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山峦叠翠,连片的玉米地如金色海洋般在黄土旱塘上铺展。饱满的玉米穗在秋风中轻轻摇曳,映衬着农户脸上洋溢的笑容。省农科院的专家走在田埂间,握着老农的手细致讲解品种特性——这幕发生在清源镇七圣村千亩畜草产业示范基地的场景,正是该镇以“科技引航、激励护航、组织领航”三
山峦叠翠,连片的玉米地如金色海洋般在黄土旱塘上铺展。饱满的玉米穗在秋风中轻轻摇曳,映衬着农户脸上洋溢的笑容。省农科院的专家走在田埂间,握着老农的手细致讲解品种特性——这幕发生在清源镇七圣村千亩畜草产业示范基地的场景,正是该镇以“科技引航、激励护航、组织领航”三大策略让传统玉米种植焕发新生机的生动写照。
“我们主动对接省农科院,探索‘政府+科研机构+基地+农户’的协同模式。”清源镇党委副书记杨福元望着连绵的玉米地介绍。通过科学选址,他们在土壤肥沃、光照充足的七圣片区建设起核心示范基地,大力推广优质青贮专用及粮饲兼用玉米品种;更通过专家“面对面”示范平垄覆膜膜侧播种等技术,让科技成果直抵田畴沃野。
最让七圣村村民闫正军感慨的是实实在在的激励政策:“每亩500元的农资奖补,直接降低了生产成本。”镇里还衔接龙头企业提供全程机械服务,并吸纳周边群众务工增收。更让人安心的是“双订单”保障——采用“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全镇2400吨订单让玉米还未播种就“不愁嫁”。
红岘村王婶笑着掰指细算:“每亩成本降了500元,保底收购价1.1元/斤,亩均净收1200元哩!”
这一切离不开组织的强力引领。126名干部全员下沉田间,指导农户科学覆膜。杨福元介绍,镇上推行“党支部+党员中心户+党员+农户”模式,党员户带头种植、宣讲政策、分享经验,凝聚起全镇上下齐心协力抓建设、促发展的强大合力。
如今,在渭源县的清源镇、北寨镇、秦祁乡,当地以畜草产业为核心突破口,以“草畜转化、畜食转化、食工转化”全产业链开发为主线,推动种养加销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增值。通过科技赋能、机制创新与组织保障,这条“草畜一体化”融合发展新路径,正让黄土旱塬绽放前所未有的生机——更让广大群众的腰包实实在在鼓了起来,笑容愈发灿烂。
记者:乔彩凤
来源:渭源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