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根据彭博亿万富豪指数,美国东部当地时间10日上午,甲骨文联合创始人拉里·埃里森(Larry Ellison)的身家飙升至3930亿美元,超越马斯克(3850亿美元),成为全球首富。
(本文不含任何AI创作和自动生成内容)
2025年9月10日,全球财富和经济领域,一个比较魔幻的变化,出现了:
根据彭博亿万富豪指数,美国东部当地时间10日上午,甲骨文联合创始人拉里·埃里森(Larry Ellison)的身家飙升至3930亿美元,超越马斯克(3850亿美元),成为全球首富。
但到当日收盘时,甲骨文的股价已回吐部分涨幅,马斯克也因此重新夺回首富宝座。
看事情,要完整,很多东西经过舆论环境的传播和多次再加工,可能所传达的内容,就完全不一样了。
北京时间比美国东部(简称为E.T.)时间正好早到12个小时。
就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美国11日的股市还没有开始交易,从刚刚过去的10日行情来看,拉里·埃里森只是在盘中一度因为股价暴涨,身价暂时超越了马斯克,收盘以后,按照市值和股价的估算,世界首富还是马斯克。
名利场的风云变幻,讲究一个外行看热闹,鸭子听雷嘎嘎叫,而内行看门道,会去挖掘这种头部变化背后的逻辑和门道,去研究这种金融市场躁动背后的机会和风险。
那么,有缘看到这篇文章的各位,这篇文章,就和大家从不一样的角度和深度,聊一聊这个全球财富领域最新变化动向背后的东西。
阅读提示:
文章略长,内容的阅读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耐心,并且需要进行思考。内容不求讨好所有读者,写作分享也是一个阅读群体和写作群体互相选择的过程。每个人的认知层次不同,不做强求,这篇文章的内容不是什么大路货,也不是什么看完能够带来轻松愉悦精神满足的爽文,请结合自身需要和认知需求理性看待。全球首富换人这事,一点都不复杂,只是金融主导和评估世界财富模式之下的一个小小浪花而已。
美国东部当地时间10日上午,甲骨文联合创始人拉里·埃里森(Larry Ellison)的身家飙升至3930亿美元,超越马斯克(3850亿美元),成为全球首富。
这个事情的背后,其实更有看头:就在9月10日交易时间内,甲骨文股价飙升36%,创下自1992 年以来的最大单日百分比涨幅,单日市值暴增2440亿美元。
此前这家科技公司表示,人工智能(AI)企业对其云服务的需求出现激增。甲骨文市值已达9220亿美元,一举超越礼来、摩根大通与沃尔玛,并逼近特斯拉1.12万亿美元的市值规模。
拉里·埃里森(Larry Ellison)身价一夜暴涨,凭借的是「卖算力」成功逆袭。
甲骨文最新公布的业绩指引显示:公司剩余履约义务(RPO)同比增长359%,达到4550亿美元,相当于25财年营收的8倍。
图片来源:网络
预计26财年云基础设施(OCI)收入增长77%,至180亿美元,后四年分别为320亿、730亿、1140亿、1440亿美元。
要知道今年5月底,甲骨文的RPO还只有1380亿美元,短短三个月时间,待确认合同金额就翻了3倍,绝对令人目瞪口呆。
然后,资本市场就爆了:
当下来看,现在拉里·埃里森(Larry Ellison)身家为3830亿美元,只比马斯克少10亿美元,9月11日只要甲骨文再多涨0.1%,拉里就能再次超越马斯克,然后咋I去世界首富的宝座上坐一坐。
这个事情,真正的看点,不是首富是谁,而是什么东西创造的首富共识。
美国科技巨头甲骨文单日暴涨36%,市值飙升251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78万亿元),震撼了全球投资者。
甲骨文股价的暴涨,背后直接原因在于该公司最近与OpenAI签署的一项大单:两家公司签署一份自2027年开始为期约5年、总值3000亿美元的算力采购合约。这份合约金额不仅远超过OpenAI目前的营收、同时也是史上规模最大的云端合约之一。
OpenAI向甲骨文采购的4.5吉瓦(GW)算力大约相当于美国目前营运中数据中心算力的四分之一,相当于超过两座胡佛水坝的发电量、或约400万户家庭的用电量。
在这一大单背后,揭示了一个不可阻挡的重要趋势:
在美国政府主导的大规模人工智能基础设施投资项目,以及全球科技巨头在大型数据中心建设的推动下,全球对人工智能算力的需求正在持续激增。
以后能不能兑现,那是以后的事情,但是资本市场,永远不缺为想象力买单的资金和共识。
事情就是这么一个事情,经济社会嘛,和财富关联的话题,别的不说,博个热度总是有观众的。
热闹归热闹,但是这里要和大家,聊点不一样的东西。
只用一个晚上,甲骨文的市值就增长了约2.13万亿人民币。
相当于涨了一个贵州茅台……相当于杭州去年的GDP。
这种财富膨胀的速度和效率背后,资本的故事靠不靠谱?
从以史为鉴的角度来看,是非常不靠谱的,当下人工智能在资本市场吹起来的泡沫,和2000年美股互联网泡沫不能说有点像,而是基本是一模一样的:
当时的互联网泡沫破裂,也是思科、甲骨文引爆的。
之后基本跌了90%,当年在高位买入甲骨文的资金和账户用了20年才能解套。
由于资本开支急剧上升,甲骨文的运营现金流已经转负,公司高管正在考虑取消员工的加薪和奖金,并通过授予额外股票来弥补。
换言之,甲骨文正在进行一场豪赌:赌山姆·奥特曼能够融到资,能够顺利履约,能够及时打款,否则公司很可能因为现金流断裂而陷入危机。
不过说实话,这种把未兑现合同金额当作营收的炒作方法,实在是难以支撑股价:
拉里·埃里森今年已经82岁了,5年后还在不在都不好说。
OpenAI的钱到底在哪?能够兑现多少?
5年后AI的泡沫会不会破?全是未知数。
至于甲骨文财务造假的历史,那更是赫赫有名:1990年因提前确认收入,重复开票,设备退款未从财报里扣除等劣迹,导致股价暴跌。
2016、2019年,公司前员工和股东,分别指控甲骨文捏造数据、夸大云服务业绩、误导投资者,不过最后都不了了之。
就在资本市场为这未来无限可能的新兴技术欢呼雀跃之时,历史的回声却警醒着所有人:
别忘了20多年前那场互联网泡沫。
这里就为大家回顾一下:
1998年,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美联储多次降息,最终将联邦基金利率降至4.75%,促使市场更加争先恐后地涌入互联网行业。1997年,政府将长期资本利得税从28%降至20%,刺激了更多资金进入股市。在政策推动下,当地甚至出现了“开公司比找工作容易”的奇观,创业者只需注册一个.com域名,制作一份商业计划书,就能获得数百万美元投资。
在这样的背景下,荒谬的估值逻辑开始盛行。企业价值不由盈利能力决定,而取决于用户增长率。宠物用品网站Pets.com在1999年超级碗赛事上投放120万美元广告,创立2年就烧光3亿美元,从IPO到破产仅268天;生鲜配送先驱Webvan上市融资3.7亿美元,却因物流成本失控倒闭,成为互联网泡沫时期标志性失败案例……
这些案例揭示了泡沫破裂的本质:
当市场相信“未来会赚钱”比“现在能赚钱”更重要时,理性早已随着狂热的幻想浪潮漂流远去。
1998年5月18日,美国联邦司法部代表联邦政府,联合其他19个州的州检察机关向微软提出反垄断指控。随着案情及舆论发展,恐慌开始逐渐酝酿。2000年3月,《巴伦周刊》在调查了207家互联网公司后得出数据:71%的公司利润为负,51家公司将在12个月内耗尽现金,亚马逊也名列其中。同时,感受到经济过热的美联储开始了一轮加息,经过6次上调将利率从4.75%升至6.5%。但这样的调整反而加剧了事态恶化,令依赖融资生存的互联网公司难以为继。而随着反垄断案件进行,微软将被分拆的舆论甚嚣尘上,加之许多科技公司长期业绩惨淡,泡沫终于在4月3日反垄断案判决时破裂了。
这场崩塌持续了28个月。到2002年10月,纳斯达克指数跌至1108点,较峰值下跌78%,市值蒸发超过5万亿美元。52%的互联网公司破产,40多万IT从业者失业。美国在线与时代华纳价值3600亿美元的世纪并购案成为笑柄,在财务造假丑闻爆出后,公司市值暴跌至1200亿美元,最终不得不将AOL从公司名称中删除。即便是亚马逊、eBay等幸存者,市值也蒸发了70%以上。纳斯达克综合指数花了整整15年才回到2000年的高点。
泡沫破裂后的硅谷一片狼藉。曾经门庭若市的创业公司人去楼空,程序员就业市场瞬间冰封。
那些曾拿着8万-10万美元年薪的技术人员,不得不变卖豪车、搬离高档公寓。
更重要的,是当时跟风入场的各路资金,成为了这一轮泡沫破碎的惨痛成本。
对于人生来说,有多少20个年可以去熬?
这是一个好问题。
甲骨文的股价飙升,是不是泡沫,现在来讨论,没有多少意义。
要看后续估值兑现的情况。
过去几年,围绕互联网的概念,AI不是第一个,当然也不会是最后一个,时间和现实,总归会证明一些炒作,究竟是价值,还是泡沫。这个逻辑,永远都不会变。
回头来看被超越,或者说首富宝座不稳的马斯克,财富估值的逻辑,完全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马斯克作为特斯科拉最大个人股东(持股约20%),特斯拉市值波动直接影响其财富。2024年特斯拉股价创历史新高(424.77美元/股),但2025年因欧洲市场销量下滑、品牌政治争议等因素,股价回落至259美元/股。
未来增长点:自动驾驶技术(FSD)和人形机器人(Optimus)被视为关键驱动力。
马斯克还有其他公司,或者说事业:
SpaceX
全球估值最高的私营航天公司,2024年估值达3500亿美元。其“星链”(Starlink)项目虽面临军事用途争议,但技术突破和商业卫星发射订单支撑市值。其他企业X平台(原Twitter):2022年以440亿美元收购,但2025年因债务压力(银团贷款120亿美元)和用户流失,估值缩水至约123亿美元。Neuralink(脑机接口)和xAI(人工智能):处于技术投入期,尚未大规模贡献财富,但被视为长期增长潜力。客观来说,马斯克这边的财富结构,也是需要想象力和未来价值来支撑的,但是和甲骨文不一样的关键一点:马斯克的财富和价值,其实绝大多数都是有实体和已经商业化的产品提供现金流。
一个,还是概念,就已经被资本推上了神坛;
另一个,是经历真实经济环境考验,并且在全球财富顶端持续了很长时间的实战派富豪。
就是论年龄,甲骨文老板和正当壮年的马斯克,也没啥可比性吧?
后续,从理性和价值基础的角度,个人是看好马斯克,贝索斯这样有实体经济底子的富豪的。
甲骨文?会不会是美国股市新一轮事故的导火索呢?
世界首富更迭这事,其实从中国这个国家的角度来看,是没有多少讨论的意义的。
从中国国家的定位出发,首富这个头衔,在中国绝对算不上什么好东西,更像是一种带有诅咒性质的头衔。
从一个爱国青年的角度出发,个人还是希望中国是能有这么一个人,去全球财富顶端领域大放异彩,甚至角逐首富宝座的。
财富地位,背后是文化吸引力,是实力,地位,还有资本市场想象力非常多元的东西支撑起来的。
这些不都是中国这个国家想要全面崛起,当下最缺乏的东西吗?
就当全球资本市场为当下全球的首富们,在想象力上用真金白银吹泡泡的时候,中国这边的首富们,都在干什么呢?
国力稳健发展,武器震慑世界瞩目,但是在财富,科技的想象力,还有创造未来的空间上面,显然,中国是需要去思考和突破的。
凭什么,全球财富的舞台上,只能用美元定价,只能是欧美人,而没有中国的一席之地?
软实力,硬价值,就算是泡沫,有些路,未来中国也是需要经历的。
各位中国的同胞,是否认可上面的观点?大家可以在留言区分享一下自己的看法。
全文完,如果觉得内容不错,有所收获和共鸣,还请大家不吝“点赞,收藏,转发”三连支持一下。感谢。
(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的最新规定,本文内容和意见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关于置业,投资等行为的明确建议,入市风险自担。)
有问题欢迎留言,再不行就私信也行,文明交流,有问必答,谢谢各位。
来源:熊猫贝贝小可爱