里领导给予大力支持。我打造这个书院,就是想沉下心来,用笨办法,慢点儿一点一点做,力争打造成下一个百年义学堂。”闫伟表示,作为阳泉市将文物保护单位打造成公共阅读空间的有益尝试,一席书院将再接再厉,以“阅读”添彩市民美好生活,促进公共文化事业发展,为“书香阳泉”建设贡献更大力量。

▲秋日里的一席书院

“一席书院以‘深耕传统文化,传承非遗文化,弘扬本土文化’为理念,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非遗项目进行挖掘,使之课程化、系列化,同时增加趣味性和参与性,开展了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学体验活动,努力把书院打造成了阳泉市文化新地标,取得很好的可复制的经验。”樊江评价。

从私塾到书院,“义学堂”的蜕变,是山西文物认养模式下“保护与利用”双赢的缩影。它证明,古建筑的价值不仅在于保存历史,更在于以创新方式融入现代生活。正如闫伟所说:“文物活化,是要让历史的人文传统与当代对话。”

从百年“义学堂”到“一席书院”,通过文化赋能,这座古老的院落在文物认养的政策下实现了华丽转身。如今的“义学堂”,既是阳泉的“文化客厅”,也是传统文化薪火相传的“灯塔”,为更多文物的“重生”提供了可借鉴的路径。

在阳泉,传统与创新并行,“义学堂”的故事还在继续……

▲一席书院

来源:山西晚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