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凯:《黄石公三略》的流传、主要版本与注释|202504-20(总第3041期)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4-05 19:43 1

摘要:根据文献记载,《黄石公三略》从东汉末年开始流传,不仅在辽和西夏传播,还扩及日本和朝鲜半岛。而随着流传日广,它也形成了多个不同版本系统。现存的《黄石公三略》,可分为《武经七书》版本系统和其他版本系统。其他版本系统又可根据其存在形态分为传世文献节录本与出土文献本。

感谢《孙子兵法研究》杂志社赐稿

原文载《孙子兵法研究》2025年第2期,注释从略

引用时请注明出处

《黄石公三略》的流传、主要版本与注释

文 / 王 凯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后

摘 要:

根据文献记载,《黄石公三略》从东汉末年开始流传,不仅在辽和西夏传播,还扩及日本和朝鲜半岛。而随着流传日广,它也形成了多个不同版本系统。现存的《黄石公三略》,可分为《武经七书》版本系统和其他版本系统。其他版本系统又可根据其存在形态分为传世文献节录本与出土文献本。本文通过比较这些版本之间内容的异同,厘清主要版本系统之间的传承关系。

关键词:《黄石公三略》 《武经七书》 版本 注释

《黄石公三略》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兵书之一,北宋元丰年间,与《孙子兵法》《六韬》等兵书并称《武经七书》,成为官方指定的武学经典,地位尊崇。此书以论述“政略”为主,而非具体的攻城克敌之术,这是它与其他兵书的迥异之处。此书为“衰世作”,全书分上、中、下三略:“《上略》设礼赏,别奸雄,著成败。《中略》差德行,审权变。《下略》陈道德,察安危,明贼贤之咎。故人主深晓《上略》,则能任贤擒敌;深晓《中略》,则能御将统众;深晓《下略》,则能明盛衰之源,审治国之纪。人臣深晓《中略》,则能全功保身。”因此其成书以来,就受到历代学者的喜爱,而广为传播,产生了众多注疏和不同的版本系统。徐炳杰曾梳理过《黄石公三略》主要版本,但其介绍中忽略了《长短经》与《太平御览》中保存的大量《黄石公三略》内容,同时没有指出各个版本系统之间的传承关系。钟焓在探讨西夏文《黄石公三略》的文本特征时,曾指明西夏本在《黄石公三略》流传史中的地位。本文结合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厘清《黄石公三略》的演变脉络。

一、《黄石公三略》的流传

《黄石公三略》相关内容最早出现在《后汉书·臧宫传》中,建武二十七年(51),臧宫向光武帝上书请求北击匈奴,光武帝下诏回复《黄石公记》曰:“‘柔能制刚,弱能制强。’……残灭之政,虽成必败。”《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指出“然后汉光武帝诏书引黄石公‘柔能制刚,弱能制强’之语,实出书中所载军谶之文,其为汉诏援据此书,或为此书剽窃汉诏,虽均无可考,疑以传疑,亦姑过而存之焉”。虽然《后汉书》中出现了《黄石公三略》的内容,但并不能说明在东汉初年《黄石公三略》已经成书并流传。《黄石公三略》的再次出现是在东汉末年陈琳的《武军赋》中,其文中有“不在孙吴之篇三略六韬之术者”之语,说明此时《黄石公三略》已经成书并流传,并成为与《孙子兵法》《吴子》《六韬》并列的兵书。魏明帝时期的李康作《运命论》,中有“张良受黄石之符,诵三略之说”。王应麟认为“三略者,始见于此”,显然并不恰当,但这是首次将《黄石公三略》与张良联系在一起。此时期《黄石公三略》已经越来越流行,并成为拥有智谋的代名词而多次出现在文人的作品中。如晋朝袁宏的《三国名臣颂》中有“三略既陈,霸业已基”。谢灵运《撰征赋》中有“法奇于三略,义密于六韬”。庾信为矦莫陈道生写的墓志铭中有“独运六奇,专精三略”。

唐宋之际,《黄石公三略》的流传范围进一步扩大。2000年出土的辽代萧兴言墓志中,称“公之为人也,英烈人也。善太一遁甲,六镜三略”。1909年出土的黑水城西夏文文献中,发现了由西夏文书写的译本《黄石公三略》。这表明在唐宋时期,它已经在契丹人建立的辽朝和党项族建立的西夏政权中流传。而北宋元丰年间,宋神宗诏令校定《孙子》《吴子》等七部兵书,《黄石公三略》一跃成为官方认定的《武经七书》之一,变为武学圣典,地位更加尊崇。之后南宋、明朝、清朝都将包括《黄石公三略》在内的《武经七书》作为武举教科书,令武官研习。

《黄石公三略》除了在辽、西夏流传,也传播到了日本和朝鲜半岛。日本宽平年间(889—898)日皇敕命藤原佐世撰成的《日本国见在书目》中,著录的书目就有《黄石公三略》。可见在唐朝时期,《黄石公三略》就通过某种渠道流传到了日本。而且《黄石公三略》作为日本的武学教科书之一,广为流行,并产生了许多研究它的专著,如林道春的《黄石公三略评判》《三略讲义私考》,山冢义炬的《三略备考》,山鹿高祐的《三略句读》《三略谚义》《三略要证》,喜多村政方的《三略便义》等。在朝鲜半岛,1222年高丽王朝翻刻了南宋施子美的《施氏七书讲义》,这表明作为《武经七书》之一的《黄石公三略》及其注文在南宋后期已经传入朝鲜半岛。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朝鲜王朝创始人李成桂在其即位诏书中规定:“其将武之法,主掌训练观,以时讲习《武经七书》及射御之艺,以其通经多少、艺能粗精,第其高下。”《黄石公三略》成为朝鲜王朝的武学教科书之一,在朝鲜半岛的流传推广得到统治者的支持。不管是南宋、明、清时期的中国,还是古代的日本与朝鲜半岛,它都是作为武学教材被使用,显示了《黄石公三略》在培养军事人才方面的巨大作用。

二、《黄石公三略》的主要版本

在流传的过程中,《黄石公三略》产生了多个不同的版本,这些版本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现存的《黄石公三略》,根据内容的差异,可分为《武经七书》版本系统和其他版本系统。其他版本又可根据其存在形态分为传世文献节录本与出土文献本。

(一)《武经七书》版本系统

《武经七书》是元丰年间(1078—1085),宋神宗为了适应武举考试,而下诏编定。元丰三年(1080)四月乙卯,宋神宗下诏“校定《孙子》《吴子》《六韬》《司马法》《三略》《尉缭子》《李靖问对》等书,镂板行之”。此书由朱服与何去非主持校定,历经三年而成。元丰六年(1083)十一月,朱服上书“‘承诏校定《孙子》《吴子》《司马兵法》《卫公问对》《三略》《六韬》。诸家所注《孙子》互有得失,未能去取,它书虽有注解,浅陋无足采者。臣谓宜去注,行本书,以待学者之自得。’诏:‘《孙子》止用魏武帝注,余不用注。’《卫公问对》者,出阮逸家,盖逸仿杜氏所载靖兵法为之,非靖全书也”。通过这段文字可知宋朝时期流行的《黄石公三略》是带有注文的,只是在朱、何二人的建议下,注文被删除。随着《武经七书》的颁布流行,标志着《黄石公三略》得到了官方的认可,完成了经典化。同时由于《武经七书》的流行,《武经七书》之外的其他诸本基本亡佚,后世流传的《黄石公三略》皆属于《武经七书》版本系统。

现存最早的要数南宋孝宗时官版《武经七书》本《黄石公三略》(简称宋本),是如今通行主要刊本,原为清陆心源皕宋楼所藏,1906年,日本岩崎弥之助将皕宋楼藏书全部购买,此书流入日本,藏于东京静嘉堂文库。1935年,上海涵芬楼影印《续古逸丛书》,将东京静嘉堂宋本《武经七书》影印出版,题为《宋本武经七书》。此书原板框高20.1厘米、宽13.7厘米。陆心源在《宋刊武经七书》跋中写道:“宋椠本,每页二十行,每行十九字,版心有字数及刊工姓名。殷、徵、贞、恒、警、敬、完、构、让、慎皆缺避,当为宋孝宗时刊本。”董康在《书舶庸谭》载“宋椠宋印本。左右双边,每半叶十行,每行二十字”。经统计,每行实际为二十字,陆心源的描述不甚确切。除此之外,还有宋刻元明递修本、明初刻本、明嘉靖三十一年陕藩刻本、明国子监刻本、清文渊阁钞本等多个版本。除了这些白文本之外,还存在许多注释本,如下文所述的《施氏七书讲义·三略讲义》《武经七书直解·三略直解》和《武经七书汇解·三略汇解》等,这些注释本虽也属于《武经七书》版本系统,但其文字表述仍存区别。如宋本为“强者怨之所攻”,《三略讲义》同宋本。而《三略直解》与《三略汇解》为“强者人之所攻”。宋本为“全功尚人而下尽力”,《三略直解》与《三略汇解》同宋本,而《三略讲义》为“全功尚贤而下尽力”。通过文本内容的比对,《武经七书直解·三略直解》和《武经七书汇解·三略汇解》两书的文字表述更为接近而与宋本差异稍大,而《施氏七书讲义·三略讲义》与《武经七书·三略》以及《武经七书直解·三略直解》与《武经七书汇解·三略汇解》之间也存在区别,但与前者的文字歧异要小于后两者。这种歧异显示了《武经七书》版本系统的《黄石公三略》在流传中产生的微小变化。

(二)其他版本系统

1. 节录本

唐宋时期的类书《群书治要》《太平御览》以及赵蕤采摭诸家著作而成的《长短经》,都保存了《武经七书》版本系统之前的《黄石公三略》的许多内容。

(1)《群书治要》

《群书治要》卷四十《三略》保存了一部分《黄石公三略》的内容,由于编纂《群书治要》的目的是“务乎政术”“以备劝戒”,与此无关的内容《群书治要》并未节录,该书保留的古本《黄石公三略》不及《七书》本的三分之一。不过此书除了《黄石公三略》以外,还保存了一部分《黄石公三略》的古注,而这些古注文与《武经七书》版本系统的注文并不相同,弥足珍贵。

(2)《长短经》

《长短经》为唐人赵蕤所著,其在序文中论述著书目的为“恐儒者溺于所闻,不知王霸殊略,故叙以长短术,以经纶通变者创立题目,总六十有三篇,合为十卷,名曰《长短经》”。《黄石公三略》与此主题相关的内容也被其引录,主要分布在卷一《文上》、卷二《文中》、卷八《杂说》、卷九《将体》,其他各卷也略有引录,引录内容约占《黄石公三略》的三分之一。

(3)《太平御览》

《太平御览》是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由李昉等人主持编修,内容浩繁,保存了宋以前的大量文献,其中包括古本《黄石公三略》的内容。这些内容主要分布在《太平御览》卷二七三,也有零星内容散见于他卷。《太平御览》所引内容有部分重合,且存在同一内容在不同卷中的语言表述略有差异,如卷二八一所引为“人有遗一箪之醪者,使投诸河,令士众向流而挹之。夫一箪之醪不能味一河,然而三军之士思为之死者何也?以滋味及已也”,卷八四五所引则为“昔者良将用兵,人有馈一单醪者。使投之于河,令将士迎流而饮之。夫一单醪不能味一河水,三军思为之死,非滋味及之也”。说明《太平御览》所引内容可能来自不同的版本。

上述三书引录的《黄石公三略》内容并不相一,但将它们重合的内容与《武经七书》版本系统进行比较,发现它们之间还是存在一致性。如:

宋刊《武经七书》本:

专己则下归咎,自伐则下少功,信谗则众离心,贪财则奸不禁,内顾则士卒淫。

《群书治要》《长短经》与《太平御览》所引:

将专己则下归咎,将自臧则下少功,将受谗则下有离心,将贪财则奸不禁,将内顾则士卒慕。

这种一致性,表明它们的底本可能属于同一系版本系统。

2. 出土文献本

《俄藏敦煌文献》第17册有一件编号为Дх17449R的残页,其内容出自《黄石公三略》。根据刘景云的介绍:此卷子为一纸,质地细麻纸,棕褐色,长52.49厘米,高23.76厘米,书写版心高21.18厘米,乌丝栏,字体为秦隶,篆意较浓,卷背为朱批收支历,该文书存26行,行大字12~14字不等,残卷存大字236字,夹注小字167字。并根据纸质、纸色及书法、款式,判断此文书为5世纪抄本。其大字内容出自《黄石公三略·上略》“得其干……战之所以”。

该文书是现存最早的手抄本《黄石公三略》。通过对比,此文书上所载《黄石公三略》与后世流传的其他版本系统的《黄石公三略》内容并不一致。如:

敦煌夹注本:军幕未辨,将不言倦。

《群书治要》:军幕未辨,将不言倦;冬不服裘,夏不操扇,是谓礼将。

《长短经》:军幕未辨,将不言倦;冬不服裘,夏不操扇,是谓礼将。

《太平御览》:军幕未办,时不言倦。冬不服裘,夏不操扇,是谓礼也。

西夏本:军帐未办,将不言倦。冬不服裘,夏不操扇,雨不张盖,此者将礼也。

宋刊《武经七书》本:军幕未办,将不言倦。军灶未炊,将不言饥。冬不服裘,夏不操扇,雨不张盖,是谓将礼。

可以看出,敦煌夹注本与《群书治要》《长短经》《太平御览》等唐宋引文本、出土的西夏本以及《武经七书》版本系统之间存在内容差异,而且年代越晚的版本系统内容越丰富,不仅表明敦煌夹注本是一个独立的版本系统,具有重要版本价值,而且还说明《黄石公三略》这个文本是层累形成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有新的内容进入《黄石公三略》的文本之中。同时敦煌夹注本也可以为校他书之误提供佐证。如“故兵有全胜,敌有□囚”。此句中宋刊《七书》本作“故兵有全胜,敌有全因”,然而《武经直解》与《武经汇解》同宋刊本,此书描述我军大胜,敌军大败的情景,当为“囚”,而“因”字则不可解,故敦煌出土《黄石公三略》残页无误。

西夏文《黄石公三略》由俄国探险家科兹洛夫(P. K. Kozlov)于1909年在今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黑水城遗址(又称哈喇浩特Khara-Khoto)发掘出土,现收藏于俄罗斯科学院东方文献研究所,共有三个编号分别是Инв. № 578、715、716。根据克恰诺夫的介绍:

为刊本,蝴蝶装。页面:18.5厘米×11.5厘米;文面:15.5厘米×10.5厘米;六行,行13~16字不等;文中有双行注文,行21字。西夏文篇名在页面中央,页码用西夏文。

Инв. № 578 存有上略第17页左~26页右,18面;保存中等。Инв. № 715存上略第1~26页,中略27~34页,64面;下略第35~43页,18面(无尾);保存极坏,正文有红色标点;第16页左面曾用手工修复,保存极坏。版本同Инв.№ 578。

Инв. № 716存上略7~26页,40面;中略第27~34页,16面;下略第35~41页,12面;保存极坏,版本同Инв. № 578。

现存部分,上略、中略个别文字稍有残缺外,内容基本保存,下略“臣当君尊,上下乃昏”之后的内容残缺。

除却上述3个编号外,日本学者松泽博考释出Инв. № 3771“夏译汉籍”内容为《黄石公三略》。该文书为写本,内容出自《黄石公三略·下略》,为“虽有圣主,不能致其治……虽贫不食乱邦之禄”。除此之外,《英藏黑水城文献》中保存西夏文《黄石公三略》残片一件,是斯坦因(Stein)于1914年在内蒙古额济纳旗黑水城遗址所得,编号为“Or.12380-872(K.K.Ⅱ .0270.uu.21)”,蝴蝶装刻本。经梁丽莎考证,存正文20余字,注文5字,与Инв. № 578 为同一版本,内容出自《黄石公三略·下略》,为“其道高而名扬于后世……是王道也”c。综合现存的西夏文《黄石公三略》存佚情况,可知西夏文《黄石公三略》除下略“臣当君尊,上下乃昏”之后的小部分内容残缺外,大部分内容都保存完整。

西夏文《黄石公三略》有序言,现存部分卷上、卷中末尾有赞语,卷下残缺,但根据卷上、卷中的内容判断,卷下亦当有赞语。而《武经七书》版本系统的《黄石公三略》卷末并无赞语。在文本结构上,西夏本与《武经七书》版本系统部分文本内容的顺序也存在差异。如下:

宋本:

A

《军谶》曰:内贪外廉,诈誉取名,窃公为恩,令上下昏,饰躬正颜,以获高官,是谓盗端。

《军谶》曰:群吏朋党,各进所亲,招举奸枉,抑挫仁贤,背公立私,同位相讪,是谓乱源。

《军谶》曰:强宗聚奸,无位而尊,威无不震。葛藟相连,种德立恩,夺在位权,侵侮下民,国内哗喧,臣蔽不言,是谓乱根。

《军谶》曰:世世作奸,侵盗县官,进退求便,委曲弄文,以危其君,是谓国奸。

B

《军谶》曰:吏多民寡,尊卑相若,强弱相虏,莫适禁御,延及君子,国受其咎。

《军谶》曰:善善不进,恶恶不退,贤者隐蔽,不肖在位,国受其害。

《军谶》曰:枝叶强大,比周居势,卑贱陵贵,久而益大,上不忍废,国受其败。

C

《军谶》曰:佞臣在上,一军皆讼。引威自与,动违于众。无进无退,苟然取容。专任自己,举措伐功。诽谤盛德,诬述庸庸。无善无恶,皆与己同。稽留行事,命令不通。造作奇政,变古易常。君用佞人,必受祸殃。

《军谶》曰:奸雄相称,障蔽主明。毁誉并兴,壅塞主聪。各阿所私,令主失忠。故主察异言,乃睹其萌。主聘儒贤,奸雄乃遁。主任旧齿,万事乃理。主聘岩穴,士乃得实。谋及负薪,功乃可述。不失人心,德乃洋溢。

西夏本:

B

军文曰:吏多民寡,尊卑相妒。强相侵凌,无有禁者。延及君子,国家遭祸。

军文曰:善善不进,恶恶不退,巧智隐蔽,擢愚笨,则必定受祸。

军文曰:枝叶茂盛,亲近恶类,卑贱凌贵人,渐渐成风,上下皆知,以默不贬,国必定亡。

A

军文曰:内贪外廉,佯装求名,君恩归己,上下为昏,外表佯喜,以获高官,故为乱之本。

军文曰:奸臣朋党,擢升己亲。任用奸邪,抑制仁贤,专己而为,同位相谤,是混乱源。

军文曰:恃势招奸,无信居位,威行无不惧。茂盛如葛藟,种德立恩,夺取位权。侵侮下民,国内哗喧,智蔽不言,是谓乱根。

军文曰:世世作奸,侵盗禄位,进退求便,曲解法理,是君之祸。

C

军文曰:佞臣居位,军人诉讼,施威无德,动与众违,不进不退,暂时求安,言说己意,动时计功,诽谤有德,称颂无功。善恶二者,与己好同,懈怠国事,君令不行。变易常法,造作苛政。君用佞人,必定受祸。

军文曰:恶人相赞,障主之明。毁誉并兴,主智乃灭。擢己喜之人,令主失德。故主察异事,乃虑未生,辨忠奸则知人性也。主擢升贤人,则奸佞自远。年长居位,万事成治。主山谷求贤,是国之宝。

宋本的顺序为A→B→C,西夏本则变为B→A→C。

在内容上,西夏文《黄石公三略》与《武经七书》版本系统及《群书治要》《长短经》《太平御览》都有联系。如:

《长短经》与《太平御览》所引:将忧则内疑。

西夏本:将忧则内外不相信。

宋刊《武经七书》本:将忧则内外不相信。

此处西夏本内容更契合宋本。

《群书治要》《长短经》与《太平御览》所引:将专己则下归咎,将自臧则下少功,将受谗则下有离心,将贪财则奸不禁,将内顾则士卒慕。

西夏本:将自谋则不收名,将自赞则下少功,将听谗言则下人离心,将贪财则谗佞难禁,将恋家则兵亦恋。

宋刊《武经七书》本:专己则下归咎,自伐则下少功,信谗则众离心,贪财则奸不禁,内顾则士卒淫。

此处西夏本内容更契合《群书治要》《长短经》《太平御览》等节录本。西夏本与《武经七书》版本系统在文本结构和内容表述上都存在一定差异,因此西夏本是不同于《武经七书》版本系统的一个新的版本系统。

因为西夏本与唐宋节录本和《武经七书》版本系统之间在内容上既有区别又有相同之处,故而钟焓认为西夏本是《武经七书》与《群书治要》《长短经》《太平御览》等节录本之间的一个过渡版本。

通过上述诸版本之间内容的比较,大致可以梳理出《黄石公三略》诸版本之间

的传承脉络。如下:

唐宋节录本

(《群书治要》《长短经》与《太平御览》)

西夏本

《武经七书》版本系统

三、《黄石公三略》的注释

由于《黄石公三略》的日渐流行和影响的扩大,其专门的注释也开始出现。《魏书·刘昞传》“昞以三史文繁,著《略记》百三十篇、八十四卷,《凉书》十卷,《敦煌实录》二十卷,《方言》三卷,《靖恭堂铭》一卷,《注周易》《韩子》《人物志》《黄石公三略》,并行于世”。敦煌出土的《黄石公三略》残页除正文外,还有双行小注,经统计有注文14条,注文内容与传世文献中保存的注文相异。因为此文书的时代在隋朝以前,与刘昞时代相近,故刘景云认为此注文即是刘昞的《黄石公三略》注。但由于注文并无注者的任何信息,且传世文献中也无刘昞注的内容,因此藤井律之认为此注文是否为刘昞注,还不能轻下结论,显然藤井律之的看法更为稳妥。

除了刘昞注外,此时还出现了成氏注。《隋书·经籍志》载“《黄石公三略》三卷,下邳神人撰,成氏注。梁又有《黄石公记》三卷,《黄石公略》注三卷”。唐初魏徵等人编纂的类书《群书治要》引录的《黄石公三略》的内容及古注文,因《群书治要》的成书略早于《隋书》,且两书都由魏徵主持修撰,所以钟焓认为《群书治要》中的《黄石公三略》注应就是《隋书·经籍志》所载的“成氏注”,其观点当不误。《长短经》中引录的《黄石公三略》也有注文,周斌认为可能也是成氏注,《长短经》与《群书治要》重合的注文有6条,其中5条注文的内容相同,亦表明《长短经》中与《群书治要》中的注文很可能同源,所以周斌的观点亦不误。宋人编修的类书《太平御览》中所引的《黄石公三略》也存有大量注文,且与《长短经》俱存的注文,内容也基本相同,两者必定源自同一古注。

北宋时期,何去非曾著《三略讲义》三卷。《文献通考》载吕惠卿著“《三略素书解》一卷”,“三略”一般指《黄石公三略》,《三略素书解》当是注解《黄石公三略》与《黄石公素书》。《通志·艺文略》载:“《黄石公三略》,三卷。下邳神人撰,成氏注。《三略》,三卷。吕惠卿注。……《黄石公素书》,一卷。《素书》,二卷。吕惠卿注。”《三略》与《素书》后标注的吕惠卿注当是《文献通考》所载的《三略素书解》。不过何去非的《三略讲义》、吕惠卿的《三略素书解》都已亡佚,其注文为何已无从得知。

除此之外,黑水城出土的西夏文《黄石公三略》也是一个注释本,注文侧重义理阐释,有注文439条,与《群书治要》《长短经》和《太平御览》所引注文相合的共80条。钟焓研究指出,此注文是宋人在承袭成氏注的基础上,扩充而来。西夏本注文是目前以《武经七书》为底本而形成的保存最完整的注释本。

《武经七书》流传之后,以《武经七书》本《黄石公三略》为底本,产生了三十余种不同的注释本。现存最早的将《武经七书》作为一个整体统一注释的兵书,是由施子美所著的《施氏七书讲义》,书中主要以儒家理念阐释兵家精神。全书共四十二卷,其中《三略讲义》三卷。江伯虎在得到此书后,为之作序,序中言:

三山施公子美为儒者流,谈兵家事,年少而升右庠,不数载而取高第,为孙吴之学者,多宗师之。今得其平昔所著《七书讲义》于学舍间。观其议论,出自胸臆,又引史传为之参证,古人成败之迹,奇正之用皆得以鉴观焉。虽曰“兵不可易言,若是施之用,亦岂至不知合变也?”于是锓木以广其传。

通过此序言可知,施子美是以儒者身份讲习兵学。同时可知此书为武学教科书,初始时流传范围较小,后由于江伯虎“锓木以广其传”,此书始在社会中传播,并迅速流传到朝鲜半岛和日本。朝鲜半岛的高丽王朝在贞祐十年(1222)翻刻了《施氏七书讲义》,日本建治二年(1276),金泽文库创始人北条实时命其子北条显时抄录了《施氏七书讲义》一书。

后世流行较广的注释本还有《武经七书直解》和《武经七书汇解》。《武经七书直解》为明初进士刘寅奉朱元璋之命而作,目的是“俾军官子孙讲读武书,通晓者临期试用”,全书字解与句解相结合,并佐之以史实,文义简明扼要,浅显易懂,共二十五卷,《三略直解》有三卷。

《武经七书汇解》是清康熙年间朱墉所著。清朝初年,为应武举之用,出现了众多《武经七书》汇解。如《武经汇纂》《武经七书讲义全汇合参》《(增补)武经七书汇解》《武经七书汇解》等版本问世,所撰水平、质量参差不齐。朱墉征引书目85种,著成《武经七书汇解》,是清代最重要的《武经七书》注本。

通过梳理发现,《黄石公三略》问世之后,不仅在中国广为流传,也遍及朝鲜半岛、日本,显示了中华文化的巨大影响力。在流传过程中,产生的不同版本及这些版本之间的内容差异,可以让我们了解《黄石公三略》在流传过程中的变与不变,并且为今人校证《黄石公三略》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而这些注文,既让今人看到了各时代学者对《黄石公三略》的理解,也为后世认识《黄石公三略》的深邃思想提供了有益借鉴。

一 宋史研究资讯一

邮箱:txq1627@126.com

来源:宋史研究资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