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4年,学校的规模还没有这么大,只有12个教学班,410名学生,32名教师。”校长帕提姑丽·亚森介绍,11年后的今天,学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援疆资金的帮助下,学校规模扩大了,有了现代化的教学楼、信息化的声像图书室以及网络化的录播室等,同时还有11名
9月11日上午11时许,新疆疏附县托克扎克镇中心小学的教室里,书声朗朗。
“2014年,学校的规模还没有这么大,只有12个教学班,410名学生,32名教师。”校长帕提姑丽·亚森介绍,11年后的今天,学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援疆资金的帮助下,学校规模扩大了,有了现代化的教学楼、信息化的声像图书室以及网络化的录播室等,同时还有11名援疆教师,为孩子们上课。
在托克扎克镇中心小学的门口旁,4处新旧对比的图片可以感受到学校这11年来的发展变化:曾经的校大门朴素简单,教室是低矮的平房,教学设施也不齐全;而今的校大门更加宏伟,崭新的教学楼宽敞明亮,智慧化的教学设施更先进更完备。
岳普湖县第六中学占地215亩,总投资1.5亿元,总建筑面积4.4862万平方米,配备智慧课堂、创客教室、航模教室及心理驿站等功能室。山东援疆项目不仅改善了该学校的硬件设施,还引入了先进的教学理念与师资力量。通过“手拉手”结对帮扶、远程教学等方式,促进了鲁喀两地师生交往交流交融。
山东援建的英吉沙县国学院。
多年来,山东一直把教育援疆作为对口支援的筑基工程、未来工程,实施教育援疆“教研赋能”“国家通用语言提升”等特色项目,聚焦优化提升基层办学条件,支持受援地重点打造1所基础教育示范学校。同时,实施“多彩校园”项目,建设科普室等,组建480余个文艺体育社团,打造智慧教学环境,推广多媒体、远程网络等教学手段,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网上共享。
今年山东援疆实施千名大学生支教计划,选派1000名师范类大学生、100名教育硕士赴喀什;打造“泰山班”教育品牌,引入山东优质教育资源;建设南疆首个青少年科普自然博物馆;设立专项助学基金,资助五千多名困难大学生完成学业。
教育援疆让当地教育实现了快速发展。因贫失学、因贫辍学在当地已成为历史,教育公平这一崇高理念已落地生根、成为现实。
喀什地委副书记、教育工委书记李宏琪介绍,援疆工作实施以来,对口支援喀什地区的山东省、上海市、广东省、深圳市始终将教育援疆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责任,先后实施教育援疆项目1949个(基本建设项目1228个、教育信息化项目376个、其他项目345个),投入建设资金共计96.8亿元,选派援疆教师4860人次,培训培养本地教师26.7万人次,实施交流交往交融项目150余个。
如今,疏附县托克扎克镇中心小学的读书声依旧,但孩子们的受教育水平已经不同以往。他们可以跟先进地区的孩子们一样,学剪纸、书法、舞龙、舞狮、快板,组建自己的兴趣社团,他们甚至有机会走出喀什,到教育发达地区访学。
来自托克扎克镇中心小学五年级六班的学生帕提麦·阿卜杜热合曼说,她最喜欢援疆教师的音乐课和剪纸课,将来长大后,她也想当一名教师。
来源:大众新闻-大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