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10日凌晨,波兰东部上空响起了刺耳的防空警报,随后波兰空军在荷兰F-35隐身战机、意大利空中预警机、还有美军加油机的配合下,把至少19架闯入领空的俄罗斯无人机打成空中碎片。
大概没人想到,俄乌战火烧到第三个年头,真正把北约拖下水的竟然是一群看似不起眼的无人机。
9月10日凌晨,波兰东部上空响起了刺耳的防空警报,随后波兰空军在荷兰F-35隐身战机、意大利空中预警机、还有美军加油机的配合下,把至少19架闯入领空的俄罗斯无人机打成空中碎片。
这是俄乌冲突爆发以来,北约第一次在本国领土上用真家伙直接击落俄罗斯的军事目标。
事件发生在凌晨时分,也就是说事前几乎不可能有大规模的外交磋商,根据波兰军方的说法,这批俄制“非洲菊”(Gerbera)无人机最远已经深入波兰境内300公里,其中一些甚至装了额外的油箱,飞得更远。
更让人意外的是,波兰人在无人机的导航设备里,找到了当地波兰和立陶宛的SIM卡,并且是主动接入当地4G网络,用来实时修正航线。
这一细节等于是直接否认了“飞错路”“偏航”这种解释。你带着当地SIM卡飞到人家领土里,还连着互联网,这怎么能算是迷路?
因此,波兰的官方判断这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武装侦察行动,目的是利用廉价无人机测试北约的反应速度、防空雷达布局,以及尖端战机的应对能力。
更直白地说,就是俄罗斯在隔着铁丝网,用树枝戳北约这头“野兽”,看看它会不会真的咬人。
但问题是北约为什么会选择在这个时间点,直接对俄目标发起攻击?按过去两年的态度,哪怕俄军有炮弹或者无人机擦到北约地盘,很多时候也是先外交交涉,顶多飞机起飞驱离,而不是开火打掉。
这一次,为什么这么干脆?
有三个可能的原因。第一,波兰的安全红线已经被试探到极限。
俄罗斯的行动,不管是有意还是“飞偏”,都意味着边境防空形同虚设,如果北约还不反击,那等于承认自家领空可以随便进出,这不仅是面子问题,更会影响整个联盟的威慑力。
第二,美国可能在这个默许甚至推动了波兰的强硬,尤其是在特朗普袭击发生之后,在社交平台发了那句耐人寻味的“Here we go”,既可以理解为“我们来了”,也可以理解成“好戏开场”。
第三,欧洲内部对于进一步武装乌克兰、甚至直接介入冲突的阻力,正慢慢下降,而这种突发事件可能被视为一个“破局”的契机。
那么,俄罗斯会怎么反应?事情发生之后,俄罗斯方面对外宣称,这是技术失控的结果。
但如果波兰拿出SIM卡、加装油箱这种证据,俄罗斯就很难说服外界相信自己“技术失控”的措辞。
可如果承认是故意的,那等于自己主动挑战北约。如果否认,但北约认为你在撒谎,那局势可能比直接摊牌还危险,因为不确定性反而会增加误判的风险。
要知道,在当前的气氛下,北约方面任何的猜测,都会被纳入防御计划里,而这意味着俄罗斯很可能会发现,自家边境周围的北约侦察机、战斗机、甚至地面部队的数量在增加。
不过这次事件里,俄罗斯的盟友白俄罗斯表现得异常积极,白俄罗斯军方自己击落了几架“偏航”的无人机,还通过军事热线把雷达数据分享给了波兰和立陶宛,等于是帮北约看家护院。
这在过往几乎不敢想象,这是不是说明,至少在部分环节上,这些无人机的飞行轨迹,确实可能失控了?如果真是这样,那么事情的性质就从“蓄意挑衅”变成了“技术事故”,虽然事故的敏感性依然很高,但至少理论上可以降温。
问题是如今北约,俄罗斯之间互相不信任,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在事件发生后第一时间喊话说这是俄罗斯攻击北约的证据,呼吁西方联合回应。
如今乌方迫切需要一个能掀桌子的理由,让北约从仅提供军援变成直接参战方,击落无人机这种事,乌方当然乐见其成。甚至可能有人会怀疑,乌克兰是否在幕后推动了某些环节,让这些无人机命运多舛、飞进北约领空,从而制造一个“必须回应”的时机。
但问题在于,北约内部尤其是美国,并不想在此时和俄罗斯发生直接军事冲突,尤其是面对一个拥有核武器的对手。
这也是为什么特朗普虽然口头上说得很冲,但并没有宣布任何实质性的军事升级措施。
可不管动机是什么,事实就是北约已经开火了,这是自冷战结束以来前所未有的突破。
俄罗斯要么选择报复,要么选择寻求外交台阶下,不管哪条路,都意味着形势不会像事前一样可控。
更危险的是,现在军用无人机的普及和电子战的混乱,使得国境线变得像一道薄纱。
在高度电子干扰的环境下,无人机导航失灵、漂移、甚至被敌方引导改道,几乎是家常便饭。
这意味着未来类似的事件只会更多。一次是意外,三次是巧合,五次之后,哪怕真的是技术故障,也没有人会相信。
如果说之前我们还能用“代理人战争”来形容,那么这一次,代理人与雇主之间的界线,正在被现实一点点抹去。
来源:每日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