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李”今天编些啥?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12 08:13 1

摘要:在新余市分宜县,12万余亩的竹林连绵,风吹过处,形成了一片碧色波涛。而在这翠岭环抱间,藏着一个名为山背村的古朴村落。这个村落不仅孕育着挺拔的翠竹,更滋养着一门与竹共生、传承了近四百年的古老技艺——洞村竹编。近日,洞村竹编成功入选江西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

在新余市分宜县,12万余亩的竹林连绵,风吹过处,形成了一片碧色波涛。而在这翠岭环抱间,藏着一个名为山背村的古朴村落。这个村落不仅孕育着挺拔的翠竹,更滋养着一门与竹共生、传承了近四百年的古老技艺——洞村竹编。近日,洞村竹编成功入选江西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洞村竹编这一传统技艺因洞村乡山背村而得名。据文字记载,洞村乡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做竹编,这些手艺人被称为“篾匠”。农闲时节,他们便肩挑工具,或游街串巷,或远赴他乡,上门为农户编织或修补扇、篮、筛、箩、簸、筐、簾、椅、席、床……这上百种竹器,与百姓的衣食住行、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这门与土地、与生活紧密相连的手艺,也在这日复一日的编织中,在山背村李氏家族等匠人世家的薪火传承中,代代延续。

身为第五代传人的李年根,9岁便跟随伯父李芝香学艺,与篾刀相伴五十余载,他不仅熟练掌握了整套竹编技法,总结出上百种编织技术,更创新和发展了竹编工艺品的制作,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风格。他手中诞生的斗笠、竹椅、背篓等,是浸润着传统与乡间气息的生活实用品;而他精心创作的十二生肖、花鸟瑞兽、竹篾编织画,则是艺术创新升华的工艺品,造型生动。

洞村竹编的精髓,在于匠人化竹为丝、化平凡竹材为精致作品的非凡技艺。选材是第一道严关:唯有生长在黄土中四年以上的老竹,才具备足够的韧性与硬度。其后便是繁复而精密的蜕变:经浸泡防虫、劈竹取皮、抛光打磨后,制成1.5毫米的竹丝或3毫米的竹片蔑料,再经沸煮增加柔软性并完成染色。

而竹编的核心则在于“编织”的千变万化。细丝编法与粗片编法各有所长:细丝精雕细琢,成就花瓶、茶具的典雅精致;粗片则大气实用,编织出箩筐、簸箕的务实质朴。以“锁扣”收尾,如画龙点睛,将竹丝末端巧妙藏匿于竹篾缝隙之中,成就浑然天成的美感。每一道工序,都是指尖与竹的对话,是力与美的平衡,更是岁月沉淀的智慧。

时代的浪潮也曾让这门古老技艺一度陷入“青黄不接”的困境。转机始于2019年,一次偶然的尝试,李年根将竹编搬上了短视频平台。镜头下,他手握竹片一端,篾刀紧贴,“刮青”绝技在毫厘之间精准完成,手指翻飞间,或细若游丝或薄如蝉翼的竹丝竹片被编成精妙绝伦的作品……这份沉淀了半个世纪的专注与匠心,瞬间击中了无数网友的心,吸引了大量粉丝,李年根火了!这位花甲之年的老篾匠,意外成为“网红”,被大家亲切地称为“竹编老李”,现在他在网上有800多万粉丝。

李年根的“爆红”为洞村竹编的传承和发展点燃了星星之火。借助互联网的力量,李年根不仅让洞村竹编焕发新生,更带动了当地竹编产业的发展。由于竹制品环保健康的特性,市场需求不断增长,通过电商渠道,李年根的竹编制品月销售额上万元。在他的带领和帮助下,一些老篾匠重拾老手艺,当地近百名脱贫户、残疾人也加入了竹编队伍,村民们收入也显著提高。“洞村竹编不仅是一门值得传承的手艺,更能成为带动乡亲致富、助力乡村振兴的特色产业。”这是李年根的目标。

为了让洞村竹编更好传承,县里想了很多办法,李年根300平方米工作室就是政府提供的。近年来,分宜县通过推行“非遗+文创”“非遗+旅游”“非遗+教育”“非遗+直播”等模式,让洞村竹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寻常百姓家,走向全国乃至国际市场。

竹海依旧翻涌着绿色的波涛,诉说着大自然的馈赠,“竹编老李”那灵巧的双手,也继续在竹片篾丝间穿梭,那琳琅满目的作品,有盛放人间烟火的簸箕,有承载四百年匠心的玲珑宝塔,还有环保时尚的箱包和编织画。当指尖拂过那温润细腻的纹理,我们触到的,是一个关于传承与创新,在新时代“拔节生长”的故事。

来源:东南沿海消息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