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报时评丨生态安葬,让生命回归自然的文明答卷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05 21:18 1

摘要:近年来,随着殡葬改革的逐步深入,魂系生态、回归自然的生态葬方式,日益受到关注与认可。在苍松翠柏间、在重茵叠翠处、在潮起浪卷中……海葬、自然葬、树葬、立体葬,生态安葬正在被习俗所接受。

海报新闻评论员 刘瑞琪

近年来,随着殡葬改革的逐步深入,魂系生态、回归自然的生态葬方式,日益受到关注与认可。在苍松翠柏间、在重茵叠翠处、在潮起浪卷中……海葬、自然葬、树葬、立体葬,生态安葬正在被习俗所接受。

生态安葬,即鼓励和引导人们将已逝亲人的骨灰抛撒入海,或与鲜花瓣、泥土一同葬于树根、草坪之中,让生命以另一种方式回归自然。用树木、花卉象征生命延续,比冰冷的墓碑更加具有纪念意义。单个传统墓穴占地1.5-3平方米,而树葬、草坪葬等生态葬法可使土地利用率提升5-8倍,更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也更契合生态文明建设的要义。

近年来,全国26个省份出台意见,对选择生态安葬方式采取激励奖补措施,山东省近三年投入1.7亿元惠及6万家庭,青岛、威海等8市常态化开展免费海葬,最高奖补达4000元,将生态理念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措施。

山东生态安葬的推广,首先得益于政策体系的系统性构建。近年来,山东各地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探索各种生态安葬形式,如肥城市通过“深埋还耕”“树葬公益林”等6种创新模式,实现村级公墓全覆盖,生态安葬率达95%,土地集约利用率提升40%以上。省级政策撬动,市级设施支撑,使山东生态安葬率从2019年的40%提升至2024年的65%。

殡葬改革作为移风易俗中的重要一环,不仅仅是简单地改变逝者的安葬方式,更是对旧俗观念的转变,是一场关乎生命观、自然观、文化观的重塑。让更多人接受节地生态葬,需要引导群众转变传统丧葬观念,从重物质向重精神传承的价值取向转变。从长远角度看,生态安葬大势所趋,但目前仍存在诸多问题,如地区生态葬服务供给不足、后续管理标准模糊等,都在考验着政策落地的精细化水平。让生命回归自然,让纪念超越形式,当政策推力、文化引力、设施合力形成共振,“逝有所安”才能真正升华为“生生不息”。

本文来自【海报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