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贯彻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推动生猪产能调控措施落实落地,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会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价格司拟于9月16日在北京召开生猪产能调控企业座谈会。会议邀请牧原、温氏、双胞胎、新希望、德康、天邦、中粮、大北农等25家企业参会。会议将分析研判当前生猪生产
伴随9月16日临近,生猪养殖板块迎来一轮上行。
起因自然是有媒体报道,为贯彻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推动生猪产能调控措施落实落地,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会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价格司拟于9月16日在北京召开生猪产能调控企业座谈会。会议邀请牧原、温氏、双胞胎、新希望、德康、天邦、中粮、大北农等25家企业参会。会议将分析研判当前生猪生产形势,交流生猪养殖企业落实产能调控要求的措施与成效,研究部署今年下半年及明年生猪产能调控工作。
市场对此自然充满期待。
不过,这番期待能在多大程度上实现呢?
据搜猪网,自7月以来,生猪出栏均价呈急跌态势。
图片来源:搜猪网
如此猪价,对CPI也不无带累。
据国家统计局,8月份,消费市场运行总体平稳,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环比持平,同比下降0.4%,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同比上涨0.9%,涨幅连续第4个月扩大。
CPI同比由平转降,主要是上年同期对比基数走高叠加本月食品价格涨幅低于季节性水平所致。分类别看,主要是食品价格较低。本月食品价格环比上涨0.5%,涨幅低于季节性水平约1.1个百分点,其中猪肉、鸡蛋、鲜果价格变动均弱于季节性。食品价格同比下降4.3%,降幅比上月扩大2.7个百分点,对CPI同比的下拉影响比上月增加约0.51个百分点,高于CPI同比降幅。其中,猪肉、鲜菜和鸡蛋价格同比分别下降16.1%、15.2%和14.2%,降幅比上月分别扩大6.6个、7.6个和1.3个百分点,鲜果价格同比由上月上涨2.8%转为下降3.7%,上述四项对CPI同比的下拉影响比上月增加约0.47个百分点。
2016年以来,猪肉占CPI的权重在1.25%-4.62%之间波动,近年来虽有所下滑,但由于猪价的波动性较大,对CPI的影响可谓举足轻重。若仅考虑食品价格,猪肉的贡献约在三分之一左右。
从“促消费扩内需”的角度,很难不对当前的猪肉价格持续下行怀有疑虑。
但回到生猪养殖行业本身,情况却有些微妙。
相比隔壁光伏反内卷、汽车反内卷等,生猪反内卷的声量小了很多,鲜见行业头部企业高管发声,批评行业乱象、“建言献策”。
究其原因,尽管猪价一路下跌,但受损的未必是猪企。
比如风头正盛的“猪王”牧原股份表示,公司2025年8月的生猪养殖完全成本低于11.7元/公斤。
老二温氏股份最新披露的7月肉猪养殖综合成本为12.2元/公斤。
老三新希望育肥的完全成本为13.1元/公斤,部分地区7月的养猪成本能做到12元/公斤以下。
神农集团上半年公司完全成本为12.4元/公斤。
大北农、天康生物、巨星农牧等上市猪企的养殖成本也均低于13元/公斤。
以此成本倒推,在当前的“低猪价”水平下,上市猪企仍然有的赚,如牧原股份、温氏股份、神农集团等成本控制好的猪企,每公斤毛利1-1.5元,一头标猪110公斤左右。简单换算,猪企一头猪能赚100-200元。
所以,尽管从行业外看“形势严峻”,业内却是一片祥和。
当然,现在并不是猪肉供不应求的时期,有人岁月静好,自然就有人负重前行。
负重前行的主要有两类群体:中小养殖户以及饲料粮供应商。
中小养殖户负重前行,原因主要在于两方面。
一方面,非洲猪瘟仍在传播,猪企需要购置防疫设备、增添防疫措施、改造养殖厂房,大大提高了猪企的防疫成本,头部企业规模大,资金腾挪空间也大,更有能力冲抵、摊余相关成本;头部企业规模大,饲料采购成本更低,不少猪企甚至会会养殖场配建饲料厂,进一步压降成本。
所以,成本管理更差的中小猪企,成为这一波生猪“成本战”的受损者,当然,换个角度说,他们本也是生猪养殖规模化、工厂化的“绊脚石”和出清对象。
至于饲料粮供应商,这个情况就有些复杂了。
据统计,我国每年饲料用粮的数量在4亿多吨,是粮食消费中最大的一部分。2014年,我国粮食进口量突破1亿吨,2021年,我国粮食进口量突破至1.64亿吨,而后维持在1.5亿吨上下的水平。以2020年前后峰值计,增长幅度超过20%。
但另一方面,我国的猪牛羊禽肉产量近年来虽然有所上升,但若以2020年前后峰值计,增长幅度仅为13%左右。
粗略地说,我国的饲料粮进口量增速略快于猪牛羊禽肉产量。
也就是说,如今,我国养殖业饲料粮的占比相比2020年前应有一定提高。而国际粮食价格普遍低于国内粮食价格,因而整体性的压低了我国饲料粮的价格中枢。
其他不说,这两年低价进口牛肉平抑了国内牛肉价格,普罗大众显然都能感受到。以往数百元的牛肉自助,如今部分地区甚至几十元就能吃到(还保真)。
相对应的就是国内竞争力差的养牛业面临持续亏损。
所以,国内的饲料粮和饲料价格只能顺应大势下跌,猪企压价采购成普遍现象。
从行业发展状况看,生猪养殖行业当前算不上“内卷”或者说过度竞争。今年,出栏价格大体维持在头部猪企的成本线之上,属于“有的赚但不多”的阶段。
不过,这种平衡比较脆弱,更多限于头部猪企之间的默契或者说谨慎。
经历了2018年后的超级猪周期,猪企显然在冒进方面吃足了苦头。处在当前的微利状态,猪企既没有扩产动力,更缺乏减产动力。唯一有动力的方面就是降本。
考虑到监管部门的积极调控,市场对生猪行业最大的预期就是平稳运行。从各家公司的股价也能看出这一点,除了牧原股份,其他猪企,大多都未能在一轮轮利好中,突破近两年新高。
牧原股份,或也将成为这一轮猪周期最大的变数。
免责声明(上下滑动查看全部)
任何在本文出现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个股、评论、预测、图表、指标、理论、任何形式的表述等)均只作为参考,投资人须对任何自主决定的投资行为负责。另,本文中的任何观点、分析及预测不构成对阅读者任何形式的投资建议,亦不对因使用本文内容所引发的直接或间接损失负任何责任。投资有风险,过往业绩不预示未来表现。财经早餐力求文章所载内容及观点客观公正,但不保证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等。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来源:财经早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