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钱心理学》:掌握这几条规律,开启你的财富暴涨之旅!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12 06:09 2

摘要:今天我们读《金钱心理学》,这是一本连续两年高居美国“亚马逊理财图书榜”榜首的畅销书。这里的“心理学”其实应该打个引号,因为它并不是我们普遍意义上理解的心理学,它指的是理财时候的心理因素,是对金钱的观念和态度,是人和金钱的关系。

今天我们读《金钱心理学》,这是一本连续两年高居美国“亚马逊理财图书榜”榜首的畅销书。这里的“心理学”其实应该打个引号,因为它并不是我们普遍意义上理解的心理学,它指的是理财时候的心理因素,是对金钱的观念和态度,是人和金钱的关系。如果说金融知识、理财方法、投资技巧、模型公式,这些理财的硬知识是有门槛的,那么这本书总结的就是与其相对的“软技能”,是谁都可以掌握的。这也正是这本书和很多具体教你投资理财的理财书不同的地方,也是让它能够在全球大卖300多万册的原因。作者用一个个真实、生动的故事告诉我们:在理财的领域,“英雄不问出处”。普通人也许并没有特别的投资方法,他做的就是一辈子辛勤工作、攒钱,最终他也可以凭借复利拥有财富;也有天之骄子,他们有背景、有学历,却把一手的好牌打得稀烂;还有像著名歌手蕾哈娜这样,因为花钱大手大脚险些把万贯家财挥霍一空。所以说,就算你出身世家,受过专业的金融教育,也有可能因为决策的失误和不良的行为习惯,让自己在财务上陷入困境。同时,你就算学历普通,工资一般,不了解投资的门道,如果能和金钱发展出健康的关系,你也可以过上不缺钱的快乐人生。作者用18个章节,介绍了18条原理。这些原理可以被归纳为三种:第一种总结了财富增长的基本规律,它简单,但比花哨的投资技巧可靠。第二种分析了人在面对金钱时的心理误区,以及如何调整出对金钱正确的心态。第三种上升到宏观的视角,展望了历史发展的必然方向,这是我们可以对未来保持乐观的理由。复利的力量我们都知道著名的投资家沃伦·巴菲特。可能很多人都听过不少关于巴菲特成功之处的分析,比如他的投资策略是买好公司、价值投资、多元思维等等。但是很少有人会想到或者提到巴菲特成功的基础和关键是,他的起点非常早,并且投资的时间足够久。巴菲特从10岁就开始投资,他到30岁的时候已经有100万身家,到现在投资生涯已经有83年。如果我们假设他30岁的时候,像同龄的美国人一样,只有两三万美元的存款,他用这笔钱开始投资,到60岁退休的时候就不投了,他会有多少钱呢?一千多万美元——只有他现在身家的0.1%。那么,我们再对比另外一位投资家吉姆·西蒙斯,他被称为“最会赚钱的数学家”,也是史上最成功的对冲基金经理之一。西蒙斯投资的特点是投资回报率超级高,每年的财富增长率是巴菲特的三倍,但高速增长的时间短,只有三十多年。他现在多少身家呢?我们凭直觉可能觉得,巴菲特的投资时间是西蒙斯的近三倍,西蒙斯的增长率是巴菲特的三倍,那么他们俩可能打平了。要知道,西蒙斯的“大奖章基金”是历史上表现最好的基金之一,它保持高达66%的平均年回报率三十多年,投资界几乎无人可比。但是事实却超乎我们的预想,西蒙斯的身家只有210亿美元,即使增长率是巴菲特的三倍,他总身家却只是巴菲特的四分之一左右。你能从这个对比中看出什么东西最重要吗?是时间。我们习惯性地认为,巴菲特成功的关键一定是投资回报率,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他成功的关键是时间。投资回报率当然可以让他成功,但一定不会让他成为今天的他,成为那个全球著名的成功的投资家。长时间的持续投资正是复利开始显现作用的地方,在这持续的长时间中,复利就会滚雪球,最终滚出一个违背直觉的天文数字,这也是巴菲特投资生涯中不容忽视的一点。大家听了这个例子可能有点想吐槽,你可能会觉得:别逗了,巴菲特跟咱们普通打工人有什么关系呢?其实,作者并不是要我们去成为巴菲特,他只是想用这个极端的例子最直观地呈现理财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复利的力量。如果你对投资理财不太熟悉,你可能体会不到一个非常渺小的事物一直坚持增长下去,到最后能够变到多大。因为我们的直觉属于线性思考,是做加法。但是复利是一种指数型的增长,是做乘法。作者在书中还举了另外一个非常颠覆我们直觉认知的例子,用来凸显复利的作用,那就是冰川时期的形成。科学家们通过测量发现,地球曾经经历过五次冰川时期。从常理来看,我们肯定觉得冰期的形成是因为冬天太冷了,但事实并非如此。科学研究告诉我们,冰期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凉爽的夏天。当夏天没有足够的热量去融化上一个冬季遗留下来的冰雪的时候,冰雪就会一点一点地逐渐累积,而多年的积雪又会反射更多的阳光,造成气温进一步降低,带来更多的积雪。就这样一年又一年,周而复始,历经了几百年的时间,本来不起眼的季节性的积雪终于凝聚成巨大的能量,让整个地球被茫茫冰雪覆盖。如果一个事物能够不断地重复和累积,那么即使它的起点不是那么高,最终也可能会产生超乎想象、违反直觉的结果——这就是复利的神奇力量。复利概念对普通上班族来说最有意义的一点就是,财富累积最简单有效的原则就是拉长时间。时间可以让渺小的起点积累出巨大的成就,也可以淡化巨大错误的消极影响。所以,我们越早开始攒钱、理财、做金钱规划就越好。如果你刚刚步入职场,从现在开始注意理财,你就会比身边的同龄人先行一步,别人手头紧巴巴的时候,你看着账户里的数字笑而不语。另外,我们要保证自己不亏到赔本退出,要让自己留在游戏里,让时间的力量持续生效。尾事件接下来,我们来看另外一个违背直觉的现象——尾事件。大家都知道鼎鼎有名的迪士尼动画帝国在商业上的惊人成功,却鲜少有人知道迪士尼建立的第一个工作室是以破产而告终的。二次创业之后,迪士尼又出品了四百多部动画片,但其中赚钱的还是寥寥无几。直到动画片《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的横空出世,才让迪士尼工作室脱胎换骨。虽然这之前,迪士尼已经制作了时长累计达几百个小时的电影,但是从商业的角度来看,这部只有八十三分钟的《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才是它后来成功的关键。这种发生率可能只有1%,但影响力巨大的少数事件,就叫作尾事件。巴菲特曾经在股东大会上表示,自己一生中持有过四百到五百只股票,而收益大部分来自其中的十只。连“股神”在大部分情况下都会看走眼,何况玩票的普通人呢?很多成功的大公司也是这样的,业绩主要靠少数的明星产品,其他的赚不到钱或者赔也没事。这些案例告诉我们:在投资和人生中的很多别的领域,我们不需要把每件事情都做对,只需要少数成功就足够了。投资理财的时候,就算大部分投资都不如预期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我们只要有几笔出色的投资,让整体看起来是正数就可以了。这条原理给我们的另外一个启示是,错误和失败比我们想象中普遍。你在审视一个成功者的时候,不会知道他可能失败了九次,只会看到他赢了一次。尾事件的力量告诉我们:就算有一半的时间或者更多的时间都在犯错,到最后还是能赢——这个发现会给你增加一个遇事乐观的理由。那么,我们就坐等尾事件的发生吗?当然不是了。我们可以依靠少数成功去获得最终的成功,但前提是要不断地朝正确的方向努力。不能只想着做对的事,而是尽可能地在你认定的道路上面坚持去做,即使遇到错误和失败,你也要知道这些是正常的。有了足够多次的尝试之后,你才可能遇到属于你的尾事件。留出容错空间在投资理财的领域,甚至在更多的领域,我们总是喜欢拿历史去预测未来,但很多人没有发现的一点是,历史中总会有意外事件。本书的作者投过的许多初创公司都出过千奇百怪的意外。一家公司水管破裂,水淹没了办公室,泡毁了里边的东西;一家门店被勒令关闭,原因竟然是一名顾客向卫生部门投诉其他顾客带狗进店;还有一家公司的CEO(首席执行官)在一次很重要的募捐活动中收到欺诈邮件,因为分心而搞砸了活动。这些消极的尾事件都对当事公司造成了致命的影响。虽然意外是没有办法预测的,但是我们能不能提前采取一些措施,把它们发生后产生的影响降到最小呢?这就体现了容错空间的重要性。我们前面讲过,复利需要时间,时间需要你保证自己持续生存。那么为了生存,你的每个财务计划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为计划赶不上变化的情况做好预案。在生活里边有这样一条广泛适用的经验:可能出问题的事物,总有一天会出问题。如果一个系统的运转都依赖于某样东西,那么一旦这个东西出了问题,我们就只能等着灾难降临了,这就是“单点故障”的概念。我们在许多产业里边,都发展出了预防单点故障的机制,比如说飞机的备份系统。目前,飞机上大部分的关键系统都是有备份的,备份之上还有备份。现代的喷气机有四个备用的电力系统,可以只靠一台发动机飞行,而且理论上,现代喷气机在发动机全部失灵的情况下也可以降落。在面对金钱的时候,这个逻辑同样是适用的,而且很重要。想想你当前的财务计划里,可能出现哪些单点故障呢?你可以怎么去针对这个故障点留出安全边际呢?是预留一笔应急存款,还是把鸡蛋分在几个篮子里去放?这本书的作者举了一个例子。他在计算投资回报率的时候,会降低自己的预估值,这个预估值会比历史平均值降低三分之一,这三分之一的缓冲空间就是他的安全边际。做预案看着像一种保守的防御措施,但如果预案能够让你继续留在游戏场上面,它就是你的安全网,可以为你的错误买单。存钱,存就是了那么在作者看来,上面的几条规律可以通过怎样的手段付诸实践呢?作者推崇的攒钱的基本方式又是什么呢?“关于金钱,你能决定的因素并不多”,这就是作者基本的观点。你不可能想换高薪的工作就去换,想要年薪百万就马上达到,也很难每次投资都赚钱。你在开源这个方面的能力是有限的,发展速率没有那么高。多少金融从业者绞尽脑汁,也未必能把产品的投资回报率提高0.1%。但节流却是我们每一个普通人都可以自己去控制的。你如果想把储蓄率,也就是你存的钱在赚的钱中的比例提高一个百分点,相比之下可就容易多了,就看你想不想做,去不去做。作者提出了被很多人忽略的这样一个道理:面对金钱的时候,你唯一能够控制的事情偏偏也是最容易做的,就是两个字——存钱。在作者看来,高储蓄率是人与金钱良性关系的一大关键。很多人觉得存钱可太难了,东买买、西买买就“月光”了,更不用说碰上可能要买手机、电脑这些大件,或者是想要出门旅游等等。存钱难的症结在哪里呢?其实人想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要花的钱并不多。当你的收入超过满足温饱的水平之后,你的物质需求就会由你的欲望决定了。我们身处的现代消费社会最擅长给欲望煽风点火,创造各种的营销套路,兜售各种激发购买欲的理念,让你对你本来没有想买、更不需要的东西产生欲望,用它们去满足虚荣。你能存下来的钱,其实就是你的收入减去你的虚荣和欲望之后剩下的。我们来看看作者的例子,他是金融从业者,他的妻子是医疗从业者,都是高薪行业,但两个人都是从穷学生走过来的。在这个过程中,很多人的物质欲望是会水涨船高的——薪水涨了,能买的东西就多了,他们的消费水准就会随着欲望而上涨。月入一万有一万的花法,月入一百万有一百万的花法,消费的升级其实是没有尽头的。薪水和职级的上升还会带你进入新的社交圈、消费圈,带给你一种同辈的压力,让你产生“别人都有,我不能缺”的这种心态,你就更难守住钱了。如果欲望不断地上涨,你的储蓄率其实没有变。作者非常清楚这一点,所以他们一家都会主动地抗拒虚荣的影响,保持原来简朴的生活方式,用散步、读书、听播客之类的便宜的方式去娱乐,所以他们富有的时候的花销和穷学生时候的花销,以及刚入职时候的花销可能相差并不大。现在一家人的储蓄率非常高,并且越来越高。如果你也能够保持清醒,抗拒物质的诱惑,尽量少为虚荣买单,学会用更注重精神层面的方式来娱乐,你就能够让自己的储蓄率高于同等条件的其他人。当你不再关心别人怎么看你,欲望自然就会减少,你自然就不会为虚荣买单,那么你就能够攒下钱,让账户里的财富稳定地增长。

来源:财经早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