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曾在现实里被举报、被封号、被时代抛弃,最终流落美国法拉盛,在火锅店刷盘子,在星巴克端咖啡,靠黑工度日;而如今,他悄然回国,朋友圈里盛赞“中国已成世界第一”,并公开忏悔过往。
他曾在人人网上“登基称帝”,自封“满洲国大皇帝”,人称“硕帝”,信徒无数,语录成“学”;
他曾在现实里被举报、被封号、被时代抛弃,最终流落美国法拉盛,在火锅店刷盘子,在星巴克端咖啡,靠黑工度日;而如今,他悄然回国,朋友圈里盛赞“中国已成世界第一”,并公开忏悔过往。
他,就是李硕。一个曾经想“建国”的人,如今终于“归国”了。
对着镜头感慨:“中国的发展速度,连美国都追不上了!”
这不是什么网络爽文的剧情,而是北航高材生李硕真实的人生轨迹。
人人网时代的 “皇帝梦”
要理解李硕的故事,得先回到那个 “偷菜” 比上班还积极的互联网年代。2010 年前后的中国,智能手机还没普及,微信刚刚萌芽,大学生们的社交主场是人人网 —— 那个能看到暗恋对象动态、能和室友互怼、能靠一篇日志封神的校园社交平台。当时的人人网有多火?上市前拥有 1.17 亿活跃用户,相当于每 10 个中国人就有一个在上面 “冲浪”,堪称 PC 时代的 “青春广场”。
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北航高材生李硕凭借犀利的文笔和敢说敢骂的风格在平台上崭露头角。但他不满足于当普通网红,非要剑走偏锋 ——2012 年前后,他突然在主页自封 “满洲国大皇帝”,开始了一场荒诞的网络角色扮演。
他真把自己当 “皇帝”:网友留言被称为 “奏折”,他回复叫 “批奏折”;给活跃粉丝 “封官”,从 “军机大臣” 到 “两江总督” 一应俱全;写的日志被信徒们整理成 “硕学(shuoism)”,配上文言文注释到处传播。在那个网络监管还不严格的年代,这种出格行为竟然吸引了大批追随者,有人每天准时 “上朝” 留言,有人把他的语录当人生信条,甚至有网友不远千里想来 “面圣”。
那时的李硕风头无两,一张嘴能骂哭十个键盘侠,一篇日志能引发万人转发。他享受这种被追捧的感觉,越发口无遮拦,言论逐渐偏离正轨。直到有一天,他的极端言论被同学举报,警察找上门来,平台最终给他的账号贴上了 “该账号因违反社区规定已被封禁” 的标签 —— 没有哀乐,没有告别,“硕帝” 就这么 “驾崩” 了。
而当时和他同在北航校园的同班同学桂海潮,正默默泡在实验室里。谁也想不到,十几年后,这两个年轻人会走向截然不同的人生终点。
法拉盛的现实耳光
账号被封、名声扫地的李硕,在 2016 年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远走美国。在他的想象里,那个 “自由世界” 会是他东山再起的舞台,是实现 “硕学” 理想的沃土。可刚落地纽约,现实就给了他一记响亮的耳光。
没有绿卡,没有合法身份,连语言都磕磕绊绊,曾经的 “网络皇帝” 很快沦落到在法拉盛打黑工的境地。法拉盛是纽约著名的华人聚居区,这里藏着无数华人的美国梦,但更多的是像李硕这样挣扎在底层的打工人。他在火锅店后厨刷盘子,油腻的污水顺着袖口流进衣服里;在星巴克做兼职,被不耐烦的顾客指着鼻子催单;最惨的时候,连个安稳的住处都找不到,只能在别人客厅的沙发上凑合过夜。
他经历的,正是许多非法移民在美生存的缩影。近年来,不少华人老板因为雇佣无证移民吃尽苦头,有人被员工反咬一口索赔 80 万美元,有人因被举报面临牢狱之灾。在这种环境下,李硕这样的黑工根本没有议价权,只能干最累的活,拿最低的工资,还得时刻提防移民局的突击检查。有次他在餐馆后厨听到警笛声,吓得直接从后门翻墙逃跑,连刚买的新鞋都跑丢了一只。
就在李硕为了一口饭吃在纽约街头奔波时,他的同班同学桂海潮正在稳步前行。这位曾经坐在他斜前方的男生,后来成为北航教授,2023 年更是作为神舟十六号乘组成员,坐着火箭冲上了太空。当桂海潮在空间站俯瞰地球的照片传遍全网时,李硕可能正在法拉盛的某个餐馆里,被老板训斥 “洗盘子能不能快点”。
这种强烈的对比,成了扎在李硕心头的一根刺。他开始在深夜的出租屋里刷国内新闻,看着屏幕里家乡的变化发呆。长春的地铁线路越修越多,高架快速路纵横交错,曾经破旧的小区变成了停满豪车的新社区 —— 这些画面,和他记忆中的故乡判若两地。
故国巨变惊醒梦
2023 年,李硕终于下定决心回国。踏上长春土地的那一刻,他几乎认不出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城市。五号线地铁通到了红旗街,商业区高楼林立;高架快速路让跨区通勤时间缩短一半;新建的小区里,每十辆车就有一辆是奔驰,这在法拉盛是想都不敢想的景象。
更让他震惊的是国内的办事效率。回国第一天,他就完成了四件大事:更新身份证、办手机卡、开通银行账户、配眼镜。整个过程顺风顺水,工作人员态度热情,完全没有在美国那种 “求爷爷告奶奶” 的憋屈感。他在社交平台上感慨:“这在美国根本不可想象,光是办个银行卡就要跑三趟银行,还得预约排队!”
走在长春的街头,李硕像个游客一样东张西望。超市里商品琳琅满目,比美国的华人超市丰富不止一个档次;餐馆里扫码点餐、手机支付一气呵成,不用再纠结给多少小费;连小区门口的便利店都能 24 小时送货上门。他第一次发现,原来 “物质极大丰富” 不是一句空话,而是真真切切的生活日常。
唯一让他不太习惯的,是国内买不到一加仑装的牛奶 —— 因为乳糖不耐受的美国人需要大量喝牛奶补钙,而中国人更爱喝豆浆和酸奶。这个小小的细节,成了他口中 “中国唯一不如美国的地方”,引来网友一阵调侃。
反差最大的还是他的态度。曾经那个张口闭口 “自由民主” 的叛逆青年,如今对着镜头直言:“中国已成世界第一!” 他甚至抛出一个大胆的比喻:“今日中国之于美国,大概相当于 1980 年代美国之于苏联。” 这话要是放在十年前说,估计会被喷成筛子,可现在却有不少人在评论区沉默地点头。
十年反转照见时代
回国后的李硕做了一件更让人意外的事 —— 公开忏悔。在社交主页上,他认认真真地为 2009 年以来发布的煽动性、反社会倾向言论道歉,向所有受影响的人说对不起。那个曾经不可一世的 “硕帝”,终于收起了所有棱角,变成了一个承认错误的普通人。
有人骂他 “墙头草”,说他是在国内流量变现;有人夸他 “终于醒悟”,认为经历过才知道祖国好;还有人把他的故事当成段子,说这是 “现实版变形记”。但不管怎么评价,李硕的十年反转都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一个时代的变迁。
他和桂海潮的人生轨迹,堪称最生动的对比教材。一个靠歪门邪道博眼球,最终跌落尘埃;一个脚踏实地钻研,成为民族英雄。两个人,两条路,两种人生结局,恰恰印证了那句老话:人生没有捷径,正道才能致远。
如今的李硕,偶尔还会在社交平台分享回国后的生活点滴。
或许再也不会有人喊他“陛下”了。但也许,他终于找到了比“当皇帝”更踏实的身份:一个回家的人。
回头是岸,未必是妥协,也可能是,历经千帆后,对故土最深的眷恋。
李硕的故事还在继续,而我们的时代,也在这样的个人沉浮中,悄然写下新的注脚。
来源:特别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