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梦深蓝启新航——东营市海洋经济发展实现新跨越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12 08:27 1

摘要:近年来,东营市锚定经略海洋、建设特色型现代海洋城市目标,接续实施两轮海洋强市建设行动,海洋经济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2024年,全市海洋生产总值突破1200亿元,同比增长7.1%,增速居全省第一位;今年上半年,全市海洋生产总值达610.72亿元,一幅蓝色动能澎湃

东营港集装箱码头工程完成整机上岸。(资料图)

在黄河奔流入海的壮阔画卷中,东营正以海为媒、向海而兴。

近年来,东营市锚定经略海洋、建设特色型现代海洋城市目标,接续实施两轮海洋强市建设行动,海洋经济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2024年,全市海洋生产总值突破1200亿元,同比增长7.1%,增速居全省第一位;今年上半年,全市海洋生产总值达610.72亿元,一幅蓝色动能澎湃涌动的新时代画卷正在铺展。

海产沃土,绘就渔业振兴新画卷

在黄河三角洲广袤的海岸线上,铺展开一片充满生机的画卷。近年来,东营市以建设高效生态渔业样板区为目标,坚持生态优先、集约高效、创新驱动,推动现代渔业高质量发展。2024年,全市水产养殖一产产值达到100.55亿元,上半年,全市实现水产品总产量24.3万吨,同比增长4.6%,“生态优、产量稳、品质高、效益好”的新图景正徐徐展开。

“一粒好种,万担好粮”,东营市始终将水产种业置于核心位置,全力破解“卡脖子”难题。如今,这里已建成22家“育——繁——推”一体化苗种生产单位,年繁育能力超500亿单位,成为全国南美白对虾、海参苗种供应的“主力军”,为“粮仓”筑牢了坚实的种源根基。

良种培育的“东营力量”不断刷新纪录:“黄河口1号”大闸蟹历经三代选育,基因优势愈发凸显,更适配黄河口独特生态;2个对虾新品种(“海兴农3号”“渤海1号”)、2个海参新品种(“华春1号”“鲁海2号”)通过农业农村部认定;日本对虾“黄丰1号”具备新品种申报条件。

在沿海区县,六大渔业产业集聚区星罗棋布,海大、正大、通威等行业龙头企业在此扎根,110余家规模化养殖企业协同共进。7万亩黄河口大闸蟹养殖区,每年产出7870吨“膏满黄肥”的珍品,黄河口大闸蟹蝉联“中国十大名蟹”,品牌价值达到32亿元;42万亩对虾池塘与140万平方米工厂化养殖车间联动,年产对虾7.86万吨,占据全省总产量的四分之一;17万亩海参滩涂养殖区,以“全国最大单片”的规模年产鲜参1万吨;87万亩浅海贝类底播区,年产量31.7万吨,为百姓餐桌增添“大海的味道”。

现在,东营市不仅保障了优质水产品供给,更奏响了农业增效、渔民增收的海洋牧歌,为黄河三角洲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蓝色动能。

向海图强,构建现代海洋产业新格局

驱车穿过位于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海上风电装备产业园,从叶片制造车间到塔筒生产基地,从主轴铸造工厂到主机总装车间,一条较为完整的海上风电产业链清晰可见。

近年来,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以“链式思维”谋划产业发展,高标准打造了海上风电装备产业园,依托码头与产业协同的双重优势,形成了“临港制造 产业链集聚”的特色发展模式,吸引了包括主轴、轮毂、桩机塔筒、主机等在内的风电全链条企业相继落户园区,这些企业并非简单聚集,而是在产业链中互为上下游,构建起紧密的产业生态。

东营市海岸线上,海风与产业脉动交织成一曲向海图强的交响乐。今年上半年,全市海洋生产总值610.72亿元,其中,13个海洋主要产业实现增加值462亿元,同比增长7.6%,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海洋电力业、海水淡化等海洋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28.2亿元、同比增长9.8%,占比提高0.2个百分点,海洋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海洋经济呈现稳中提质、持续向好态势。

新兴产业方兴未艾。海工装备制造业加快转型,全市规模以上海洋装备制造企业发展到140家以上,产品涵盖油田勘探、钻井、海洋油气工程等全产业链。东营海上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园入选山东省首批海洋特色产业集聚区,招引上海电气、中船海装、金雷科技等15家头部企业入驻,签约落地产业链项目37个,投产运营21个,园区建设速度、产业集聚度、链条完整度走在全国前列。海洋新能源产业加快发展,渤中海上风电A、B、B2、G场址项目并网发电,全国首个吉瓦级海上光伏项目—国华HG14加快建设,全市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达988万千瓦,占全市总装机的67%。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业实现破题,东营港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一期项目投产运行,成为全省最大的海水淡化制备脱盐水工程,全市海水淡化能力达5.8万吨/日。

海洋服务业加速跨越发展。石油钻采技术服务特色产业集群入选省级特色产业集群,石油装备产业大脑列入全省首批“产业大脑”入库培育名单;“黄河入海·生态东营”宣传推广活动入选国内旅游宣传推广优秀案例。

链式集聚,产业集群蓬勃发展

在中国产业发展的版图上,东营港经济开发区如同一匹黑马,快速崛起于渤海湾畔。其发展核心竞争力不仅在于深水大港的地理位置,也在于其高效的物流体系。

港口兴则产业兴。眼下,位于东营港经济开发区的山东蓝湾新材料有限公司,正加紧赶制一批高吸水树脂订单。这款产品广泛用于尿不湿、卫生巾中的填充材料,可实现快速锁水。而与传统化工企业不同,生产园区里并没有原料运输车的痕迹。公司发展部主任燕翔介绍道:“我们公司的原料最主要的是丙烯,85%都是来自园区内其他企业,通过一墙之隔的管道输送,节约了运输成本、提高了安全性、大大提高公司产品的竞争力。”

丙烯是传统地炼行业的衍生品,技术门槛低,市场竞争大,仅东营港经济开发区,就有32家企业生产。面对发展压力,当地制定规划推动石化产业向高端延伸。东营港经济开发区聘请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进行产业链配套设计,确定以打造烯烃、芳烃产业链为主,同步围绕丙烯产业链进行链式招商。东营港经济开发区经济发展局副局长曹锋才介绍:“蓝湾用丙烯作为原料,要生产高吸水性树脂和聚丙烯酰胺,工艺要更先进,成本要更低。振华石化、天弘化学,通过管道运输正好跟蓝湾形成了一个上游的配套。”

左右邻就是上下游,产业园就是产业链。如今,东营港经济开发区丙烯产业链已打通了丙烷——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等2条上下游协同链条,高吸水性树脂、聚丙烯酰胺等功能性高分子材料产品规模达到国内第一,园区内58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业集聚度高达94%,居国内化工园区领先水平。

链式发展是现代产业最显著的特点。近年来,东营港经济开发区充分发挥省“十强”产业领军企业的引领、示范和带动作用,通过保障用能供给、破解发展难题等提供有力支撑,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在威联化学、诺尔生物等龙头企业带动下,东营港经济开发区培育了烯烃芳烃产业集群、功能性高分子材料和先进碳材料等三大省“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园区企业通过原料互供和产业链互补延伸,构建项目产品、公用工程、能源资源节约使用的循环经济。比如,振华新材料碳四脱氢项目与振华化工顺酐项目实现正异丁烷原料互供,通过整合港区的低附加值的碳四资源以及振华化工顺酐装置副产的异丁烷,生产高纯异丁烯,并进一步延链生产氢化丁腈橡胶、异戊橡胶等高端新材料产品。同时,以绿色低碳为导向,推动海上风电等新能源项目建设,强化环境综合治理,延伸高端化工、现代能源等产业链,推动循环经济与生态保护协同共进,构建黄河流域重要增长极,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能。

从民生根基不断筑牢,到现代产业体系激活发展引擎,再到产业集群蓬勃发展,东营正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勇立潮头的担当,书写更多“向海图强”新篇章,为新时代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持续贡献力量。(来源:爱东营)

来源:大众网东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