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碧海蓝天之间,一条长13公里的“海上公路”写出“惊人一笔”:西侧,塔吊林立的钦州石化产业园生机勃发,蔚为大观;东侧,素有“海上大熊猫”美誉的中华白海豚在澄澈的海水中逐浪嬉戏,美不胜收。“让大工业与白海豚同在”,不仅是钦州向海图强、开放发展的生动实践,更是新时代
碧海蓝天之间,一条长13公里的“海上公路”写出“惊人一笔”:西侧,塔吊林立的钦州石化产业园生机勃发,蔚为大观;东侧,素有“海上大熊猫”美誉的中华白海豚在澄澈的海水中逐浪嬉戏,美不胜收。“让大工业与白海豚同在”,不仅是钦州向海图强、开放发展的生动实践,更是新时代中国海洋生态治理的壮美答卷。
风光旖旎的孔雀湾
今年恰逢“两山”理念提出二十周年,时间记录下奋斗者的足迹。
9月9日,在青岛举行的2025海洋合作发展论坛公布首届联合国“海洋十年”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大赛获奖名单。钦州孔雀湾生态修复项目从全球众多参评案例中脱颖而出,荣获“海洋十年”生态保护修复大赛奖。
无独有偶。三个月前,6月9日,2025年联合国海洋大会官方边会上,钦州犀丽湾生态保护修复案例入选全球“蓝色伙伴关系”海洋生态保护和修复优秀案例,系广西唯一入选案例。
去年5月,在全球海洋空间规划2030计划暨西太地区海洋空间规划实施研讨会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将“UN21示范区”金字牌匾授予钦州。这是全国首个获此殊荣的城市。
“钦州方案”,何以屡获世界赞誉?
“钦州答卷”,蕴含着怎样的“成功密码”?
嬗变——
点“伤”成“珠”的生态奇迹
二十年前,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起步时,中华白海豚栖息的钦州湾海域三娘湾—大风江一带曾被规划为造船工业区。著名生物学家、北京大学教授潘文石疾呼:“钦州湾海域白海豚是当今地球上最后和最有希望的种群!”
抉择关头,钦州以壮士断腕的魄力,于2009年修建三墩公路,硬是在碧海蓝天间划出一条生态红线:西边着力发展临港大工业,东边留给白海豚繁衍生息。如今,三娘湾海域白海豚种群从不足100头增长至现在的超300头,钦州港工业总产值增长了数倍。
一条路,保护一片海;一片海,滋养一座城。
“还给老百姓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景象。”钦州市委、市人民政府始终把海湾治理摆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位置,把解决突出水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把打好碧水保卫战列为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点之一,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责任担当,一张蓝图绘到底。
金秋时节的犀丽湾,游客络绎不绝。68岁的居民林晓踩着柔软细沙感叹不已:“真的没想到,几年前,这里还是垃圾成堆的烂泥湾。”
曾几何时,犀丽湾受风暴潮侵蚀严重,滩面最大侵蚀深度超2米,海岸线后退逾10米。违规搭建,垃圾成堆,白海豚踪迹日渐稀少。
面对“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必答题,2019年,在自治区海洋局的指导下,钦州全面启动犀丽湾生态修复工程,摒弃“头痛医头”,项目依托中央财政并引入社会资本标本兼治:拆除违规建筑,清理垃圾底泥;修复沙滩,重建植被;划定生态区,投放人工礁体。2022年,创新构建“立体防护网”,修建抛石沙坝,形成“沙滩—护坡—防护林”综合体系,入选14个全球海洋生态保护与修复优秀案例,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生态文明的“广西智慧”。
正在推广的钦州新型生态蚝排与水上设施。 市海洋局供图
“修复的核心工程是在长达2.5公里的岸线上补沙约30万立方米,平均向海拓宽沙滩50米至80米。”项目建设单位、广西长航绿色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邵克晨介绍,补沙工程从根本上遏制了海浪侵蚀,并与马尾松林、椰子树、沙生植被构成稳固的防护带,显著提升了沙滩的亲水性和生态承载力。
“精妙之处还有‘以海哺陆’的创举。”长江南京航道工程局驻犀丽湾生态减灾修复工程部经理刘禹说:“筛沙剩余的108万立方米疏浚土,除满足沙滩补沙需求,还用于填平74.6公顷工业用地,省下1700万元成本。”
数字见证奇迹:项目共清理岸滩82.72公顷,修复沙滩2.52公里,沙生植被3.25公顷。近岸水质稳定达二类标准,沙质优良率提升至95%,海洋生物从37种增至89种。中华白海豚出现频次提高3倍,犀丽湾荣膺国家AAA级景区。犀丽湾与三娘湾年接待游客290万人次,创旅游收入24.82亿元,当地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如芝麻开花——节节高。“犀丽湾治理,证明生态修复能同时收获‘颜值’与‘产值’。”自治区海洋局局长谢瑾瑜表示。
人类逐水而居,文明缘海而生。钦州以系统思维编织蓝色梦想,用生态笔墨绘就发展画卷,在人与海之间书写新的时代故事。
蜕变——
蓝湾重生的“中国方案”
钦州因海而生、向海而荣,拥有海岸线560多公里。中马钦州产业园区坐落于钦州市南部,是西部陆海新通道骨干工程——平陆运河工程实现江海联运的关键节点。园区于2012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是中外政府间合作建设的第三个国际园区,规划面积55平方公里。孔雀湾红树林位于园区核心区域,是未来园区水网、绿网及交通网的核心,是园区的建设要点,也是红树林保护的难点。
20世纪80年代初,该区域海洋生态环境优良,生长着约120公顷的红树林。自80年代中期起,无序养殖、挖砂采石及湾区工业快速发展等多种因素,严重威胁孔雀湾红树林的生长及周边海洋生态环境。
“壮士断腕,刮骨疗毒。”全市各级各有关部门背水一战,坚持“陆海统筹、系统治理”,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核心,构建“规划引领—多元投入—科技赋能—共治共享”的生态修复综合治理体系,争取资金3000多万元,通过退养还湿恢复红树林90.12公顷,修复破碎岸线5.3公里,恢复海鸟栖息地生态1.47公顷,净化海湾水质3.15公顷,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实现“水清、岸绿、滩净、湾美、岛丽”的目标,实现广西首宗红树林蓝碳交易,推动生态价值向经济社会价值转化,为全球滨海城市生态修复提供“中国方案”。项目先后荣获自治区建筑业绿色施工示范工程、自治区质量最高奖“真武阁”奖、广西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2024年自然资源部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典型案例、2025年广西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典型案例。
红树林成为鸟儿的幸福家园。林 雪 摄
“推动蓝湾重生,核心在系统思维,关键在陆海统筹。”市海洋局副局长韦重霄表示,钦州创新立体分层确权,破解发展困局。通过海域空间立体分层技术,解决石化产业园管廊与平陆运河工程重叠用海矛盾,节约海域资源30%。全市创新“部门联合、陆海联动”机制,通过“海上打、陆上查、市场管”,仅2024年以来查获涉嫌非法捕捞渔船516艘,拆解罚没渔船228艘。
“统筹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让存量与增量量质齐升。”钦州市林业局局长杨劲松表示,2020年至2025年8月,钦州新种植红树林450.48公顷;修复红树林1021.42公顷。全市红树林面积增长14.3%。
经济发展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生态本身就是经济,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蓝色海湾整治带动中马钦州产业园区每亩土地增值翻倍,2024年园区工业总产值超千亿元。
蝶变——
向海图强的“壮美答卷”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沿着“两山”理念的科学指引,钦州之变今非昔比,中国之美日新月异。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实践,“两山”理念不仅深刻改变中国,也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全球探索凝聚共识、指明路径。
一场大雨过后,犀丽湾海风习习、涛声阵阵。抬眼望去,潮起潮落,“卷起千堆雪”,令人流连忘返。钦州用心用情做好“生态保护修复+文旅产业”这篇大文章,如今修复区一跃成为网红滨海旅游度假区,荣膺第三批“广西文化旅游打卡点”。随着修复项目的完工,周边的大环、乌雷村也从传统小渔村蝶变为旅游村。
前来参观钦州蓝色海湾整治行动项目的专家、学者络绎不绝。
国际红树林中心2025年首期研讨班学员参观城市规划沙盘。
“我们有两个自然村,拥有5000多米海岸线,非常适宜发展‘赶海’沉浸式、互动式旅游业。退潮时到海边挖螺,还有一个漂亮沙滩,绿水青山成了我们的幸福靠山。”钦南区犀牛脚镇乌雷村村民邝世新自豪地说。
“一滴水里见太阳。”而今,乌雷村民宿从最初的5家增至20多家,房间从20间扩至200间,带动2000多名渔民吃上“生态旅游饭”。众多游客从“看了就走”“玩了就溜”向“住了不想走”“来了还想来”,乡亲们喜出望外。今年“五一”长假,犀丽湾日均游客达5万人,比岸线修复前增三倍。渔民黄永强在家门口开海鲜大排档。“旺季日赚2000多元,比捕鱼收入多多了。”他兴奋地说。
“海阔凭豚跃,天高任鸟飞。”潘文石表示:“钦州模式打破了生态保护与工业发展对立的‘魔咒’。”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专家组给予高度评价:“这里为濒危物种栖息地与重工业区共存提供了教科书级案例。”从风光旖旎的犀丽湾,到碧波荡漾的孔雀湾,蓝湾之变书写时代华章,海湾胜景照见中国之治!
文字丨融媒体记者田时胜 苏政华 通讯员 翁培耀
来源:两广大地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