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暮春的时节,细雨如丝,仿佛是个不请自来的小淘气,叮叮当当地敲打着老宅那历经风霜的窗棂,似乎在轻声细语:“嘿,快瞧瞧,我带来了哪些往昔的故事?”在那阁楼深处,隐藏着一只泛黄的樟木箱,它宛如时间的宝藏盒,静静地守护着几件蒙尘的老宝贝。这些宝贝身上那层岁月的包浆,就
暮春的时节,细雨如丝,仿佛是个不请自来的小淘气,叮叮当当地敲打着老宅那历经风霜的窗棂,似乎在轻声细语:“嘿,快瞧瞧,我带来了哪些往昔的故事?”在那阁楼深处,隐藏着一只泛黄的樟木箱,它宛如时间的宝藏盒,静静地守护着几件蒙尘的老宝贝。这些宝贝身上那层岁月的包浆,就像是祖辈们生活的“加密日记”,每当我轻轻触摸那些斑驳的纹路,记忆便如潮水般汹涌而来。第一件宝贝,测电笔瞧那笔杆微微发绿,金属质感十足,当年可是父亲腰间的“炫耀利器”。八十年代初,农村电网改造正如火如荼,父亲作为生产队的“电秀才”,总爱拿着这支测电笔在乡亲们面前展示他的“电技”。金属笔尖轻轻一碰电线,氖泡“啪”地一亮,围观的人群便整齐地发出“哇”的惊叹声,那场景至今仍历历在目。如今,安全用电已成为常识,但这支见证了乡村电气化进程的“文明小火把”,仍被父亲珍藏在雕花木匣里,仿佛它是能点燃回忆的魔法棒,随时准备带我们穿越回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第二件,鎏银八卦牌
这巴掌大的银片,中央刻着“出入平安”,边缘的八卦纹因岁月的洗礼而变得圆润光滑,宛如一位经历风霜的老智者。母亲总是小心翼翼地把它系在门楣上,家里人一出远门,她便会取下来,在香炉上虔诚地熏上三圈,那认真的劲儿,就像是在为出行的人加上一个“隐形护盾”。记得我去省城求学那年,母亲还偷偷把一枚铜钱大的“微缩版”八卦牌缝进了我的书包夹层,那份沉甸甸的母爱至今仍让我倍感温暖。如今,手机里存满了各种平安符表情包,但那种金属贴着肌肤,沉甸甸的守护感,却再也找不到了。第三件,黄花梨秤杆
这秤杆上的刻度密密麻麻,仿佛被虫噬过一般,祖父的掌纹都深深地烙在了上面。秋收时节,这把传承了三代的“公平之尺”便横在晒谷场上,称量着多少担稻谷,也称量着多少户人家的生计。后来,电子地磅的出现让这把老秤杆“退休”了,但它却被供奉在祠堂的梁上,成为了“镇宅之宝”。每逢年过节,老人们总会取下来,摸摸那些神秘的星点刻痕,仿佛那是连接过去的秘密通道,让他们能够再次感受到那段艰苦而充实的岁月。第四件,千层底布鞋
看这靛青的鞋面,针眼密得跟蜂窝似的,鞋底硬得像铁板一样结实。这都是母亲熬通宵,一层层粗布浸透桐油纳出来的。寒露一到,母亲便开始赶制全家人的“铁板鞋”。如今商场里的雪地靴琳琅满目,但哪双鞋能踩出田埂上那笃实的回响呢?只有这千层底布鞋,才是脚踏实地的证明,是母亲对家人无尽关爱的化身。第五件,铜胎掐丝闲章
这对印纽雕着貔貅的方章,原本是大户人家用来盖文书的。流落到民间后,便被祖父拿来给社员们分粮记账了。“张记”、“李记”的朱红印记在麻袋上开出一串串“木棉花”,成为了那个时代独特的印记。去年拍卖行的专家一看,惊呼这是晚清进士的用印!但对我们来说,它就是那个粮本上让人心里暖洋洋的红印子,是祖父智慧与勤劳的见证。第六件,紫檀量斗
斗身阴刻的“丰”字已被粟米磨得没棱没角了,把手处还有祖母常年抓握的凹陷。分田到户那年,这个量具在谷仓里进进出出,忙得不亦乐乎。斗沿和麻袋摩擦出的“沙沙”声,简直就是改革春潮的伴奏曲。如今它安静地站在博物馆的展柜里,玻璃上的反光却映不出当年谷粒跳跃的欢快弧线了。但它依然承载着那段历史的记忆,让我们铭记着祖辈们的辛勤与付出。 来源:生猪报价
免责声明:本站系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