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固原师生徒步祭英烈:一场跨越30年的精神长征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4-05 21:15 1

摘要:在六盘山脚下,一场持续30年的“红色接力”从未停歇。每年清明节前夕,宁夏固原二中和弘文中学的师生们凌晨集结,徒步往返108里,前往任山河烈士陵园祭奠英烈。这场被称为“行走的思政课”的行动,不仅是对历史的致敬,更是对信仰的传承。

在六盘山脚下,一场持续30年的“红色接力”从未停歇。每年清明节前夕,宁夏固原二中和弘文中学的师生们凌晨集结,徒步往返108里,前往任山河烈士陵园祭奠英烈。这场被称为“行走的思政课”的行动,不仅是对历史的致敬,更是对信仰的传承。

历史与现实的对话

1949年,任山河战役打响了解放宁夏的第一枪,364名解放军战士长眠于此,最小的烈士年仅14岁。1995年,时任固原二中校长韩宏受《夏令营的较量》一文启发,决定用徒步祭扫的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革命艰辛。从最初372名学生的试探性尝试,到如今2300余名师生、全国多校参与的“精神朝圣”,这场行动已跨越三代人。

陵园内396座墓碑中,158座是无名烈士墓。学生们擦拭墓碑时,常发现牺牲者的年龄与自己相仿。一位学生曾在作文中写道:“那年你14岁,却已用生命守护山河;今年我14岁,还在为考试失利流泪。站在你的墓前,我读懂了什么是担当。”

教育的破界与重塑

这堂课打破了传统思政课的边界:

体能训练融入日常:学生提前40天进行变速跑、负重训练,为徒步做足准备;

多学科联动教学:音乐课学唱红歌、地理课分析行军路线、语文课撰写红色主题作文;

场景化情感共鸣:翻越黄峁山时,教师引导学生想象当年战士负重冲锋的场景,将山路化作“活教材”。

2021年雨雪交加的徒步中,学生们鞋陷泥潭、浑身湿透,却无一人放弃。正如参与者所说:“走回来的路上,每个人都成了彼此的支撑。”

社会的共筑与传承

多方护航:60名蓝天救援队员全程跟队,7辆警车开道,医疗车、补给站构成“移动生命线”;

代际接力:有家庭两代人参与,父亲曾在1996年徒步,儿子2018年重走父辈路;

全国共振:福州、银川等地学生加入,盐池县组织6000师生重走长征路,形成“红色教育涟漪效应”。

家长从最初质疑“折磨孩子”到如今拉横幅助威,转变背后是看到孩子归来后的成长:集体荣誉感增强,骄娇二气消散,甚至学业成绩显著提升。

数字时代的信仰答卷

在短视频与快餐文化盛行的今天,这场行动给出了独特答案:

流量破圈:2024年活动直播观看量破亿,相关话题阅读量超14.5亿;

青春共鸣:有学生将徒步经历写入大学申请文书,称其“重塑人生坐标”;

文化符号:任山河陵园成为“红色地标”,固原市将其纳入“红色教育一小时实践圈”。

未来启示

这场行动揭示的教育真谛在于:

苦难教育不可或缺:当城市孩子沉溺虚拟世界时,黄峁山的砂石路教会他们“脚底的水泡比屏幕里的游戏更真实”;

集体主义精神重生:在个人主义思潮中,学生们用互相搀扶、共享食水的行动诠释“我们”的力量;

历史记忆活化:当课本上的战役变成眼前墓碑,抽象的革命精神化作可触摸的温度。

三十载步履不停,山河为证

从最初“走回来的是英雄,坐车的是狗熊”的质朴激励,到如今入选全国思政课优秀案例,这场徒步早已超越简单的祭扫。它像一粒火种,点燃了青少年心中的信仰之光,更昭示着一个真理:最好的教育,永远在路上。当城市霓虹与陵园青松辉映,新一代正用脚步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精神史诗。

来源:要怎么努力去拼凑回忆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