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天,我想和大家聊聊一个让人深思的故事:一个北京大学的硕士生,竟然选择放弃高薪工作,回到一线去做食堂阿姨。
看了那个北大硕士毕业的食堂阿姨,才觉得这10年鸡娃失去了意义
你曾经想过吗,人生不一定要按照社会的标准走,而是要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活得开心自在?
今天,我想和大家聊聊一个让人深思的故事:一个北京大学的硕士生,竟然选择放弃高薪工作,回到一线去做食堂阿姨。
你可能会想,这是不是很浪费她的学历和才华?她这么做又是为了什么?但如果你深入了解她的选择,你会发现这背后隐藏着一些我们每个人都值得思考的东西。
梦想的代价:放弃不意味着失败
黄小艺,26岁,毕业于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曾在央媒实习,也在互联网大厂工作过。很多人眼中的“成功人士”,似乎已经拥有了光鲜亮丽的职业生涯,未来一片光明。
然而,黄小艺却感到日复一日的高压和KPI的束缚让自己逐渐失去了对工作的热情。她每天都在为了目标而奔波,觉得自己逐渐迷失了。
她的决定让很多人感到惊讶——毕业后,她主动留校申请成为食堂的管培生,开始从事食堂阿姨的工作。
这个决定在别人眼里,或许是一次“浪费学位”的选择,但她却有不同的看法。对于她来说,这不仅仅是放弃,而是一种对自己内心需求的尊重。
黄小艺的选择看似平凡,但却蕴含着对生活的一种深刻理解——她想做自己喜欢的事,而不是为了满足他人的期待而活。
为什么放下“成功”,才能找到自己的快乐?
在食堂工作时,黄小艺没有了互联网大厂中令人疲惫的内耗,也没有了来自上司的压力和竞争的阴影。
每天早出晚归,忙碌而辛苦,但她却感觉到前所未有的满足和快乐。她说:“在食堂工作的时候,比在互联网大厂更快乐,做食堂阿姨是我特别特别开心的一段时间。”
听到这句话,很多人可能会觉得不可思议,难道这种辛苦的工作真的能带来快乐吗?
然而,黄小艺的感受并非偶然。她在食堂的工作虽然辛苦,但却能够做到真正的“下班”后无所牵挂,身体的疲劳也可以通过休息恢复过来。
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很多人已经习惯了工作的压力和困扰,甚至把自己的价值完全寄托在外界的评价上。
黄小艺通过自己的选择,找到了另一种活法——放下外界的期待,去追求内心的快乐。
为啥“自洽”才是人生最好的选择?
很多人看黄小艺的选择会觉得她浪费了自己的学历和北大的资源,可是她自己却认为:“不是每个人一定要去做科学家,什么家,去改变世界,而是在尽可能让自己自洽的人生里尊重每一种发自内心快乐的选择。”
这句话,道出了她的人生哲学:自洽,才是最值得追求的目标。她选择做一个自己喜欢的工作,而不是为了满足外界的标准和期待。她的选择看似“不成功”,但却是最真实的自我。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都会陷入“社会成功”的迷茫中。我们认为高学历、高职位就是成功的象征,而忽略了内心的真实需求。
黄小艺通过自己亲身的体验告诉我们,追求外在成功并不意味着人生的意义,找到一个自己感到舒适、开心的方式生活,才是最大的财富。
你是否也曾为孩子的未来担忧过?
我不禁想起了我的女儿,她从小就对《哈利·波特》系列和金庸的武侠小说情有独钟。五年级时,她开始尝试写小说,还常常拿到学校和同学们分享。
这本该是孩子天真、纯粹的兴趣,但作为家长的我,却没有立刻给予支持。
相反,我开始焦虑,认为她应该更多地花时间做题,而不是浪费时间在小说上。于是,每当她考得好时,我才会奖励她看小说的时间。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渐渐发现,孩子的快乐不应该用成绩来衡量。
我变得更加焦虑,每当看到其他家长为了孩子的成绩焦头烂额时,我也开始不自觉地给女儿施加压力,甚至把她的小说收了,给她换成了更多的练习册。那个时候,我没有意识到,我的焦虑已经影响到她的兴趣和热情。
直到有一天,女儿对我说:“我觉得人生的路好窄呀,除了学习,我好像什么都没有了。”她的这句话让我猛然醒悟。
我开始反思,自己为什么要这样严格要求她?难道我真的是在为她好吗?难道我的目的是让她成为一个“标准化”成功的学生,还是希望她能够找到自己真正的兴趣和快乐?
“标准化”的教育方式是否值得推崇?
这个问题让我想起了张锡峰的故事。张锡峰是一名成绩优秀的学生,他考上了中国一流大学的热门专业,但他并不满意自己的选择。
在高考之前,他只想着如何通过考试,而在选择专业时,也只是因为大家都说计算机好,就选择了计算机专业。
直到大学后,他才发现自己根本不喜欢这个专业,甚至对自己的未来感到迷茫和不安。
这样的例子并不鲜见。很多人为了追求所谓的“成功”,按照社会的标准走,却忽略了内心的声音。即便他们站在了成功的巅峰,内心却常常空虚和迷茫。这样的“成功”值得追求吗?
尊重孩子的选择,让他们自由飞翔
我想到了王兴兴的故事。作为一名传统意义上的“差生”,王兴兴从小就充满了自卑和焦虑。但他的父母并没有一味地要求他改变,而是根据他的兴趣培养他。
王兴兴对机械有浓厚的兴趣,父母不仅没有反对,反而鼓励他去拆解电器,去自学机械知识,最终他成功研发出了自己的机器人。
这种尊重孩子兴趣的做法,让王兴兴最终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舞台,成为了一个成功的创业者。
这个故事让我意识到,我们的教育方式是否应该更加宽容和开放?尊重孩子的兴趣,而不是一味追求成绩和标准化的成功,或许才是他们真正能够展现自己光彩的方式。
结尾:每个人都值得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我们常常会陷入“别人眼中的成功”这种误区,认为只有按照社会的标准走,才能被认为是成功的。然而,黄小艺、张锡峰和王兴兴的故事告诉我们,成功不仅仅是外在的认可,更是内心的自洽与快乐。
如果我们能够像黄小艺一样,放下外界的期待,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尊重自己内心的声音,我们的人生将会更加精彩和充实。
我们不需要按照别人设定的轨迹活,我们只需要做一个真实的自己,去追求那份属于自己的幸福。
或许,你也应该试着去问问自己:你真正想要的生活是什么?
来源:学神讲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