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凌晨四点的武汉,深秋的暴雨砸得柏油马路噼啪作响。街角那家煨汤馆却亮着微光,七十岁的陈师傅正守着那口三尺大铫子,锅里咕嘟着今冬第一锅排骨藕汤。
> 凌晨四点的武汉,深秋的暴雨砸得柏油马路噼啪作响。街角那家煨汤馆却亮着微光,七十岁的陈师傅正守着那口三尺大铫子,锅里咕嘟着今冬第一锅排骨藕汤。
雨水顺着屋檐串成珠帘,店里坐着几个浑身湿透的快递小哥,双手捧着粗瓷大碗,热气扑在脸上。没人说话,只有喝汤时偶尔发出的满足叹息。
“这雨下的,喝碗汤再跑单子。”陈师傅又添了一勺汤,“咱湖北的藕汤啊,就是专治各种不开心。”
---
01 九孔藕与铫子,湖北汤的灵魂CP
湖北人炖汤,武器很讲究。
必须是那种肚大口小的深砂铫子,土陶材质,常年煨汤内壁已经吸饱了油脂香气。武汉老会宾楼的老师傅说过:“高压锅炖汤是洗澡,慢火铫子煨汤才是泡温泉。”
食材更要挑剔。湖北洪湖的九孔藕,生吃清甜,熟吃粉糯。老师傅教徒弟:“挑藕要选第三第四节,太嫩没粉性,太老嚼不动。用刀背拍藕时感觉有韧性,这才是好藕。”
排骨要选肉厚的龙骨,冷水下锅焯出血沫。煨汤时不放葱只放姜,最后撒一把胡椒——这是湖北人才懂的默契。
江夏区一家开了四十年的汤馆老板说秘诀:“大火滚开,小火慢煨,一煨就是四小时。要让藕的淀粉慢慢融化进汤里,汤色变成淡淡的粉红,这才是到位了。”
02 暴雨中的汤馆,湖北人的避难所
去年夏天武汉那场特大暴雨,很多地方淹成了河。楚河汉街的一家煨汤馆却挤满了人——不全是来吃饭的,更多的是进来躲雨的。
老板老李干脆搬出所有凳子:“都进来坐,不收钱!喝口热汤暖暖身子。”
结果那天卖出了平时三倍的汤。有个小姑娘浑身湿透地走进来,喝完汤后偷偷在碗底压了张纸条:“谢谢这碗汤,让我想起外婆的味道。”
在湖北,汤馆从不只是吃饭的地方。武昌一家24小时汤馆的老板告诉我,深夜来的多是刚下班的人:“的士司机、护士、代驾,进来喝碗汤,发会儿呆,好像就能续上明天的力气。”
03 一碗热汤,藏着多少湖北人的记忆
武汉作家池莉在《烦恼人生》里写:“武汉人可以不热干面,但不能不喝汤。”
38岁的设计师林薇还记得,十年前刚去北京工作时,妈妈在她行李箱塞了整整一包洪湖干藕:“北京买的藕炖不烂,你想家了就自己煨汤。”
结果她真的在北京复刻出了家乡味。现在每年冬天,她都会给北京邻居送藕汤:“楼上的东北大姐第一次喝时哭了,说想起她妈做的酸菜粉条。”
在抖音上,“湖北藕汤”话题有超过2亿次播放。最火的一条视频里,在深圳打工的湖北小伙收到妈妈寄来的冷冻藕汤,加热时对着镜头哽咽:“这味道,瞬间把我拽回老家厨房。”
04 为什么湖北人的乡愁总是热的
华中师大的民俗学教授解释过这个现象:“湖北千湖之省,水多藕多,煨汤成了最自然的烹饪方式。更重要的是,湖北历史上多次大移民,汤成了集体记忆的载体。”
确实,从明清时期的“江西填湖广”,到上世纪三线建设,湖北人总是在迁徙。但无论走到哪里,一碗煨汤就能瞬间唤醒共同记忆。
在湖北人的情感词典里,汤从来不只是食物。孩子考学、恋人吵架、老人病愈——所有人生重要时刻,都有一碗汤在场。
汉口一家老字号甚至开发出“情绪汤单”:失恋喝酸辣肚丝汤,想家喝排骨藕汤,庆功喝鸡汤。老板说得妙:“胃暖和了,心就踏实了。”
---
今晚,又一场暴雨袭击武汉。外卖平台的数据显示,藕汤订单比平时多了三成。无数人在这湿冷的夜晚,点开手机,寻找那口熟悉的热度。
45岁的出租车司机老王刚送完最后一单,把车停在熟悉的汤馆前。老板娘一见他就笑:“老规矩,多加藕?”
窗外雨声渐密,店里蒸汽氤氲。老王捧着那碗滚烫的藕汤,忽然想起二十年前离家的那个雨夜,母亲也是这样递给他一碗汤:“外面再冷,记得喝口热的。”
此刻,在北上广深的写字楼里,在纽约伦敦的公寓里,无数湖北人正对着手机里的家乡视频咽口水。他们知道,无论走多远,那碗热汤永远在故乡等着。
你说,这周末要不要也给家人煨一锅汤?毕竟,再大的雨,总会停;再冷的天,一碗热汤就能回暖。
来源:小勇美食厨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