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南陵出土900年前的粽子,证明老祖宗的粽子是咸的,有甜的吗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6-26 20:45 1

摘要:2014年,安徽省芜湖市南陵县铁拐墓出土了2个距今900多年的北宋粽子,粽子长约7厘米,重量约为10克左右,其中一个粽叶脱落,另一个基本完好,完好的粽叶纹理清晰可见,粽子的形状呈三棱椎状,有四角,从形状上来看,与现代南方的粽子非常相似。

2014年,安徽省芜湖市南陵县铁拐墓出土了2个距今900多年的北宋粽子,粽子长约7厘米,重量约为10克左右,其中一个粽叶脱落,另一个基本完好,完好的粽叶纹理清晰可见,粽子的形状呈三棱椎状,有四角,从形状上来看,与现代南方的粽子非常相似。

这两个粽子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粽子文物,现收藏在南陵县博物馆中,根据考古研究,这两枚粽子的原料是糯米,粽叶是箬(ruò)竹叶,粽绳是由箬竹叶撕成细长条制成,这是两枚煮熟的粽子,在馅料中发现了方形肌肉纤维组织,检测为蛋白质,推测为粽子的肉馅。

这两枚北宋粽子为何能保存900多年?

据考古人员介绍,这座北宋墓是灌浆墓,棺材外面包着石灰、粗砂、糯米等材质搅拌成流质“浇浆”,像今天的水泥一样把棺材密封起来,同时墓葬由于地下水位的上升,将棺材完全淹没在水中,再次形成一个密封空间,因此粽子能保存特别好。

安徽省南陵县铁拐墓出土2个粽子

时至今日,安徽南陵县吃的粽子还是咸肉粽,与这两枚出土的粽子不谋而合,从考古上说明了我们的老祖宗从北宋时期就开始吃咸肉粽子了

这不是第一次出土粽子,早在1988年,在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桃园山南宋周氏墓出土一对南宋时期的粽子,距今750年。

粽子长6厘米,宽3厘米,实物呈菱角状三维立体造型,大概拳头这么大,用单层天然芦苇叶包裹,以天然麻线呈十字交叉捆扎六道,样式及捆扎方法与现在的粽子高度相似,这一对粽子文物保存在德安县博物馆中。

但是在德安县出土的粽子没法打开,一打开就毁坏了,扫描也无法证实是咸粽还是甜粽,这就是一个谜了,不过现在江西德安县吃的粽子既有咸的肉粽,也有甜的白糖粽。

江西省德安县桃园山南宋周氏墓出土的粽子

2015年,考古人员在河南信阳城阳城遗址八号墓中出土了40个呈碳化物状的圆形包裹,每个包裹的直径是10~15厘米,长3~5厘米,随着包裹一同出土的还有少量树枝。

经过研究,发现这些包裹中有39包是没有脱壳,也没有煮过的稻谷,另外1包是黍,也就是有粘性的黄米,与稻谷类似,是古代的一种主食。

而圆形包裹外的植物叶子是槲叶,槲叶是壳斗科栎属乔木植物槲树的叶子,这种槲树生活在中国北方,当地有用槲叶代替笼布蒸馒头、包粽子的习惯,加工出来的食物有香气,能保存较久,槲树叶含有类黄酮、绿原酸、鞣质等多酚类生理活性物质,具有独特的防腐和保健功能。

这座古墓是战国时期的墓葬,这些圆形包裹被考古人员判定为祭祀用的粽子,这是中国历史上考古出土最早的粽子形态,被称为中华第一粽。

这是咸的还是甜的?

不是咸的,也不是甜的,只是用来祭祀的,战国时期虽然有盐也有糖了,但比较珍贵,这里是作为祭祀的供品,肯定不管咸甜的。

河南信阳城阳城遗址八号墓中出土的早期粽子

我是80后,湖北人,小时候家里穷,不过端午节的时候还是有粽子吃的,粽子是用箬叶包着白糯米,有时候会加上一个红枣,有时候不加,吃的时候把粽子剥出来倒在碗里,然后再加上白糖,那时候我们认为这就是天下最好吃的粽子,每个孩子都能吃一大碗。

也有人拿白糖化水,加在生糯米中,再包起来煮,这样吃也有甜味,我们那里的粽子就是吃甜的,没人吃咸的,也没人包肉。

我在浙江待过一段时间,才知道当地的粽子都是包肉的,是咸的,第一次见到很震憾,原来粽子还有咸的?浙江的粽子最喜欢包那种五花肉,五花肉油多,一煮熟粽子里面都是油,这样吃起来也蛮好吃的,还有的粽子是包咸鸭蛋的蛋黄,这个我吃不来,还有包火腿的,这个好吃。

现在的粽子馅真是五花八门,有咸的,有甜的,有辣的,还有既咸又甜的,各种口味都有,只要你敢想,什么馅都给你开发出来,那么古人的粽子到底是咸的还是甜的?

中国人吃糖是从西周时期开始的,吃盐从新石器时代就开始了,炎黄二帝时期就吃上盐了,吃盐的历史显然更高。

粽子在古代叫糉(zòng),或者叫角黍(shǔ),史书记得清清楚楚。

《齐民要术 卷九》:法第八十三《风土记》注云:俗先以二节一日,用菰叶裹黍米,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烂熟,於五月五日、夏至啖之。黏黍一名糉,一曰角黍,盖取阴阳尚相裹未分散之時象也。

《食经》云:粟黍法:先取稻,漬之使釋。計二升米,以成粟一斗,著竹內,米一行,粟一行,裹,以繩縛。其繩相去寸所一行。須釜中煮,可炊十石米間,黍熟。

《风土记》是西晋周处编制的,就是那个周处除三害的周处,是记录地方习俗和风土民情的著作,第八十三条注解记载:

民间习俗在端午、夏至两个节日前一天,用菰叶包裹黍米,以浓稠的草木灰汁煮熟至软烂,于五月初五和夏至日食用。这种黏黍食物又名'糉',或称'角黍',其形制象征着阴阳二气尚未完全分离、相互包裹的原始状态。

肉粽

《食经》是北魏时期出身清河崔氏的崔浩与族人编制一本关于饮食的书籍,有详细记载制作粟黍粽的方法:

原料处理:先取稻米浸泡至松软,按二升精米配一斗粟米的比例;

分层包裹:将竹叶(竹箬)铺开,铺一层精米,覆一层粟米,层层叠加;

捆扎定型:用麻绳间隔一寸绑扎一道,确保蒸煮时受热均匀;

蒸煮要求:需用可炊十石米的大型釜具蒸煮,待黍米完全熟透

从这些记载来看,早期的粽子只有米或粟,没有其它原料加进去,黍在古代是一种有粘性的黄米,可以吃,也可以酿酒,粽子被称为角黍,说明粽子里面包的就是黍(黄米)。

粟米是小米,精米是大米,《食经》中制作粽子是把大米和小米混合,粽子里面只有米,明显没有其它东西,如果有,《食经》肯定会有记载,这个制作过程非常详细了,这是北魏时期世家大族制作粽子的方法。

这种粽子大概是无味的,如果想加味,应该是煮熟后吃的时候添加的,吃的时候可以加糖,也可以加盐,根据个人喜好。

《太平御览·时序部·卷十六》注引《风土记》曰:仲夏端五,端,初也。俗重此日与夏至同。先节一日,又以菰叶裹黏米,以栗枣灰汁煮令熟,节日啖。煮肥龟令极熟,去骨加盐豉麻蓼,名曰菹龟。黏米一名粳,一曰角黍,盖取阴尚阳包裹末之象也。龟表肉里,阳内阴外之形,所以赞时也。

《太平御览》是北宋官修的综合性书籍,算是百科全书吧,其中也注引了西晋《风土记》中的内容,与《齐民要术》注引的不一样。

《风土记》记载:仲夏时节的五月初五,“端”是初始的意思。民间重视这一日,与夏至的重视程度相同。节日前一天,人们用菰叶包裹黏米,用栗子和枣煮成的灰汁将其煮熟,在节日当天食用。

同时将肥龟煮至极熟,去除骨头后加入盐、豆豉、芝麻和蓼草调味,这道菜称为“菹龟”。黏米又称为“粳米”或“角黍”(粽子),这种包裹食物的方式象征着阴阳相合、内外相裹的意象。龟甲在外而肉在内,体现了阳内阴外的形态,以此顺应时节的变化。

这是把龟肉与粽子一起煮,但是做法跟今天的肉粽是不一样的,今天的肉粽是把肉放在糯米中间一起煮,这个粽子是把龟肉与黏米隔开来煮,而且加了很多的调味料,比如盐、豆豉、芝麻和蓼草(一种中草药)。

这就是明显的咸粽,由于《风土记》的内容大多佚失,只能在后世的一些文献中注引,所以这种做法到底是从西晋开始还是从北宋开始的,不得而知。

《南越笔记 卷十三》:柊叶有柊叶者,状如芭蕉叶,湿时以裹角黍,干以包苴物,封缸口。盖南方地性热,物易腐败,惟梅叶藏之可持久。

《南越笔记》是清朝时记载民俗的书,记载了一种神奇的柊叶,这种柊叶形态类似芭蕉叶,湿润时用来包裹粽子(角黍),干燥后用于包装物品或密封陶缸口。

因南方气候炎热,物品易腐坏,唯有柊叶包裹可长期保存。即使埋入土中,千年不腐。

直到现在,广西、湖南等地仍用柊叶包裹粽子,能保存一段时间不会坏。

赐绯含香粽-西安蜂蜜粽

唐朝《韦巨源烧尾宴食单》上有一道菜,名字叫“赐绯含香粽”,这道菜是以糯米为原料,掺红色香花和香料,粽子先煮熟,凉透之后切成片,淋上蜂蜜,粽子的颜色是鲜红的。

这道“赐绯含香粽”一直流传到今天,就是西安蜂蜜粽子的由来,这说明至少在唐朝,古人就开始吃甜粽子了。

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有一首诗《皇太后阁六首》,其中有两句是这么说的:

不独盘中见卢橘,时於粽里得杨梅。

何止果盘里能见到枇杷,偶尔剥开粽子还能尝到杨梅。

杨梅粽

没想到吧,北宋粽子都开始包杨梅,这可是全新品种-水果粽子,只是不知道杨梅粽子是否好吃?杨梅是酸酸甜甜的,想必这杨梅粽子也是酸酸甜甜的。

《五灯会元·卷十八》:上堂,举拂子曰:“端午龙安亦鼓桡,青山云里得逍遥......一盏菖蒲茶,数个沙糖粽。

《五灯会元》是宋朝时期的中国佛教禅宗史书,这里提到端午节划船的习俗,还提到了端午节要吃的两种食物:一是菖蒲茶,二是沙糖粽。

和尚不能吃肉粽,但能吃甜粽,这就不奇怪了,菖蒲茶是一种是中药花茶,沙糖粽是一种甜粽,现在的两广地区和江浙地区都有这种粽子。

从史书和考古来看,在古代粽子既有咸的,也有甜的,按史书记载,咸的从北宋开始就有了,而甜的从唐朝开始就有了,如果按考古来说,只发现咸的,没发现甜的,不是没有,而是没法发现,糖早就分解在空气中了。

粽子并没有咸甜之争,古人从来不争,只要好吃就行

来源:一国之君历史研究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