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日前,江门发展集团公众号文章透露:江门甘化厂工业遗址改造项目现已初步完成。
江门甘化厂,马上焕发新生。
日前,江门发展集团公众号文章透露:江门甘化厂工业遗址改造项目现已初步完成。
丨图源江门发展集团
换言之,几代江门人记忆中的甘化厂,经过修缮改造后,重新焕发了光彩,很快将重回大众视野。
我们知道,甘化厂不仅带动了江门在新中国成立后,第一轮发展高潮,是侨兴工业发展见证,更是江门近现代城市化的一个起点。
对江门人而言,这里承载着全体江门人的回忆和骄傲,对江门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也因此,江门甘化厂的修缮和保护工作,一直备受江门人关注。
丨修缮前 图源江门发展集团
据悉,2023年,置业发展接过保护修缮甘化厂的重任。
但项目修缮之路并非一帆风顺,甘化厂历经七十余载风霜,建筑群混凝土开裂、钢筋碳化严重,抢救性保护刻不容缓。
丨修缮后 图源江门发展集团
为了让历史“原汁原味”重现,修缮团队辗转多地收集档案、定制材料,多次拜访原甘化厂退休职工,一点点考证建筑的造型、颜色与材质。
最终通过近两年时间的打磨,让这一承载着民族工业精神,和时代记忆的工业遗产恢复了往日容颜。
丨图源江门发展集团
最新进展方面,项目目前已进入验收手续办理阶段,修缮工作获得省、市文保专家高度认可。
作为城市的往日荣光,江门甘化厂的“威水史”多不胜数。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提出“一五”计划,全国开展大规模工业化建设,这其中,就包括1957年动土兴建的北街糖厂和江门纸浆厂。
丨周总理题写的厂名
1958年7月,周总理视察两厂基建工地时,提出将两厂合并,亲笔题名“江门市甘蔗化工厂”。
自此,一家综合利用甘蔗发展制糖、造纸等产业的联合企业正式诞生。
丨当时的新闻报道
1959年,由波兰专家团援建的江门甘化厂制糖车间,举行了盛大的开机典礼,宣告正式投产。
据了解,甘化厂从波兰引进了当时世界最先进的制糖装备,成为新中国第一个大型产糖工业基地。
同时也是当时引进规模最大、我国首次通过与国外资本及技术合作建设成功的项目。
丨当时繁忙的厂区和码头
江门甘化厂曾被誉为“亚洲第一糖厂”,先后创办了“莲花牌”白砂糖、“万寿菊牌”系列生产用纸,产品远销海内外。
上世纪50-80年代,甘化厂先后迎来多个领导人来视察。
丨图源:《南岸印迹潮人径实施方案规划》
据五邑档案方志信息,甘化厂初建的时候,厂内有超过6000名职工。
厂区内生活配套设施,一应俱全,建有保健站、各类球场、游泳池、工人俱乐部、公园、幼儿园、小学、技校、工人大学等。
说起来,那个年代若能在甘化厂上班,走路都会“带风”,因为这不仅意味着稳定的收入和高福利,还代表着一种社会认可。
可惜的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广西、云南等甘蔗产糖地区崛起,江门甘化厂渐渐淡出历史舞台。
1994年,甘化厂改制,并于同年在深交所上市,2000年前后,开始逐渐走向衰退。
到2011年12月,甘化厂全面停产,被民营企业德力西公司收购。
值得关注的是,自停产后,甘化厂周边历经了大范围的拆除和更新建设。
2011年3月,甘化厂列入蓬江三旧改造范围。
2015年开始,包括碧桂园、越秀、粤海等品牌房企,先后拿下甘化厂区周边多宗旧改地块。
丨周边城市更新成果 图源江门粤海城
包括西江御府、西江悦府、西江华府、江门粤海城等大一批高端小区,拔地而起,周边商业、市场、道路交通也有了不错的发展。
肉眼可见,甘化片区作为江门重点三旧改造区域,近年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而且,关于甘化厂工业遗产的活化利用,还在继续。
据蓬江博物馆信息,江门甘化厂制糖分厂是一座三层钢筋混凝土建筑,面阔95米,深进45米,占地面积4275㎡。
丨内部设备
其建于20世纪50年代末的现代主义风格主厂房,体现了那个时代的工程美学和艺术审美,也是当时中国对外友好合作的历史见证。
其中制糖分厂内还保留有109台(套)生产设备,这在中国同时期的工业遗产当中是极其稀缺的。
丨内部设备
换句话说,甘化厂在全国工业遗产中,也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极其特殊的意义。
2022年,江门成立专项工作组,加快推进甘化厂相关保护修缮工作。
2023年,甘化厂一期保护工程启动招标,计划投入5753.45万,对原甘化厂制糖车间及仓库地块进行修缮加固等工作,也即前文提及的验收部分。
丨甘化国家工业遗产博物馆效果图 实际以官方最新为准
根据早前规划,甘化厂制糖分厂及附属码头一带,将改造成工业遗产博物馆,打造文创集市、文创基地、现代工业设计展馆等。
接下来,甘化厂将会继续进行二期“活化”改造工作,在不久的将来,有望蜕变为江门又一张耀眼的文旅名片。
在此期待,甘化厂活化工程能尽快完工,早日重现江门工业辉煌。
来源:房姐说江门楼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