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末五代最厉害的七个义子:3个是开国皇帝,4个继承皇帝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4-05 20:19 1

摘要:当时的各路诸侯为了扩大势力,大多都收有很多的养子。比如藩镇李希烈本就是西平郡王李忠臣养子,他又有养子千余人; 宦官杨复恭有养子六百人;静海节度使杨延艺有假子三千人;晋王李克用、梁太祖朱温、李存勖、李嗣源等人,也是各有义子。

在《三国演义》中,吕布因为拜了丁原和董卓为义父,而被张飞称之为“三姓家奴”。

实际上,这种拜义父的行为在历史上并不少见,尤其是唐末五代时期,收养义子、拜义父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

当时的各路诸侯为了扩大势力,大多都收有很多的养子。比如藩镇李希烈本就是西平郡王李忠臣养子,他又有养子千余人; 宦官杨复恭有养子六百人;静海节度使杨延艺有假子三千人;晋王李克用、梁太祖朱温、李存勖、李嗣源等人,也是各有义子。

在这些义子中,以晋王李克用的十三太保最为人所知,其中有着李存孝、李嗣昭、符存审等一大批猛将。不过,唐末五代最厉害的义子还是下面这几位,都是一方帝王。

7、南平王高季兴

高季兴是十国中南平的初代国君,最初是汴州富豪李让的家奴。

当初李让曾献给朱温大量钱财,被他收为养子,改名为朱友让。后来,朱温发现了样貌颇不寻常的高季兴,又让朱友让收了他为养子。自此,高季兴改姓朱,也是成为朱温的亲信牙将,多有战功。

在朱温建立大梁后,高季兴被任命为荆南节度使,已经成为一方势力。后续之时,梁末帝朱友贞又封高季兴为渤海郡王,后唐时期又加封南平王。

虽然高季兴一生并未称帝,南平也是地狭兵弱,但南平却是被列入十国,他实质上也是相当于开国皇帝。

6、前蜀神武圣文孝德明惠皇帝王建

王建是前蜀的开国皇帝,是唐末权宦田令孜的养子。

在唐末之时,无赖出身的王建前去投军,并因功成为将领。后来,王建与晋晖、韩建、张造、李师泰一起入蜀迎接唐僖宗,一同被田令孜收为了养子。

等到唐僖宗返回长安后,王建因功成为神策军将领。再到王重荣攻打长安时,田令孜又挟持唐僖宗外逃,王建又因在逃亡路途有功,唐僖宗让他遥领壁州刺史,开创了将帅遥领州镇的先河。

自这时起,王建的势力已经越来越大。后续之时,王建因为是田令孜养子,被外放为利州刺史,但他却是在趁机蜀中不断招兵买马,吞并两川,并被唐昭宗加封为蜀王。

等到朱温建立大梁后,王建不承认梁国的正统性,称帝建国号为大蜀。

王建从一介无赖成为一个开国皇帝,也是个传奇了。而王建那个名义上的养父田令孜,在他攻入成都时,就被他杀了。

5、南唐烈祖李昪

李昪是南唐的开国皇帝,也就就是“千古词帝”后主李煜的祖父。

在唐末战乱之时,李昪的父亲李荣不知所踪,他则是流浪于濠州。说白了,此时的李昪就是个乞丐,比高季兴、王建的身份还不如

等到吴王杨行密攻濠州时,觉得李昪样貌不凡,就收了他为养子。不过,杨行密的亲生儿子却是容不下李昪,杨行密就又把他交给了部将徐温抚养。因此,李昪又成为了徐温的养子,并改名为徐知诰。

在杨行密去世之后,徐温已经逐渐把持了南吴的大权。后来,徐知诰又继任了徐温的权位,并逼迫南吴末代皇帝杨溥禅位给自己,建立了齐国。

在即位之后,徐知诰恢复李姓,改名为李昪。此时的李昪自称是唐宪宗儿子建王李恪的四世孙,以大唐李氏后裔的身份又改国号为唐,也就是南唐,属于是十国中版图最大的政权。

其实,徐温也有几个亲生儿子。老大徐知训曾想谋杀李昪,但在朱瑾与徐温父子夺权时被杀;老二徐知训也曾与李昪争权,但没能争过,还被剥夺了兵权;老三徐知诲、老四徐知谏是支持李昪的,虽去世较早,但子孙在南唐时最受优待;老五徐知证、老六徐知谔没有参与夺权,在南唐也是被视为宗室。

至于徐温,他算是南唐的奠基人。李昪建立齐国后,曾追尊徐温为太祖武皇帝。后来,李昪虽然重定唐为国号,但依然不忘徐氏之恩,只是将徐温的庙号改为义祖,仍然供奉于七庙之内。

4、后晋出帝石重贵

石重贵是后晋的末代皇帝,是晋高祖石敬瑭的侄子兼养子。

因为兄长石敬儒早逝,石敬瑭就收养了石重贵为子,而且颇为喜欢他,即位后册封为了齐王。不过,石重贵毕竟是养子,石敬瑭是无意传位于他的,毕竟他有亲生儿子。

石敬瑭不仅有儿子,而且有着六个儿子。只是石敬瑭的前五个儿子去世较早,只剩下了一个年幼的石重睿。

就算如此,石敬瑭也是有心立石重睿为帝。在临去世前,石敬瑭命人将石重睿抱到了宰相冯道怀里,让立他为帝。

在石敬瑭驾崩后,只是冯道和景延广以为“国家多难,宜立长君”,就立了石重贵为帝。

3、后唐末帝李从珂

李从珂是后唐的末代皇帝,本姓王,后被李嗣源收为养子。

在后唐建立的过程中,李从珂就以骁勇善战而闻名,多有战功。就是李嗣源的继位,李从珂也是颇有功劳,后被封为凤翔节度使,并封爵潞王。

等李嗣源死后,他的第三子李从厚即位。李从厚当上皇帝后,颇为猜忌身经百战的李从珂,又是拿他子女当人质,又是要将他调离凤翔。这就逼反了李从珂,带兵攻入洛阳称帝,先废外逃的李从厚为鄂王,后又派人弑杀了他。

2、后唐明宗李嗣源

李嗣源是后唐的第二位皇帝,本是沙陀族没有姓氏的部民,名为邈佶烈。

早在李国昌任沙陀首领的时候,十三岁的邈佶烈就效力于军中。后来,李克用收了邈佶烈为养子,赐名为李嗣源。

李嗣源先后跟随晋王李克用、李存勖,有着近五十年的岁月,后唐的天下有着他的一半功劳。后来,李存勖死后,威望最高的李嗣源被拥立为帝。

其实,早在李嗣源监国之时,也有大臣认为“唐”的国号气数已尽,建议更改国号。李嗣源却是说:

吾年十三事献祖,献祖以吾宗属,视吾犹子。又事武皇垂三十年,先帝垂二十年,经纶攻战,未尝不预;武皇之基业则吾之基业也,先帝之天下则吾之天下也,安有同家而异国乎!

这个意思就是说,李嗣源认为自己和李克用、李存勖早已是同宗之人,不愿更改他们打下的天下之名。群臣商议后,也是认为更改国号的话,后唐开国皇帝李存勖和新的国家将没有关系,棺椁都难以安置,是让李嗣源有负三世君恩,自己这些臣子也是难以心安。最终,李嗣源还是敲定不再更改国号。

等到李嗣源称帝后,只是改名为李亶,又追赠了父亲、祖父、曾祖、高祖父为帝。这个也算是人之常情,而且李嗣源是在唐朝国号下追赠,已经是仁至义尽了。

1、后周世宗柴荣

柴荣是后周的第二位皇帝,是五代时期的一代英主。

在早年之时,柴守礼因家道中落,将柴荣过继给了妹妹为子。因此,柴荣成为姑父郭威的养子,后在郭威称帝后被封为晋王。

实际上,郭威有两个亲生儿子。不过,郭威在后汉时期受到汉隐帝猜忌,在京城的两个儿子都被后汉隐帝下令斩杀,就只剩下了柴荣一个养子了。最终,郭威死后,由柴荣继承了皇位。

柴荣虽然被称为柴荣,但他的名字应为郭荣。无论是《新五代史》,还是《旧五代史》,都是称周世宗“本姓柴氏”,而且并没有相关记载说柴荣和柴宗训曾改回原姓。

再者,柴荣称帝时,他父亲柴守礼也是一直在世的。不过,柴荣也是以舅舅的身份对待柴守礼,给他加过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司空等荣誉高衔。又因为柴守礼见到柴荣按礼也需要跪拜,但于礼终究不和。因此,柴荣当皇帝后也是没有与柴守礼见过面。

虽然如此,柴守礼也是得了富贵。当时柴守礼在洛阳也是横行霸道,“尝杀人于市”,有司奏闻后,柴荣也是不加过问。后来,柴荣去世,后周灭亡,没少作恶的柴守礼却依然活着,赵匡胤建宋后,还封了他为太子少傅,去世后又曾派人为他办理丧事。

来源:李柒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