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夏末初秋,清风拂过河畔垂柳,幸福河碧波荡漾,倒映着白墙黛瓦的民居,白鹭掠过水面,泛起圈圈涟漪。这幅动静相宜的田园画卷,是建湖县恒济镇建河村的日常。这座拥有近400年历史的村庄,曾因黄河夺淮沉淀下厚重乡土记忆,如今以“玻璃产业破冰、生态环境蝶变、文明乡风浸润”的
夏末初秋,清风拂过河畔垂柳,幸福河碧波荡漾,倒映着白墙黛瓦的民居,白鹭掠过水面,泛起圈圈涟漪。这幅动静相宜的田园画卷,是建湖县恒济镇建河村的日常。这座拥有近400年历史的村庄,曾因黄河夺淮沉淀下厚重乡土记忆,如今以“玻璃产业破冰、生态环境蝶变、文明乡风浸润”的实践,实现了“让村民住得好、过得好、日子美”的初心。获评全国文明村、江苏省传统村落、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江苏省电子商务十强村等荣誉称号,成为乡村振兴浪潮中的“水乡明珠”。
文化铸魂:“传承+创新”涵养乡村气质
明崇祯五年(1632年),黄河夺淮入海,在苏家嘴等处决堤,洪水裹挟泥沙淹没了此地曾有的永安镇。水退之后,人们筑起建丰圩与河丰圩两道长堤,并取两堤首字将村庄命名为“建河村”。由此至今,建河村已有近400年历史。
在800平方米村史馆里,馆内陈列着从建村以来的各类老物件,有农耕时代的农具,如犁、耙、蓑衣等,展现着过去村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修身以立本,立德以正行”“处世当存仁厚,待人须守诚信”……泛黄的《谢氏家训》《俞氏家训》成为村里后辈如何做人处世的训诫;13节红、黄、绿、紫四色彩龙,是非遗舞龙队的百年传承;墙壁上挂着一幅幅泛黄的老照片,记录了建河村不同时期的发展变迁。
村里青年路蜿蜒穿过白墙黛瓦,村口百年老槐树的虬枝上,至今还挂着抗战时期留下的弹痕。作为远近闻名的“红色文化村”,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镌刻着革命先辈的热血印记。
“1943年,中共苏中二分区委在此创办《人民报》印刷厂,工人在敌人封锁下印刷报纸,传播革命思想……”在《人民报》印刷厂旧址,建河村老书记谢红光向参观者讲述红色故事。
建河村红色底蕴深厚,抗战时期是新四军敌后工作重要据点。为传承红色基因,该村投资50万元修缮印刷厂旧址,复原印刷车间等场景,陈列革命文物,打造盐城市级红色教育基地,吸引众多人前来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时光流转,红色传承从未间断。为培育文明乡风,建河村推行“乡风文明积分制”,制定详细细则:“家庭成员获表扬”“带动致富”等加分,“随地吐痰”“铺张浪费”等扣分。积分每月公示,可兑换生活用品。制度实施以来,村民形成了人人讲文明、户户兴新风的良好氛围。
“现在村里互帮互助多了,铺张浪费少了,文明新风浸润人心。”建河村党总支书记俞进雷说。
生态赋能:“美景+便利”擦亮乡村颜值
建河村里,鳞次栉比的农民公寓与白墙黛瓦的谢庄、俞庄、范庄三个传统村庄形成了鲜明对比。老村庄修旧、推陈出新后,掩映在乡村绿地里的传统村落与新型农村社区完美融合。
“我们这儿的楼房和城里别墅没区别吧!”站在农民公寓前,村民谢晋余难掩激动。2021年,建河村启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在24.5亩地块上建成4排48栋住宅楼,配套独立车库、阳台及水电气宽带,周边还有卫生室、乡村绿地和幸福河风光带。
除新建公寓,建河村还修缮改造22套危旧房屋,统一更换门窗、修缮屋顶、硬化庭院,让老房子“有古韵”且“适居住”。“家家户户门前都干干净净的,环境好,住着舒心呐。”正在老年活动室里看电视的村民谢晋高乐呵呵地说。
居住条件改善的同时,村庄环境、配套设施同步升级。建河村投资80万元铺设污水管网2800多米,实现全村覆盖;完成98%以上农户户厕改造,新建5座标准化公厕;天然气实现了户户通;建立“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垃圾分类体系,设3处中转站、12个清运点,终结“污水乱排、垃圾乱堆”。
为打造“四季有花、处处有景”的环境,建河村在幸福河畔种植3.5万株景观苗木,建成1.5公里风光带,设亲水平台、休闲步道;在村中心新建2万平方米公园绿地,配备健身器材;全村绿化面积超300亩,绿化率超40%。2022年该村获评 “江苏省森林村庄”,2023年入选“江苏省第二批乡村旅游重点村”。
建河村还创新“美丽庭院”创建模式,每月最后一个工作日设“庭院内外清洁日”,组织人员引导村民美化环境;绘制1200平方米文化墙宣传文明环保;每季度开展“美丽庭院”星级评选,对“五星庭院”给予奖励。目前,全村“三星级以上美丽庭院”占比达85%,形成“一户一景、一村一韵”风貌。
产业筑基:“玻璃+电商”点燃富民引擎
在建河村,《俞氏家训》是点亮乡村创业路的明灯。1976年,俞万鸿携玻璃技艺扎根故土,创办村企;如今,建河村人以《俞氏家训》中“诚信为本,利从义出”训诫引领企业转型。在优良家风指引下,不仅壮大村集体经济,更让村民习得技能、增收致富,走出一条家风助创业、创业促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
在玻璃工艺品展示厅里,茶具、酒具、圣诞礼品……琉光璃彩、晶莹剔透的玻璃制品琳琅满目,造型别致。“玻璃加工手艺已成为建河村村民致富的‘金钥匙’。”俞进雷说,玻璃加工手艺不仅让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增收致富,还吸引了一批在外务工青年返乡创业就业,为产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
为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建河村积极拥抱“互联网+”模式,建成1500平方米的电商服务中心,培育发展了36家玻璃工艺品电商户。“建河村玻璃产业不仅‘卖得多’,更‘卖得好’。”俞进雷介绍,村民钻研设计,百余个产品获国家专利。每年广交会、上海文创展上,村民带着自主设计产品与客商洽谈,部分产品出口欧美、东南亚。
不仅如此,建河村依托“水乡”优势,打造池塘循环水生态养殖与水产品深加工项目,建成1700亩生态大闸蟹养殖区、1200亩稻田综合种养区。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吸纳200余名本地村民就业,人均年增收5万元以上。
如今的建河村,兼具水乡古韵与现代活力,传承红色记忆且洋溢文明新风。未来,该村将深化“产业+文化”融合,开发玻璃文创产品、拓展电商渠道,提升文化阵地功能,优化生态与公共服务,让水乡古村绽放更耀眼的光芒。
铁军“纸弹”飞
嵇绍波
东山不老宝梅堂源远流长,铁军“纸弹”印刷厂星火燎原。
沿着建湖县恒济镇建河村党群服务中心门前的青年路向东,一座门楼拦住了我的脚步,抬头见到门楼两侧柱子上的对联,大量信息顷刻涌来……
宝梅堂是说这里曾是建河村的谢氏宗祠,印刷厂是说这里曾是中共苏中二分区委《人民报》印刷厂旧址。而铁军“纸弹”四个字,突然从对联中挣脱而出,呼啸着飞过来,击中我的胸膛。我没有疼痛,也没有流血,却产生一种莫名的悸动。
脚步移不动了,我默默凝视着。恍惚间,铁军“纸弹”埋进我的身体,慢慢孵化出翅膀,然后缓缓飞起,牵引着我向着更深处走去。
我迅速调动有限的知识储备,一边缅怀,一边思考。铁军“纸弹”并不是真正的武器弹药,而是一种用于心理战的宣传材料,通常装在炮弹或容器中,利用大炮或飞机投掷到敌方阵地,以达到影响敌方士气为目的。
而刚才莫名的悸动似在提醒我,铁军“纸弹”的功能并不仅仅于此。探秘的心情更加迫切了,我要近距离地靠近生产铁军“纸弹”的工厂。
陪同讲解的建河村党总支书记俞进雷,一个当过兵的硬汉子,向我娓娓道来。1944年春天,为了适应形势发展需要,遵照毛泽东关于“每个根据地都要建立印刷厂、出版书报,组织发行和输送机关”的指示,中共苏中二分区委(现扬州、泰州两市的辖区)在宝应县临广洋湖南岸的柳堡村,建立了《人民报》印刷厂,并于6月12日出版了第一张《人民报》。
为避免敌军骚扰,便于隐蔽转移,上级决定于是年秋天(农历十月十九日),将报社及印刷厂转移到五分区的建河村谢庄,印刷厂就设在谢氏宗祠内……
抬脚迈入室内,一张张图片挂在墙上,裹着壮烈的历史气息,雪花般扑来,承载着记忆的文字和图像活过来,生动地诉说着当年峥嵘岁月。《人民报》及印刷厂转移到建河村是游击办报,工作人员有30多人,都是新四军官兵,隶属新四军一师政治部,陈辉担任印刷厂厂长。
报纸出版周期是三日一刊,为了保证按时出版,村妇救会组织村中妇女,轮流到印刷厂帮助切纸、分装;老村长谢立祥安排村里的男人,轮流协助报社运送报纸。因为是秘密印发,村民便将报纸捆藏在柴草或稻草中间,走水路用小船运送到宝应县陶家林分发处。
有一次,村里得到可靠情报,敌人要下乡进剿。情况万分火急,报社同志立即把机器搬到船上,提前藏进芦荡深处,坚持一个多星期,一期不落地出版了三期。村民们深知报社同志的生活给养是一个大问题,老村长谢立祥带着几名农救会员,从邻村搞到几屉糕饼,佯装下荡割柴草,用船悄悄地运送进去,让报社同志摆脱了饥饿的煎熬。
东北角两个年轻的身影把我的目光拉了过去。“他们”身姿挺拔,穿着新四军军服,一坐一站:坐着的手中拿着一卷纸,目光前视,仿佛正在聆听印刷机的美妙音响;站着的面前是一台印刷机,眉眼低垂,仿佛正在凝视印刷着的《人民报》。
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印刷出来的《人民报》,及时报道了“鲁南大捷”“枣庄大捷”“鲁西大捷”“溱潼莫家堡之战”等重要新闻,极大地鼓舞了二、五分区乃至整个苏皖边区军民的革命斗志,也使敌人见之闻风丧胆。
目光渐渐向新四军战士身后延伸,看到印刷机后面图片上的四个红色大字:纸弹激志。蓦然想到门楼对联上的“铁军纸弹”4个字,所有的困惑迎刃而解。
铁军“纸弹”飞向敌人能让敌人精神崩溃,不战自败;飞向军民会让军民激昂斗志,勇往直前。我若有所思,不禁向身边的人发问,如果铁军“纸弹”飞向身边的人,又会怎么样呢?俞进雷嘴角弯起了一个弧度,有神秘,有笑意。我突然产生一种冲动,要把他嘴角弯起的弧度摘下来,伸进历史深处,我相信,一定能挖到许多生动有趣的故事。
我仔细寻觅,果真听到一个个值得珍藏的故事。报社记者每天要走很远的路,几天就跑破一双鞋,报社3位女青年向村里的谢晋懿、谢晋玉两位姑娘学做鞋。其中一位是来自上海的高中毕业生,为了学做鞋,准备把自己一件半新衬衫剪了做“铺衬”。谢晋懿的母亲见状连忙拦住,让几位妇女从家里取来“零头布”,送给她做鞋底。上海姑娘过意不去,便把衬衫送给了村民张文章的妻子。
不仅如此,战地黄花分外香,“建河版”的《柳堡的故事》也格外感人。印刷厂厂长陈辉,是一个二十出头的帅小伙,说话铿锵有力,办事精明干练。当时他住在村民谢应明家。谢应明有个女儿叫谢晋白,不仅模样儿标致,而且还勤奋好学,经常捧着识字课本向陈辉求教,一来二去,两人互生情愫,订下了婚约。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他们在陈辉家乡江阴璜土结婚,成就了战地鸳鸯的美满姻缘。原来铁军“纸弹”飞向身边人,不仅能促进军民鱼水之情,还能提供人们期望的美好和情爱,给艰难岁月涂抹上温暖亮丽的底色。
出了印刷厂旧址,我仿佛听到印刷机依然奏着美妙音符,坚持不懈地生产着铁军“纸弹”。只不过,报道的内容已经与时俱进,素材为非遗舞龙、农业现代化、传统玻璃产业与电商等。至于“记者”?建河村村民自然当仁不让,在新的时代,以青年路为笔,饱蘸幸福河的水奋笔抒写,坚决不停更,让铁军“纸弹”飞,持续飞,永不停歇地飞!(作者系中国作协会员,盐城市儿童文学委员会副主任)
来源:射阳市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