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GB这么好,考试不能用”的论调驳斥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11 22:25 1

摘要:本来不想再和那些不太懂或根本不懂GGB、网络画板或几何画板等各种画板的探讨这个问题,但是还是有些“人”经常以“GGB这么好,考试不能用”来怼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笔者曾经把这个问题在网络画板群提出,画板的大师姚老师(广州大学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教授)就形象的回怼到:

目前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何止一日千里!笔者读大学的时候,电脑还没有普及,使用的系统还是dos系统,难用的不得了~!

现在的ai 技术,好在中国有梁文锋等一大批高人(堪称国人骄傲),才没有那些不懂、不学现代技术的喷子搞得太落后!

本来不想再和那些不太懂或根本不懂GGB、网络画板或几何画板等各种画板的探讨这个问题,但是还是有些“人”经常以“GGB这么好,考试不能用”来怼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笔者曾经把这个问题在网络画板群提出,画板的大师姚老师(广州大学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教授)就形象的回怼到:黑板不是我们常用的教学工具吗?考试也不能使用黑板!

笔者还是结合自己的思考,整理了如下的反驳观点。

“GGB这么好,考试不能用”这种论调有明显的片面性,它混淆了“教学辅助工具”与“考试考查核心”的本质区别——正如我们不会因黑板是优质教学工具,就要求考试允许使用黑板一样,GGB的价值也不会因考试限制而被否定。以下从工具定位、考试公平性、能力考查本质三个维度,结合“考试也不能使用黑板”的逻辑展开驳斥:

无论是GGB还是黑板,本质都是教学场景下的“思维辅助载体”,而非“考试场景下的解题工具”,两者的价值场域本就与考试目的错位。

对于GGB:它的核心作用是通过动态交互(如拖动函数参数观察图像变化、模拟几何图形运动),帮学生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如导数的几何意义、立体几何的线面关系)转化为直观认知,是“从‘理解’到‘内化’的脚手架”。比如学习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时,GGB能实时展示圆心到直线距离变化时的位置切换,这是纸笔无法替代的教学优势,但考试考查的是学生“脱离工具后,能否独立运用‘d与r的关系’判断位置”的内化能力,而非“使用工具操作”的技能。对于黑板:它是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推导与演示平台”——老师在黑板上分步推导二次函数求根公式、手绘辅助线解析几何难题、梳理数列递推逻辑,本质是通过“可视化过程”引导学生跟上思维节奏。但考试需要的是学生“独立复现推导逻辑”的能力:比如能否不依赖黑板的分步提示,自主写出求根公式的推导步骤;能否不借助黑板的画图修正,直接在草稿纸上精准构建几何模型。若考试允许使用黑板,相当于让学生依赖外部载体完成“本应内化的思维过程”,这与考试“检验独立知识掌握度”的目的完全相悖。

大规模考试(如中考、高考)的核心原则是“让所有考生在同等条件下竞争”,而GGB与黑板的使用,都会因“个体使用能力差异”“资源条件差异”破坏公平性。

从GGB来看:不同学生对软件的熟悉度天差地别——有的学生日常频繁用GGB探究数学问题,能快速用其绘制复杂函数图像、计算不规则图形面积;但农村或资源有限的学生可能很少接触这类软件,若考试允许使用,相当于用“软件操作熟练度”替代“数学能力”作为评分维度,这对后者显然不公平。从黑板来看:黑板的使用依赖“空间条件”和“个人习惯”——若考试允许用黑板,有的学生可能依赖大量板书梳理思路(比如用黑板列写应用题的等量关系、拆分复杂不等式),而习惯精简草稿的学生无需此辅助;同时,不同考场的黑板大小、书写流畅度也可能存在差异,这些变量都会导致“答题条件不一致”,违背考试“统一标准、公平竞争”的底线。因此,禁止使用黑板与禁止使用GGB,本质都是为了消除“工具差异”对考试结果的干扰。

无论是GGB还是黑板,它们的价值体现在“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培养思维能力”,而这种价值会内化为学生的核心素养,最终反而能提升考试应对能力——考试禁止使用工具,恰恰是对“工具教学效果”的检验,而非否定工具本身。

比如,学生通过GGB动态理解了“一次函数y=kx+b中k的斜率意义”,这种理解会让他们在考试中快速判断直线的倾斜方向,无需依赖软件画图;又如,学生在课堂上通过黑板观察老师推导“三角形全等判定定理”的逻辑,会掌握“从已知条件推导结论”的思维方法,在考试中面对全等证明题时,能独立梳理出辅助线添加思路,无需再依赖黑板的分步演示。

可见,GGB和黑板是“教会学生‘渔’的工具”,而考试考查的是“学生是否真的学会了‘渔’”——禁止使用工具,正是为了检验学生是否将工具辅助下的“理解”,转化为了不依赖工具的“独立运用能力”。

综上,“考试不能用GGB”与“考试不能用黑板”的逻辑完全一致:考试禁止的是“辅助工具”,而非否定工具的教学价值;真正有价值的工具,其作用是帮学生“内化能力”,而这种内化的能力,恰恰需要在“无工具辅助”的考试中得到检验。用“考试不能用”否定GGB的价值,本质是误解了“工具定位”与“考试目的”的关系。

“GGB(GeoGebra)这么好,考试不能用”这一观点反映了一种对教育评估方式的过时认知。我认为这一论调值得商榷,理由如下:

现代教育应当区分“工具使用能力”与“纯粹计算能力”。GeoGebra等动态数学软件的价值在于它能将学生从繁琐的计算中解放出来,专注于数学概念理解、问题建模和解决策略等高阶思维活动。

同理,如果我们以"考试也不能使用黑板"为例,便会发现这一禁令的荒谬性。黑板是教师传授知识、展示思维过程的工具,禁止使用黑板无异于阻止教师清晰地展示推理步骤和解题思路。GGB与黑板在本质上都是思维辅助工具,只不过前者是数字化的,后者是传统式的。

若因考试环境限制而拒绝优秀工具,反映的是评估体系而非工具本身的问题。我们应当改革考试形式,而非否定先进工具的价值。

正如黑板的使用从未被认为会削弱教师的数学能力一样,GGB的使用也不会削弱学生的数学素养。相反,它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可视化数学概念,加深理解。许多国际数学竞赛和考试已开始允许使用计算工具和数学软件,这代表了一种进步趋势。

在学术研究和实际工作中,数学家和技术人员广泛使用各种数学工具,从最传统的纸笔到最先进的计算机软件。考试应当模拟真实问题解决环境,而非创造一个与现实脱节的人工场景。

(笔者加一句:如果中国人能发明这个免费的GGB软件,就太好了!

连之前大家常使用的几何画板,是美国人发明的,实际上到2015年之后,美国公司就不再更新几何画板(应该是看到了内在内核的落后),即国人现在用的几何画板,实际上“非授权版”。)

(如果中国人能自主开发更多的学软件,能够在数学和物理等工程技术不被美国卡脖子——开发出比MATLABMathematicaMaple更先进的软件,更好!

如果我们将"禁止GGB"与"禁止黑板"相类比,就能更清楚地看到:这种限制创造的是一个不真实的、被过度简化的评估环境。在实际数学工作中,研究者既会在黑板上推演,也会使用数学软件验证,两种工具相辅相成。

当然,基础计算能力仍然重要,但这可以通过不同的评估方式来检验。我们可以设计既能考察基础技能又能评估高阶思维的分层考核体系。

正如我们不因为有了黑板就放弃纸笔训练一样,我们也不应因为有了GGB就放弃基础计算训练。关键在于合理分配不同工具的使用场景和考核重点,而非简单地禁止有益的工具。

真正先进的教育评估应当拥抱技术进步,着重考察学生的思维过程和问题解决能力。GGB这类工具不是"作弊器",而是数学教育的助推器,我们应当思考如何将其合理纳入评估体系。

如果我们认同黑板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工具,那么我们也应该以同样的开放心态对待GGB等数字化工具。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非固守特定的工具限制。我们应当改革考核方式,使其既能评估学生的基础能力,又能允许他们使用现代工具展示高阶思维,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适应21世纪的创新人才。

来源:中学数学综合题教与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