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您好,要不要看看今年的星巴克月饼?”——这句看似平常的问候,背后可能藏着店员一整夜的失眠。9月初,新黄河记者蹲守济南、青岛、烟台6家门店,听到的却是另一番低声倾诉:“我师傅已经垫了一万元”“昨晚又梦到店长让写检讨”“学生兼职23盒,卖不完就别想排班”。201
“您好,要不要看看今年的星巴克月饼?”——这句看似平常的问候,背后可能藏着店员一整夜的失眠。
9月初,新黄河记者蹲守济南、青岛、烟台6家门店,听到的却是另一番低声倾诉:“我师傅已经垫了一万元”“昨晚又梦到店长让写检讨”“学生兼职23盒,卖不完就别想排班”。
2018年至今,几乎每年中秋前夜,星巴克都会用一纸“自愿认购”声明回应“强制”质疑,但暗访录音、系统截图、工资条和13位现职员工的交叉口供,拼出的仍是同一张压力传导图:
总部→区域→大区经理→店经理→值班主管→全职→兼职,月饼指标像倒金字塔层层下坠,最底层的人只有两条路——要么卖出,要么自购。
一、被量化的“团圆”:从60到15的冰冷阶梯
“店经理60盒,值班40盒,全职25盒,兼职15盒”——这不是建议,是KPI。
记者拿到一份华东区域《2024中秋销售指引》,首页用小字标注“以上数据为最低挑战值”。所谓“挑战”,在门店语境里等于“必须”。
刚满18岁的大学生小林(化名)入职第20天就被分23盒,“排班经理说多出来的8盒是门店Top Sales请假了,你年轻,多扛扛”。
扛不住?系统会每天12点、18点、22点三次弹出“当前达成率”,红色加粗字体抄送到区域经理邮箱。
一位离职值班主管透露,去年达成率连续三天低于70%,店经理就被拉去区域“复盘”——从晚上十点视频到零点,第二天依旧七点开门,“精神碾压比罚款更可怕”。
二、“垫付”江湖:从伙伴券到网贷
“一盒月饼358元,我底薪才2800,垫了20盒,这个月喝西北风?”
员工们算过账:按照公司“建议”折扣,月饼只能打九折,而闲鱼全新礼盒最低跌到七折,每卖一盒倒贴约70元。
为了“去库存”,他们把属于自己的“伙伴券”(内部饮品兑换券,市面价值约20元/张)成沓送出,“买一送五”是常态,最多“送一车”——7盒月饼搭35张券,市价700元,等于白干半个月。
有人把券送光了,就打起“网贷”主意:支付宝借呗日息0.45%,20盒月饼7160元,30天利息近百元,“只能祈祷早点售罄”。
更荒诞的是“互刷”:A店员工夜里把月饼卖给B店员工,第二天B店再卖回给A店,价格维持原值,双方只图系统数字好看,“来回倒手,礼盒连仓库都没出过”。
三、沉默的“警告单”:从销售到人格贬损
暗访中,3家门店的墙上都贴着一张蓝色A4——《顾客体验六步曲》,第一步就是“主动介绍季节性商品”。
“如果没对每位顾客开口,监控抓到就开警告单”,青岛某店员工小赵展示了自己8月收到的两张书面警告:一次“未提及月饼”,一次“未二次推销”。“累计三张等于一次严重违纪,影响晋升和十三薪”。
“十三薪、十四薪”本该是劳动合同里的固定福利,如今却被口头挂钩月饼达成率。
济南一门店2022年邮件写道:“如整体达成低于85%,公司保留调整年终浮动薪酬的权利。”律师指出,这已涉嫌变相克扣工资,但员工们不敢维权,“签了自愿接受排班和业绩调整”。
四、七年轮回:公关话术与冰冷系统的错位
2018年,星巴克首次被曝“月饼强制”,官方微博回应“不存在强制,员工可自愿购买”;
2020年,媒体再曝光“星礼券摊派”,公司称“区域个别行为,已整改”;
2023年,有门店把月饼与升职答辩绑定,星巴克重申“禁止关联”。
2024年,同样剧情第三次上演。
公共关系专家宋佳认为,星巴克把“自愿”写在对外声明,却把“必须”写进内部系统,导致一线管理只能靠“灰色手段”完成指标,“品牌一次次透支公信力”。
中国劳动学会特约研究员苏海南指出,如果企业利用职场从属关系,以扣减福利、排班、晋升相要挟,本质上已构成“变相强制销售”,违反《劳动合同法》第三十八条“不得强迫劳动者加班或者变相加班”的精神。
五、中秋本该“人月两圆”
暗访最后一天,记者在济南泉城路店遇到夜班员工阿May,她刚自购了最后3盒,“就当送亲戚吧,实在不想再看店长皱眉”。
被问到为什么不离职,她苦笑:“喜欢咖啡香,也舍不得一起扛班的伙伴。”
星巴克创始人舒尔茨在自传中写道:“我们卖的不是咖啡,而是人情纽带。”
但当月饼指标碾过人情,剩下的只有冰冷的垫付款和写不完的检讨。
也许,真正的“第三空间”不该是顾客悠闲、员工窒息的平行世界;
中秋的团圆,也该包括让门店小伙伴安心抬头看一看月亮。
来源:大卫行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