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浪诗评】 2025年第十一期 总第31期 潍坊诗词学会评论委员会主办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12 04:15 1

摘要:曲的前三句,作者首先用一联四字句,抓住乌木本身“乌黑铮亮,个头粗壮”的特点,恬淡描写。接下去,境界阔大“纵横千里长城样”,就更具浪漫色彩地写出了这件作品的雄浑气势,就更给人添加许多美妙的想象。

本期诗人:周文彰(北京) 郭顺敏 管恩锋 汪舒生(安徽) 张中山(江西) 张恩勤徐泮珍 李维东 庄兰香 高树贞 邢顺华 王建堂 陈万坤

本期诗评家: 冯恩科 刘作民 邹国庆 徐泮珍 单宝海 郭彦田 于志亮 袁卫霞 刘正齐

周文彰(北京)

乌黑铮亮,个头粗壮,纵横千米长城样。马牛羊,灶蚕桑。古今万象雕刀上,丝路连绵通四方。东,起阆江;西,抵外邦。

【冯恩科评】

这是一支小巧而有味的描写南充巨型乌木组雕《丝绸之路》的咏赞令曲。它好似一幅描摹的生动传神的巨幅历史画卷。

曲的前三句,作者首先用一联四字句,抓住乌木本身“乌黑铮亮,个头粗壮”的特点,恬淡描写。接下去,境界阔大“纵横千里长城样”,就更具浪漫色彩地写出了这件作品的雄浑气势,就更给人添加许多美妙的想象。

“马牛羊,灶蚕桑。古今万象雕刀上,丝路连绵通四方”。一组又一组的景物,密集而洗炼,这种写法上富于变化的突转,一下子吸引住了读者。景随行移,一个“上”字,一个“通”字,将笔墨细节落到了雕刻工艺精湛的极致追求。也将历史场景与艺术表现力完美结合,形成了具有叙事性的视觉呈现。叙发了作者对这一奇观无限的感叹。

“东起阆江;西抵外帮”,结句点出了整件作品的核心思想,它不仅是艺术品,更是历史文化的对话,通过艺术形式传递了中华文明,再现古代商贸繁荣的历史文化内涵,使读者能直观感受到丝绸之路的辉煌与沧桑。

此曲即景抒情的写作手法,颇有特点,从景物摄取看,它并未着眼大片和完整的景观,只拈取几点零星事物组接起来,从而包罗万象,构成了一幅壮美的全景画图。这样,在布局上层次丰富,错落有致,即有远景,也有近景;即有大景,也有小景,两者结合,便创造出艺术上的有序、和谐与统一。可见这种看似即景写生,信手拈来的作品,其炼字炼意之功,虽不显眼,细加品味,技巧之所在,仍是可见的。

郭顺敏 (潍坊)

书生白浪河边住,爱去赶集买红薯。买回来、洗洗切切,再放至粥中煮。 (幺)慢时光素简留白,胜过世间无数。不当家体胖心宽,定也有颇多好处。

【刘作民评】

最突出的特点是对平凡生活的诗意提炼。散曲以 “买红薯、煮红薯” 的日常小事为切入点,用 “慢时光素简留白” 点出生活真谛,“不当家体胖心宽” 的戏语更添随性之趣,于细微处见生活智慧,平淡中藏满足感。散曲语言通俗如话,又俗中带雅。幺篇与前篇衔接自然,以生活场景的延展深化主旨。通韵的运用使节奏轻快,读来朗朗上口。

管恩峰(潍坊)

气温骤冷亮冰川,白昼渐长三九天。

春意萌生纤草陨,金梅竞秀雪生烟。

【邹国庆评】

管恩峰所作《冬至》一诗,以凝练笔触勾勒冬至时节的物候特征与自然意趣,在时空交织中展现节气的独特韵味。首句“气温骤冷亮冰川”,以“骤冷”点明冬至严寒之态,“亮冰川”三字则以视觉冲击强化寒意,瞬间将读者带入银装素裹的冬日世界;次句“白昼渐长三九天”,精准捕捉冬至昼夜变化与数九起始的物候规律,以时间维度延展节气内涵。

后两句笔锋一转,于严寒中窥见生机。“春意萌生纤草陨”形成鲜明对比,既道出冬至后阳气暗涌的自然规律,又以“纤草陨”展现新旧交替的生命更迭,暗含时光流转的哲思;“金梅竞秀雪生烟”则以动态意象绘就冬日生机,金黄腊梅在皑皑白雪中绽放,氤氲雪雾似轻烟缭绕,视觉与朦胧意境交融,营造出寒中蕴暖的独特美感。

全诗起承转合自然流畅,通过冷暖意象的碰撞与虚实结合的手法,既展现冬至时节的严寒之景,又挖掘其蕴含的生命律动,在传统节气书写中融入新意,彰显出对自然时序的敏锐感知与深厚诗艺功底。

汪舒生(安徽)

挂根绳儿不敢攀,挂块布儿晾不干。跌宕游龙去,清狂难自拴。看他抖掉一身寒,跃起石头上掼,到了儿都成清籁翻。

【徐泮珍评】

此曲咏瀑,脱尽窠臼,以俗笔写雅景,愈见奇趣。

起句“挂根绳儿不敢攀,挂块布儿晾不干”,弃“银河落天”之熟喻,取“绳”“布”日常之物拟之。“绳”状瀑之垂峻,“布”摹水之铺展,“晾不干”显流之不息。语虽俚俗,却活画瀑之形神,恍见素练悬空,飞沫溅衣,妙在不假雕饰,“凤头”是也。承句“跌宕游龙去,清狂难自拴”,转喻为情。以“游龙”状水势奔涌,“跌宕”见其起伏;“清狂”赋瀑以性,“难自拴”写其无拘,山水顿生灵气,似见神龙跃涧,脱缰而去,生气灌注其间。转句“抖寒”“跃起”“上掼”,以拟人摹瀑撞石之态,可谓力透纸背、“猪肚”丰圆。“到了儿都成清籁翻”,结句雅俗兼容,既状声之澄澈,亦使观瀑之感由目视之惊悸转为耳聆之恬适,余韵悠悠,“豹尾”是也。

通篇由形入神,由动入静,俗中藏雅,浅中见深,观瀑之趣尽在其中,实乃精构。

张中山(江西)

行来苦或甜,不必挂眉尖。

是日无他事,闲听雨一帘。

【单宝海评】

张中山老师的这首诗以其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一种淡然的生活态度和闲适的心境。读到这首诗突然感觉好放松。

首句:“行来苦或甜,不必挂眉尖。”

“行来苦或甜”:这句诗概括了人生的百味。生活中既有艰辛的“苦”,也有愉悦的“甜”,这是每个人在人生旅途中都会经历的。

“不必挂眉尖”:诗人提出了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即无论生活是苦是甜,都不必过分在意或忧虑。这里的“挂眉尖”形象地描绘了人们在面对困境时常常紧锁眉头的神情,而诗人则建议我们放下这些烦恼,以一种更轻松的心态去面对生活。

次句:“是日无他事,闲听雨一帘。”

“是日无他事”:这句诗表达了一种难得的闲适。在这一天,诗人没有被琐事所扰,没有繁忙的工作或压力,拥有了一段属于自己的宁静时光。

“闲听雨一帘”:诗人以一种极其悠闲的姿态,聆听着窗外的雨声。这里的“一帘”不仅指雨幕,也暗示了诗人与外界的隔绝,仿佛置身于一个只属于自己的小世界。雨声常常被人们用来形容宁静与平和,诗人通过聆听雨声,进一步强调了内心的宁静与满足。

这首诗通过对比和意象的运用,传达了一种超然物外、享受当下的生活哲学。所以无论生活如何起伏,我们都可以选择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去面对,那么我想,那些曲折坎坷也就不重要了。

张恩勤 (高密)

炎风燥热心不定,夜短昼长宜醒。耳听着树上莺鸣,眼望早晨情景。 (幺)北公园郁郁葱葱,少有这般清静。若催眠脑里空白,再享受回笼好梦。

【刘作民评】

以感官体验勾勒夏日闲情是散曲的亮点。“炎风燥热”“莺鸣”“清静” 等词调动听觉与触觉,从 “心不定” 到享受 “回笼好梦”,细腻展现夏日清晨的情绪流转,将寻常晨起写得有慵懒闲逸之味。散曲在格律上贴合 “鹦鹉曲”的规制,句式长短交错,富有韵律感。语言清新晓畅,无雕琢之痕。幺篇由景入情,进一步强化了夏日清晨的静谧氛围。新韵的选用也让情感表达更贴近现代语境。

【正宫•鹦鹉曲】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赞中国科技(通韵)

徐泮珍(临朐)

“蛟龙”探海环球慕,嫦娥揽月频赴。更“神舟”、笑傲天宫,“北斗”“彩虹”“航母”。 (幺)叹“东风”怒啸凌霄,迅矢破云驰骛。看今朝、科技争先,硬核在我手、谁还小觑!

注:曲中“蛟龙”等皆为现代化科技武器。

【刘作民评】

用硬核意象彰显强国底气最为夺目。“蛟龙”“嫦娥”“神舟” 等一系列科技符号密集铺陈,“东风怒啸” 更添气势,以豪迈笔触赞科技成就,字里行间满是民族自豪感。结构上,前篇列举科技成果,幺篇升华至民族自信,层次分明;语言铿锵有力,充满激情,符合颂赞题材的风格;通韵的运用使整首曲气韵贯通,增强了感染力。

清平乐·回乡秋收

李维东(潍坊)

金风驾到,玉米亭亭俏。绿叶层层青丝帽,富态穗儿含笑。

乡野韵味无穷,秸间地垄情浓。鸡鸭欢歌村口,晚霞明月辉融。

【邹国庆评】

《清平乐·回乡秋收》是一首洋溢着浓郁乡土气息与丰收喜悦的词作,作者李维东以精妙的笔触、丰富的意象和独特的情感表达,为读者勾勒出一幅鲜活生动的乡村秋收画卷。

上阕开篇“金风驾到”四字,如同一曲丰收乐章的前奏,既点明了时节的转换,又赋予秋风以灵动的姿态,仿佛秋风是一位远道而来的使者,为大地捎来丰收的讯息。“玉米亭亭俏”运用拟人化手法,将玉米描绘成身姿婀娜的佳人,尽显其挺拔之美。“绿叶层层青丝帽,富态穗儿含笑”,则通过比喻与拟人相结合的方式,把玉米叶子比作青丝帽,玉米穗赋予“富态”“含笑”的特征,生动地展现出玉米成熟饱满的形态,让人仿佛能看到田间那成片的玉米在风中摇曳生姿,丰收的喜悦跃然纸上。

下阕将视角从田间作物转向整个乡村场景。“乡野韵味无穷,秸间地垄情浓”,这两句承上启下,既总结了上文对乡村秋收景象的描写,又进一步深化了作者对乡土的深厚情感。田间的秸秆、地垄,承载着农民辛勤的汗水,蕴含着浓浓的乡情。“鸡鸭欢歌村口”,再次运用拟人手法,让村口的鸡鸭也仿佛参与到丰收的欢庆之中,增添了乡村生活的热闹氛围。结尾“晚霞明月辉融”,以极具诗意的笔触,将傍晚的晚霞与夜晚的明月巧妙融合,描绘出一幅光影交织、如梦如幻的乡村夜景,给整首词增添了一份静谧与悠远,余韵悠长,令人回味无穷。

全词语言质朴自然,却又不失雅致,通过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将乡村秋收的景象与作者的情感紧密相连,生动地展现了乡村丰收的美好图景,抒发了对故乡的眷恋与热爱之情,是一首颇具艺术感染力的词作。

庄兰香(青州)

稍有空白不舍扔,擦除字迹用还能。

如今提笔随时写,总少童年那半横。

【郭彦田评】

这首七绝,通过“空白本子”的微小窗口,折射出深沉的时代记忆与人性共鸣。节俭精神与时代烙印的镜像,“稍有空白不舍扔,擦除字迹用还能”直击物质紧缺年代将书本视为稀缺资源,印证了这种刻入一代人骨血的节俭意识。诗人以“不舍扔”三字,让旧本子成为承载集体记忆的时光标本。

尾句“总少童年那半横”是诗眼。“半横”既指孩童笨拙的笔画,更隐喻书写行为中消逝的庄重感。昔日因纸张珍贵而“慎落笔”,与如今“提笔随时写”的随意形成对比。这种对比恰如七绝文体“以不对称性表达诗意”的典型手法——前两句铺陈节俭的沉重,后两句抛出现代人的诘问。那残缺的笔画,实则是被碾碎的童真印记。

全诗以“本子”为容器,盛放了两代人的生存哲学:父辈的“空白”是资源短缺催生的智慧,子代的“随时写”却是丰裕中的无意识挥霍。这与毛宇居考少年毛泽东即兴作《井赞》时“小鱼囿中央”的意象异曲同工——皆借微小场景投射宏阔生命观。

高树贞 (青州)

雅会邹平珠玉磨,云开不再任蹉跎。

片言能破千层雾,一字犹生万顷波。

常为抒情空寂寞,亦因得句共婆娑。

清风吹过山如画,才有金秋果满坡。

【郭彦田评】

首起 “雅会”暗合山东诗词学会多次于邹平等地举办培训的史实。“珠玉磨”喻学员切磋如琢玉,呼应学会“以诗会友、弘扬真善美”的宗旨。“云开”则象征名师点拨驱散困惑——如学会特邀刘庆霖、赵义山等专家讲授诗词格律与创新,恰承颔联“片言能破千层雾,一字犹生万顷波”,凸显课堂醍醐灌顶之效。

颈联“常为抒情空寂寞,亦因得句共婆娑”道出创作心路转折。前句揭示孤吟常态,后句则转写培训中“同侪共雅”的感染力,呼应学员体会“诗心凝魂”的升华。句中“婆娑”以舞姿喻灵感迸发,暗指集体创作氛围激发诗情,恰如山东诗词学会倡导的“骚海扶携”。

尾联“清风吹过山如画,才有金秋果满坡”,以景结情,双关深远,“清风”既指齐鲁文风,亦喻课堂启迪;“山如画”契合山东采风传统,如学会组织登泰山、访青云山、九龙峪;“金秋果”则隐喻培训终得创作丰收,呼应“诗颂新时代”的实践目标。

此诗深得七律法度,中二联对仗工稳。理趣(破雾得句)与意象(金秋果坡)兼融。其价值不仅在于记录个人感怀,更缩影了山东诗词学会以培训形式培育诗人的成果。

夜雪

邢顺华 (昌邑)

琼妃夜半下瑶台,玉片银花世外来。

素裹苍山情万种,冰封碧水梦一怀。

翩翩白絮三更舞,灿灿红梅一剪开。

晓看普天无二色,人间从此不尘埃。

【于志亮评】

写景状物,贵能尽相传神,邢老师的《夜雪》不惟如此,还借夜雪,写出了诗人内心美好的祈愿。

首联开门见山,写夜雪破空而来。再寻常不过的雪,在诗人眼里,却是“琼妃”下凡,世外飘来,这便赋予了夜雪美好婀娜、超然尘世的容态与品质。那玉片纷纷,那银花朵朵,趁着夜色,翩然而至,这是自然之美,这是造化的馈赠;所以,苍山负雪,是遍洒万种真情;碧水封冰,是笼盖悠然一梦。夜雪,让整个夜晚变得安静祥和,让人间满是柔情万种。

颈联的三更白絮舞,与一剪红梅开两相辉映,以白雪的多情,衬托着红梅的冷艳,营造出活泼灵动又艳雅无比的幽美意境,仿佛一幅绝美的画图,在脑海中洇染,在眼前慢慢展开,这的确是很巧妙的勾描。

尾联晓看人间,纯无二色,是绝美的银装的世界,素裹的人间,这就是这一场夜雪,在静静悄悄中带给人间的美好。这首诗,不但写出了夜雪之美,也赞美了雪的纯净可爱、博爱慷慨,更体现了诗人期望人间了无尘埃的美好愿望。这也反映了诗人对美好的期盼和追求,唯有爱生活,才会爱自然,唯有寄爱万物,才会让诗歌散发出动人心魄的光辉和真实可贵的魅力,这就是这首诗带来的美的愉悦和美的意义吧。

农夫

王建堂(青州)

地里高烧庄稼忧,时常日炙雨淋头。

一生挚友镰锄虑,只怕辛劳被贱收。

【袁卫霞评】

这首小诗以白描手法刻画农夫形象,质朴字句里满含对农人辛劳的共情,寥寥四句便将农夫的艰辛与忧虑写得真切动人。

前两句“地里高烧庄稼忧,时常日炙雨淋头”,以“高烧庄稼”点出旱情之急,“日炙雨淋”摹写农夫劳作时的恶劣环境——既要忧作物旱枯,又要忍烈日暴晒、暴雨淋头,短短十四字,将农人“靠天吃饭”的被动与日常劳作的艰辛具象化,无华丽辞藻,却如镜头般定格农忙实景,读来有画面感。

后两句“一生挚友镰锄虑,只怕辛劳被贱收”是全诗的魂。“挚友镰锄”以拟物写人,镰锄是农夫朝夕相伴的工具,更是其半生辛劳的见证,“虑”字暗合前句“忧”,将担忧从“庄稼长势”转向“劳动价值”;末句“只怕辛劳被贱收”直抒胸臆,道破农人最深的焦虑——不怕日晒雨淋的苦,只怕付出全部汗水后,收成却换不来应有的回报,把对农夫的同情落到实处,戳中农耕生活里“劳而忧获”的痛点,质朴中见深刻。

整首诗语言通俗如话,却无浅白之嫌,从庄稼、劳作、工具到心事,层层递进,既写农夫的“苦”,更写农夫的“忧”,字里行间满是对底层劳动者的理解与悲悯。

雨霖铃•立秋随吟

陈万坤(青州)

秋心初露。算清凉晚,炙热云缕。蝉依柳幕声懒,情留了寂,炎威环树。骤雨难消余暑,更笼蒸桑坞。闷闷恹、冰簟常从,爽气迟迟揽亭宇。

红鳞碧水柔情处。独凭栏、晚翠风荷举。一程好景曳续,临草甸、夜阑蛩语。暮霭晨烟,都是轮回,雁遥南浦。念念去、银汉依然,再把星罗布。

【郭彦田评】

此词一别咏狄颂凉的常规,选择了“骤雨难消余暑”,以“笼蒸桑坞”“冰簟常从”等工笔白描,强化闷热潮湿的体感,凸显秋老虎的滞重感;“蝉依柳幕声懒”则借蝉声倦怠暗喻生命在酷热中的疲惫,为下片情感转折埋下伏笔。

动静相生的意境营造,通过空间转换与视听交融,构建超脱烦暑的诗意栖居,自然意象的灵动组合,“红鳞碧水”与“晚翠风荷举”,化用周邦彦“水面清圆,风荷举”句形成明丽画卷,以水荷清凉之意消解上片的燥热。

时间维度的延伸,“暮霭晨烟”串联昼夜,“夜阑蛩语”引入秋虫低鸣,暗合古人“一叶报秋”的时序敏感;“雁遥南浦”,既实写候鸟南迁的物候现象,又隐喻对清凉远方的精神向往。

哲思与抒情的双重升华,结尾以宇宙视角收束全词,赋予节气流转永恒意味,“都是轮回”直指自然规律不可逆,呼应柳永词中“时序奔流”的苍茫感;“念念去、银汉依然”,将个人“念念”之情融入星河亘古的壮阔,近似“暮霭沉沉楚天阔”的时空张力;“星罗布”的意象,以星空秩序暗喻天道轮回,在炎凉交替中寄托豁达心绪,延续了宋词“以景结情”的经典笔法。

全词立足立秋的“矛盾性”,上片以密实笔触写滞重暑气,下片借清雅物象开宕然之境,最终在星汉轮回中完成对尘暑的超越。既承柳永《雨霖铃》的铺叙传统与时空意识,又融入个人对自然哲思的现代诠释,堪称节气词中“情理相生”的佳作。

雨霖铃•立秋随吟

【刘正齐评】

《雨霖铃 • 立秋随吟》以细腻灵动的笔触勾勒夏秋之交的物候变迁与人心的微澜,现尝试浅析其妙处。

上阕以“秋心初露”破题,将抽象节令具象为灵性存在。“算清凉晩"等三句巧用“算”字领起笔法,量化冷暖交替的渐变感一一晚风虽携凉意,云霞仍裹残暑,这种矛盾感正是立秋特有的混沌美。蝉声慵懒,炎威环树,动物与自然共构出倦怠的舞台,为后文人的情绪作铺垫。

“骤雨难消余暑”更进一层,揭破自然规律的幽默性:即便暴雨倾盆,天地仍如“笼蒸桑坞”,从蒸笼之闷触觉比喻,打通读者感官体验,冰簟徒卧,爽气迟来的细节,让等待成为具象化的焦灼。

下阕视觉从困顿转向超然。“红鳞碧水”与“晚翠风荷"组成立秋特有的瑰丽色谱,而“独凭栏”的介入陡然拉开了审美距离一一人成为天地画卷的凝视者,而非沉溺者。蛩语夜阑、暮霭晨烟的流转,暗合“轮回”之意,将节令更替升华为宇宙法则。

“雁遥南浦”化用古诗词意象,既承续离愁传统,又以“念念去"三字注入现代性顿悟,星汉横空亘在如斯,人类的怅惘不过是时空布景中的瞬息涟漪。结句“再把星罗布"以宏阔结束,仿若造物主轻拂袖摆,悲欢尽纳于天道循环。

作者避用“宋玉悲秋"之陈套,反而在蝉倦荷举中捕捉生命力的余响。“轮回”一词渗入佛理观念,却以“星罗布"的宇宙诗学收尾,使传统节令词迸发科幻感一一银河不过是诸神弈棋的楸枰,立秋仅是棋局的微响。

纵观此词动人之处,在于以微观肉身体验丈量宏观天道,在冰簟闷热与星汉璀璨间,揭示人类永恒的存在姿态,既是自然困局中的囚徒,亦是仰望星河的诗人。

本期评论家简介:

冯恩科,山东临朐人,生于1963年10月,大专学历,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潍坊诗词学会会员,山东齐鲁书画家协会会员,临朐诗词楹联学会常务理事,冶泉诗社副社长,爱好诗词、散曲、散文及书画创作,作品在《风筝都》、《九州散曲》、《青年思想家》《山东工人报》、《潍坊日报》《潍坊诗词》、《潍州散曲》、《诗韵临朐》、《东镇诗词》等刊物及微信公众号刊发。

刘作民,男,山东临朐人,1965年6月出生,潍坊学院副教授、原图书馆副馆长。喜欢文学,爱好写作,散文、小说、诗歌、评论均有涉足。文学作品结集为《海边拾贝》。系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校园作家协会会员、山东诗词学会会员、潍坊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网认证诗人。潍坊诗词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学术部常务副主任、散曲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潍州散曲》副主编。

邹国庆,笔名鲁强、东方,汉族,大学学历,山东省临朐县人。

系中国散文学会、中国诗歌学会、中国楹联学会、中华诗词学会、山东省作家协会、山东诗词学会会员。山东省写作学会理事、临朐县诗词楹联学会会长,临朐县作家协会副秘书长。《北方诗刊》主编、《东镇诗词》微刊主编。

曾获“中国文艺百花奖”“国家文艺突出贡献奖”荣誉称号。作品多见于《诗刊》《中华辞赋》《中华诗词》《神州》《散文百家》《鸭绿江》《中国诗歌作品选集》《中国楹联报》《作家报》等。

徐泮珍,女,山东沂水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山东诗词学会会员兼省散曲专业委员会创作部部长,潍坊诗词学会常务理事、潍州散曲专委常务副主任、秘书长兼编辑部主任,作品常于《中华诗词》、《中华辞赋》《九州散曲》等刊物发表,作品多次获奖,潍坊第一届优秀诗人。

单宝海,系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潍坊诗词学会会员,安丘作家协会会员。安丘诗词楹联协会常务理事。有作品发表于《中华诗词》,《中国诗词》,《诗词报》,《历山诗苑》,《山东诗歌》,《四川诗人》,《诗词百家》,《诗词月刊》等等各期刊杂志以及中华诗词学会等的各公众号。也有作品获得国内各级大赛的奖项。

郭彦田,安丘人, 政府机关退休。《文化山东》顾问,《尧王诗画》编辑。《海岱诗苑》编委。《中华郭氏文学》编委,青州市诗词学会常务副会长。潍坊市诗词学会会员,山东省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

于志亮,中学高级教师,从事语文教学,潍坊诗词学会会员,有作品在《潍坊日报》《齐鲁文学》《潍坊诗词》《中华诗词》《中华辞赋》等报刊发表,有诸多诗词联赋在省市及全国获奖。

袁卫霞,笔名:梦里花落知多少,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山东省诗词学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潍坊诗词学会会员,青州市诗词学会副会长,青州市作协会员。

刘正齐,山东青州人,中学从教多年,现为青州书法家协会会员,老干部书画协会理事,界石书院常务副院长,山东老干部诗词学会会员,潍坊市作协会员,青州市诗词学会会员,青州诗词楹联学会会员。

潍坊诗词学会评论委员会

顾问:刘树亮 郭顺敏 管恩锋 李永明 丁诚忠 赵爱军 张恩勤 邹国庆 冯恩利 张玉欣 王立军 窦在章 杨泰 罗文霞 庄兰香 祁汝平 武际成

名誉主任:李万瑞

主任:李维东

副主任:范德忠,欧秋国

委员:(以姓氏笔画为序)于志亮,马士林,冯恩科,冯金宝,庄兰香,李万瑞,李宝翠,李维东,何远见,邹国庆,杨泰,单宝海,范德忠,欧秋国,徐泮珍,高树贞,郭彦田,刘正齐。

初审:李维东

终审:郭顺敏

来源:校园论语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