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荧幕上光彩照人的演员朱一龙脱下戏服,身着深色正装、手捧白色菊花,静静站立在沈阳桃仙机场的迎宾队列中时,许多人第一次看到了他演员身份之外的庄重与真挚,他不再是镜头前演绎他人的明星,而是一个代表亿万中国人迎接英雄回家的普通人。角色与现实交融,演员深情致敬英雄,朱
一个强忍泪水的侧颜特写,一句哽咽的“代替李想接战友回家”,演员朱一龙在烈士遗骸迎回仪式上的瞬间,让千万网友瞬间破防。
当荧幕上光彩照人的演员朱一龙脱下戏服,身着深色正装、手捧白色菊花,静静站立在沈阳桃仙机场的迎宾队列中时,许多人第一次看到了他演员身份之外的庄重与真挚,他不再是镜头前演绎他人的明星,而是一个代表亿万中国人迎接英雄回家的普通人。角色与现实交融,演员深情致敬英雄,朱一龙作为电影《志愿军》主演参加第十二批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迎回仪式。他在仪式上强忍泪水的画面登上热搜榜首,触动了无数人的心弦。
他手捧鲜花时哽咽地说:“代替李想接战友回家”。这句话连接了他饰演的角色和现实中的英雄,彰显了深刻的敬意与情感共鸣,央视直播镜头记录下他身着深色正装,双手紧握白色菊花,保持标准军姿的庄重画面。当载着烈士遗骸的棺椁经过时,他低头抿嘴、喉结滚动的细节成为社交媒体疯传的“最戳心瞬间”历史与当下交汇,仪式细节蕴含深意,迎回仪式中的“过水门”环节寓意深刻——两辆消防车在跑道两侧喷射巨大水柱形成“天门”,这是航空界最高礼仪,有军事博主解释,这个设计暗合了志愿军当年“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历史意象。朱一龙事后在微博写道:“当水雾中出现彩虹时,我觉得那是老战士们在天上微笑,运-20飞机使用“跨江50”呼号,纪念志愿军1950年跨过鸭绿江;4架护航的歼-20则使用“凯旋”呼号,寓意战机护卫英烈凯旋而归。
情感与行动并存,明星效应引发青年关注,朱一龙与志愿军题材的结缘始于2023年电影《志愿军:存亡之战》。为塑造教导员李想这个角色,他不仅研读大量战史资料,更拜访了7位健在的志愿军老战士。这种沉浸式创作带来的情感烙印,在迎回仪式上形成了奇妙共振。当他说出“山河无恙如您所愿”时,恰与电影中李想牺牲前的遗言形成闭环,仪式后一周,抗美援朝纪念馆的参观预约量激增240%,其中25岁以下观众占比达65%。这种“从感动到行动”的转化,印证着英雄精神的当代生命力。
仪式结束后,朱一龙在微博上写道:“当水雾中出现彩虹时,我觉得那是老战士们在天上微笑。” 这句话与他那句“山河无恙,欢迎回家”的诚挚问候,形成了深刻而动人的呼应,从银幕到现实,演员的光环褪去,留下的是一个个普通人对英雄最真挚的致敬。这正是民族精神代代相传的生动体现。
来源:星耀说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