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仅仅是人形机器人、具身智能,2025年外滩大会上,一批"85后"、"90后"乃至"00后"的年轻科技人才正以令人惊叹的速度和深度,在人工智能、核聚变、密码学、开源社区等多元领域开疆拓土。
不仅仅是人形机器人、具身智能,2025年外滩大会上,一批"85后"、"90后"乃至"00后"的年轻科技人才正以令人惊叹的速度和深度,在人工智能、核聚变、密码学、开源社区等多元领域开疆拓土。
他们不仅仅是各自领域的佼佼者,更是中国科技创新浪潮的生力军,以跨界思维、开放态度和全球视野,重新定义着科技的边界和可能性。
在智能体技术这一人工智能最富前景的新疆域,几位中国年轻科研者正以匠人般的专注和开拓者的勇气,重塑AI从“思考”到“行动”的进化路径。
1996年出生的范文栋作为CAMEL AI的核心成员和Eigent AI的技术负责人,深耕于智能体领域的前沿。“通用Agent一定存在,Agent也有Scaling Law(规模定律)。”范文栋的观点鲜明而坚定。他参与的OWL项目十天内便在GitHub上斩获1万+星标,这一成就印证了他对技术趋势的敏锐洞察。
范文栋预见智能体技术将经历从辅助工具到自动化单体Agent,最终迈向多Agent系统的三阶段进化。“当下AI浪潮中创业成功的关键,不仅是技术实现能力,更在于团队的认知水平、对技术趋势的判断力以及对商业模式的深刻理解。”他此前在公开场合的这番论述,道出了科技创新不仅仅是技术本身,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本质。
相比之下,来自Meta的朱哲清则以“强化学习才是驱动Agent的真正引擎”为信念,创立了Pokee AI。从“科幻PPT”到仅用7个月时间打造出能够自主调用20多种工具的智能体系统,朱哲清的创业故事印证了坚守技术“第一性原理”的力量。
“从聊天助手到数字员工,AI必将完成从‘思考者’到‘行动者’的转变。”朱哲清这一洞见,正随着他的产品逐步变为现实,也为整个AI Agent赛道注入了强劲的信心。
开源赋能:技术民主化的推动者在科技创新的浪潮中,开源社区作为知识传播与协作创新的重要平台,正被越来越多的年轻科技人视为实现技术民主化的关键途径。
IDEA研究院的祝海林,通过auto-coder系列开源项目,不仅创造了一套高效的AI辅助编程工具,更是通过“自举”方式——用auto-coder开发auto-coder,展现了极客精神的魅力。这一创新为他赢得了GitCode 2024年度十大开源项目及年度开源人物的双重荣誉。
“AI不是编程的终结者,而是强大的‘副驾驶’。”祝海林对AI与人类关系的思考颇具深度,“人类依然需要成为各领域的专家,创意和专业知识是无法被替代的。”这种平衡的观点,正是开源社区集体智慧的体现。
范文栋对开源的热情同样值得关注。“开源社区不仅仅是获取免费代码,更是一种开放式的协作和思辨模式。”这一理念使他从“为爱发电”的开源贡献者,逐步成长为引领智能体技术发展的关键力量。他主导的CAMEL和OWL项目,正是这种开源精神的具体体现,也为全球开发者提供了参与AI前沿的入口。
AIGC与艺术:创意边界的重新定义随着生成式AI的迅猛发展,创意产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在这一浪潮中,科技与艺术的跨界融合者们,正以开放心态探索着创作的新可能。
85后的赵汗青,从美院毕业后在互联网行业打拼15年,最终选择在AIGC领域创业,成立汗青工作室和AI.TALK品牌。他打造的AI歌手Yuri凭借单曲《Surreal》全网播放量突破700万次,并成功与国际一线品牌达成合作,展示了AI创作的无限可能。
“AI不会杀死创作,但会杀死平庸。”赵汗青这一犀利观点背后,是对创作本质的深刻思考,“AI不是艺术的终结者,而是创作民主化的开启者。当技术让创作变得民主化,我们更应关注idea的价值,而非纠结工具本身。”
同样立足于艺术与科技交汇点的卢小旭,则从游戏音乐创作起步,见证并参与了中国游戏产业的崛起。面对AI对音乐创作的冲击,他展现出超前的适应能力,将各种AI工具整合进工作流程,大幅提升了创作效率。
“AI不是替代人类,而是重塑所有工业流程——专才已死,通才当立。”卢小旭的洞见,正是当下创意产业变革的精准写照,也为创意工作者提供了在AI时代重新定位自我的思路。
基础科学与前沿技术:支撑未来的力量在喧嚣的科技创业浪潮之外,一批年轻科学家也在基础研究领域默默耕耘,为科技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理论支撑和技术突破。
85后的段斯斯,作为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研究员,在密码学与区块链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她专攻分布式系统中的“拜占庭将军问题”,突破性地设计了BChain协议,将经典协议吞吐量提升50%,复杂度从平方级降至线性级。作为两位男孩的母亲,她在平衡科研与家庭的同时,用数学的力量为数字世界构建着信任基石。
在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1992年出生的连辉作为“人造太阳”(EAST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科研团队成员,负责关键的等离子体参数诊断工作。在实现403秒放电实验成功的历史性时刻,连辉激动地说不出话来:“作为一名年轻的科研工作者,我觉得我们这一代人是非常幸运的,我们更应该披荆斩棘,为我们中国的科研事业添砖加瓦。”
而在医学影像领域,电子科技大学的张帆教授则将人工智能与脑神经影像计算相结合,创建了支持跨人群白质一致性分割的纤维束脑图谱,为脑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工具,能将把核磁共振成像时间从90分钟压缩到8分钟,为脑出血患者抢出一小时黄金抢救期。这种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体现了新一代科研人员打破学科壁垒的创新思维,也被美国哈佛大学、MIT、宾夕法尼亚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华西医院、浙江大学附属医院等临床机构用于进行脑疾病研究。
00后创业:与AI共成长的一代在这批科技青年中,00后创业者吴承霖尤其引人关注。作为曾经的华为、腾讯史上最年轻的技术专家,吴承霖曾主导设计十亿级用户、千亿级数据的大规模推荐系统。2019年,他放弃价值数亿元的期权机会,创立DeepWisdom,开发出全自动AI中台。
“00后创业者的优势在于我们与AI共同成长,对新技术有着天然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吴承霖此前接受采访时表示,“我们不会被传统思维所束缚,能够从零开始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案。比如,我们看待AI不仅是一个工具,而是一个可以持续进化的合作伙伴。”
这种将AI视为伙伴而非工具的思维方式,或许正是00后创业者的独特之处,也预示着未来人机协作关系的演进方向。
共性与趋势:跨界融合与开放创新纵观这些科技青年的成长与创新轨迹,我们能看到这些科技青年们鲜明的共性特征和发展趋势。
首先是全球视野与本土扎根的辩证统一。“伯克利归国四子”中的许华哲、吴翼等AI青年领军人物,还有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终身教授、Hillbot创始人兼首席技术官苏昊等人在海外一流学府和研究机构积累经验后,选择回国建设,将全球前沿的技术与本土应用场景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创新路径。
其次是跨界融合的思维模式。从赵汗青将艺术与AI结合,到张帆跨越信息学与神经病学,再到吴翼将强化学习与大语言模型结合,跨学科、跨领域的融合创新已成为主流趋势。
第三是开源共享的协作精神。从范文栋的CAMEL和OWL,到祝海林的auto-coder,开源已成为技术传播与迭代的重要途径,也促进了创新成果的广泛应用。
第四是技术创新与商业落地的紧密结合。无论是谢扬的Fellou,还是朱哲清的Pokee AI,这些创新者都不满足于纸上谈兵,而是积极将前沿技术转化为可落地的产品和服务,体现了强烈的实用主义导向。
最后,对技术普惠的共同追求。无论是通过开源工具降低编程门槛,还是通过AIGC工具让普通人拥有创作能力,这些科技青年正以各自的方式,推动技术红利向更广泛的人群扩散。
确实,从强化学习到核聚变,从密码学到医学影像,从智能体到创意生成,这些年轻的科技创新者以其独特的视角和非凡的勇气,正在重新定义着科技的边界和可能性。
他们是桥梁,连接着全球前沿与本土需求;他们是探路者,在未知的领域开辟着新的可能;他们是引领者,为下一代科技人才树立着榜样。更重要的是,他们以开放的心态、跨界的思维和协作的精神,构建着一个更加包容、多元的科技创新生态。
在2025年的外滩大会上,当这些科技青年齐聚一堂,分享各自的创新故事时,我们将看到一幅更加清晰的中国科技未来图景——那是一个由开放、协作、跨界与创新共同塑造的未来,也是中国在全球科技竞争中崛起的关键力量。
来源:周到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