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拉垮,但这些钱币还是涨了…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12 08:00 1

摘要:所以表现为大多数品种的价格,较20-22年的高峰期有明显的下跌,有的甚至回到了十年或更久以前。

(南北朝)

首先不可否认,

钱币市场的整体消费趋势是下行的。

原因大家都懂,

所以表现为大多数品种的价格,较20-22年的高峰期有明显的下跌,有的甚至回到了十年或更久以前。

但也有人反映,

不少古币品种比之前还贵了,

这个感知也没问题,整体和局部是两个体系,也有一部分钱币在同等品质下确实涨了,而且涨得很夯实。

这部分钱币

记忆中,连云港天蓝的那批常平五铢一直停留在300左右,而那种干爽的美品,在20年高峰时,交流会上也就三四百。

而今年逛交流会,稍微能看上眼的,甚至有人开到一千以上。

事实上,减去人工环节的线上也并不便宜,

有朋友从去年就让我找一枚500以内的好品(仅要求原状态干净无断笔),一年多了,没见着。

历代中类似于常平五铢的,

还有大定通宝(200+),徽宗的美制(圣宋300+、崇宁500+代表), 明代的大制钱(万历100+、天启100+、崇祯京版100+等),甚至包括像篆唐国(30+)、篆开元(30+)、正隆(30+)这样的小品种。

还有一类钱币,是区别于常平、大定的,

就是本身并不常见的品种。

由于本身就是品种玩家,又兼身边此类需求甚多,然后你就会明显感受到如直百五铢早期(800+),直百大样(300+),定平一百大样(200+),曹魏双柱(200+),置样五铢(400+),陈五铢(150+),前蜀五品(通正好品已接近破千),辽下八(天庆美品已突破1000),元丰隶书(300左右),绍圣通宝(150+)等标准器价格的稳定,

它们看似涨得慢,但确实在涨。

当然,更可怕的还是传世的钱币,

尤其是黄亮的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五帝钱还是YYDS),以及其中代表性的康熙罗汉、康熙福局、乾隆嘉庆大样等。

如果是一枚无死角的传世罗汉或者大福,

其价格已经颠覆我们的收藏认知(5000+)。

PS:以上所列价格参考自圈内(市场及平台)美品一般成交价格。圈外(或直播)非正常溢价,一线及一手捡漏价不在此列。

(北宋)

它们都有什么特点?

(这一趴可以做整体推导)

常平五铢、大定通宝所代表的这类历代,

整体铸工精(或书法美感),不再量出,且价格适中,适合囤积。

《隋书》当年就评价常平五铢,“重如其文,其钱甚贵,且制造甚精”,古人都喜欢,何况今人。

定平一百大样、置样五铢所代表的这类历代,

纲目属性强,存世量有限,有玩家需求,沉淀(消耗)速度快,

新玩家虽不多,但显然这些钱币新出的还要少,所以产生了饥渴(供不应求)效应。

至于火爆的传世钱,

那是因为有需求(五帝钱,上梁,打卦等),有流通(认可度高,变现效果好),以及热门的品种始终有群体推动(囤积及炒作)。

需求量大,转换率高,钱币肯定会水涨船高。

这三个主力赛道往下,才是一些有品相特点(如明以前传世、发禄、朱砂),有品种特点(御书钱,佛钱等)的钱币微涨。

最后,再整合一下这些上涨品种的共同点,

那就是它们都属于钱币中价格适中的消耗品。

(清)

推演接下来的市场趋势...

先反向说说为什么大多数钱币下跌了。

观察发现,

首当其冲的是一些老牌名誉品,尤其是品相不佳或量出的名誉品,

前者比较代表的是乾亨通宝,后者则有顺天元宝。

名誉品的第一重冲击是消费力,能够随便拿出大四位数、五位数去买钱币的人已经很少了。更何况品相时代并不吃香的等级概念,以及本身需要担的政策风险。

其次下跌的,是一些前几年过涨的品种,

有代表性的比如货布、南宋纪年、泰昌通宝、大顺通宝等,

它们本身就有一定的体量,

囤积暴涨后一下子市场消化不了,肯定会有很长一段时间的回调。

再其次就是丝丝通货了,

在群体减少,赛道收缩的情况下,这些钱币显然不再可能有当年直播出圈时的价格。

他们的存世量(五铢开元宋钱清钱),对于收藏群体本身就是超荷的,

在故事失效后,没有更大的实用需求(编剑编鼎融炉)前,它们的市场表现很难有所改观。

总结以上,

这些钱币有一体化的品相问题,也摆脱不了消费过高、存世过大、消耗不了的各种困境。

当发现这些问题,

那么在大环境没有改观的情况下,价格适中,品相过硬,供需平衡,仍是接下来的主要涨点。

如果这个钱币的价格空间还足够大,或者整体品相好未被发掘,或者需求远大于面世而未被重视,那么它一定是接下来的潜力大股。

(宋明)

这篇文章讲市场或许庸俗些,

但从样品中找特点,

从特点中看趋势,

来源:一品姑苏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