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怼怼”栽了,治理直播乱象不能只靠“踩刹车”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11 22:25 1

摘要:“柴怼怼”从作妖到被抓,简直就是直播乱象的标准模板。他的套路其实很简单:先靠怼天怼地,说些极端话博眼球攒流量,然后就利用粉丝的信任,兜售三无产品。在流量等于利益的价值逻辑下,不少像“柴怼怼”这样的网红,把带货异化为“带毒”,只要能吸睛赚钱,就算踩到法律红线也在

潮新闻 评论员 陈江

图源钱江晚报微信公众号

“柴怼怼”从作妖到被抓,简直就是直播乱象的标准模板。他的套路其实很简单:先靠怼天怼地,说些极端话博眼球攒流量,然后就利用粉丝的信任,兜售三无产品。在流量等于利益的价值逻辑下,不少像“柴怼怼”这样的网红,把带货异化为“带毒”,只要能吸睛赚钱,就算踩到法律红线也在所不惜。

这场闹剧里,没有谁是局外人。首先是网红本人,作为带货的主角,本来该把好产品质量第一关,结果他们选品时只看能不能吸引眼球。平台方虽声称“严格审核”,但在流量诱惑下往往对违规账号网开一面。而消费者在“全网最低价”的狂轰滥炸中,脑子一热就跟风下单,掉进非理性消费的坑。

“柴怼怼”事件的影响远不止于个案。从短期看,他卖的伪劣产品会直接伤害消费者健康。长期看更可怕,这种劣币驱逐良币的歪风,会彻底砸了整个行业的信用招牌。要是“卖惨”“互撕”“造谣”成了流量密码,“三无产品”能堂而皇之进入直播间,市场秩序不就乱套了?更让人警惕的是,这种“造假引流、变现割韭菜”的模式,还在向其他领域渗透,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灰色产业链。

治理直播乱象,难就难在这是一场“猫鼠博弈”。网红想方设法规避监管,平台在流量与合规间摇摆,消费者维权成本又过于高昂。而现有监管手段多停留在事后追责,事前预防机制还不够完善。比如,如何建立更高效的“黑名单”共享系统,让违规网红在各个平台混不下去?如何量化“虚假宣传”的认定标准?这些问题都需要在实践中慢慢找答案。

破解困局需多管齐下。监管部门得把监管做得更透,比如用大数据追踪资金流,看看那些违规收入到底去了哪里,对多次违规者实施从业禁入。平台需建立“质量信用积分”制度,将带货口碑与流量分配直接挂钩。消费者则要提升辨别力,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权益。特别要强调的是,应鼓励正规企业通过“溯源”“透明工厂”直播等方式,让大家看清楚产品生产的全过程,让好产品能拿到更多流量,让那些靠“带毒”赚黑心钱的,彻底没饭吃。

“柴怼怼”栽了,不只是给直播乱象踩了一脚刹车,更应成为行业规范发展的新起点。什么时候“带货”能回归“带好品质”,“流量”能真正配得上“质量”,直播经济才能真正成为拉动消费、助力实体的正向力量。这需要监管者、平台、创作者和消费者共同努力,在乱象中坚守底线,在创新中回归初心。毕竟,能长久留住人心的,从来不是投机取巧的“黑红”,而是货真价实的“真红”。

来源:大力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