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别人总说我三十出头,其实啊,我是和学生待在一起,心态更年轻,人更有活力。”9月8日,郴州市第二中学的走廊上,曾令通老师回答完学生“刁钻”的历史问题后,扶了扶镜框,眼中带笑地说。
□ 郴州日报·今日郴州客户端全媒体记者 陈卫
“别人总说我三十出头,其实啊,我是和学生待在一起,心态更年轻,人更有活力。”9月8日,郴州市第二中学的走廊上,曾令通老师回答完学生“刁钻”的历史问题后,扶了扶镜框,眼中带笑地说。
自2001年大学毕业来此教学,曾令通既是三尺讲台上的“历史通”,也是坚守20余载的班主任。他用扎实的教学、温暖的陪伴,成为一届又一届学子心中亦师亦友的“阿虎老师”。
三尺讲台藏巧思
“枯燥的历史知识点,曾老师像在讲故事,让人越听越入迷。”说起历史课,同学们如此评价。
曾令通始终坚信,成为一个优秀班主任的前提条件是他的课堂教学也是优秀的。一次高二刚分班时,有学生私下质疑“这老师长得不起眼,课能上好吗?”他暗下决心,用课堂说话。不到一小时的课,他花两三个小时准备,查史料、看网课、设计互动,最终以生动的讲解赢得了学生信服。
这样的较真,是曾令通20多年教学的常态。作为高中历史老师,他上课从不是“照本宣科”。知道现在的学生小时候爱看动画片、动漫,他就巧妙融入课堂互动,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强调“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他引导学生用历史知识分析事件,而非死记观点;为了让课堂更有趣,他还练就了幽默的语言风格,让枯燥的史料变得鲜活。
曾令通也在不断学习和成长。刚当班主任时,由于没有经验,他分到了一个后进班。他就到其他班上去学习,看看别人怎么管理班级,怎么给学生打评语。不久,后进班各类考核大幅提升。
这份用心换来了亮眼的成绩,他带过9届高三毕业班,学生成绩优异。他本人也多次在省、市教学比武中获奖,先后获评“郴州市教育教学质量先进个人”“苏仙区名班主任”等称号。
在班级管理上,他同样有“巧办法”。给班长设“内阁首辅大臣”称号,给辛苦摆桌子的同学封“齐桌大圣”,还有“护花使者”等趣味头衔。这些创新设计让学生们更有归属感,班级氛围愈发浓厚。“他让我们觉得,班级是每个人的家。”学生江佳欣说。
一颗真心暖学子
“曾老师治学教学严厉严谨,但在生活上对我们却很温柔。在校外培训特长期间,他一闲下来就会打电话、发短信,询问我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他对我们而言亦师亦友。”学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萧雅丹说。
在他们眼里,这位班主任不仅管学习,更把他们的饥寒冷暖、喜怒哀乐放在心上。学生头疼脑热,他会着急地送去医院;家庭困难的学生没有教辅书,他自掏腰包买来悄悄送上;就连学生青春期的迷茫、高考前的焦虑,他都能及时察觉,用温柔的方式化解。
“备课不仅要备课本,更要‘备学生’。”他总说,班主任要知道学生的兴趣、懂得他们的情绪,才能给他们好的学习情绪价值。
2020年,高三学生小李因压力过大想退学,父母束手无策。曾令通得知小李喜欢韩国偶像团体后,上网查了相关信息。一次操场散步时,他看似随意地聊起,瞬间打开了小李的话匣子。几次谈心后,小李重拾信心,考入湖南师范大学,毕业后回到郴州成了一名教师。
他平等地对待每一个人。2017年暑假,曾令通带儿子去北京游玩,已毕业多年的学生郭志勇知道了,执意相伴。曾令通问他:“我在班上没有特别优待你,为什么对老师这么好?”他说,“我是转学生,您当时没有因为我的成绩差而放弃我,这份尊重我记一辈子。”郭志勇的话,让曾令通更加坚信“以德育人”的意义。
如今,学生对他的称呼从“小灵通”“通通老师”变成了亲切的微信昵称“阿虎老师”。称呼的变化里,藏着的是满满的信任。
桃李不言香满园
“曾老师,学生又给您送花啦,真幸福!”9月9日中午,曾令通收到了毕业十余年的学生杨帆送来的鲜花。面对同事的慨叹,他满脸笑容。
像杨帆这样记挂曾令通的学生还有很多,有人毕业多年后仍会回校看他,有人会在节日发来祝福的短信。“能被学生惦记,所有的付出都值得。”曾令通说。
“曾老师上课幽默,讲历史像讲段子,我们都爱听。”“他治学严,但生活里很温柔,我们有心事都愿意跟他说。”“他带的班班风正、学风浓,能在他班上真幸运。”提起曾令通,学生们的评价里满是敬佩。
在曾令通看来,师生是彼此成就。“学生在我手上成长成才,我获得成就感与价值感,我得感谢学生。”他说。
而在同事眼里,曾令通是年轻有活力、对学生上心的伙伴。地理老师朱昱和他两次搭班,最佩服的是他对学生的熟悉度:“这个班我带高三,还不了解学生,曾老师却能把每个孩子的情况一一跟我介绍,让我迅速进入良好的教学状态。”
20多年班主任生涯,曾令通的头发白了不少,职业病也不少,但他面对赞誉,从没觉得自己有多伟大。他说,身边有太多默默付出的老师,每一位老师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年复一年,敬业奉献,令人敬佩。
“有人问我带优秀学生的秘诀,其实哪有秘诀,不过是把‘严、勤、细、亲’刻在心里。”曾令通说,生活困难要帮,学习困惑要解,青春期迷茫要导。他在班上开展理想教育、感恩教育,不是想当说教者,只是希望孩子先做人,再读书。
“看到他们能笑着走向更远的未来,我便心满意足。”曾令通说。
来源:洞庭湖边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